八百里加急跑那么远,沿途盗贼为何不抢?看他们在哪换马傻子才抢

汉史钩沉 2024-11-21 21:00:10

八百里加急,中国古代最高运输礼仪,马歇人不歇、文书晚到一天杖责80,不送到地方绝不停歇。那么传信的人,骑的都是好马,又跑那么远的地方,沿途盗贼为何不抢呢?

首先,信使多为军中悍卒,中途又不停歇,到了一个地方很快就过去了。盗贼聚集不起,零星盗贼对他们威胁很小。

而且传递加急文书的信使,有着严格的处罚规定:晚到一天就杖责80,两天翻倍;严重迟到关禁2年;书信遗失或情报泄露,甚至会处以极刑。

书信就是信使的命,谁敢抢他们就是玩命。盗贼不同,人家是求财的,求财要有命花,欺软怕硬才是盗贼常态。小股盗贼不会去硬碰硬,越大的盗贼越有了规矩,知道什么该动、什么不该动,不会为了几匹马做这种事的。

其次,八百里加急虽然跑的很远,但并不势单力孤。每个地方都有官方驿站接应他们,密集的地方20里就有驿站,里边有专门的人负责养马和驿道通畅。

唐朝驿站就有16000多个,他们一方面提供换马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深入当地的差役。里边不乏能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就做过这份工作。地方情况很熟,在哪出事了信使不了解情况,驿站的人却门清,还会层层上报。

盗贼不会傻到几个人,去对抗这么庞大的系统,那是自寻死路。这种驿站体系非常成熟,除了保证道路通畅,什么等级的书信换什么马,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比如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掀起安史之乱时,当时就动用了最高等级的八百里加急。每个驿站都换最好的马,马跑死换马也不能停,6天把安史之乱的军情送到了长安。

唐朝距离单位略小于现在,一里大概450米。范阳到长安大概3000里路,6天送达一天500里,基本就是最快速度了。

一天250公里,现在来说不算什么,甚至两三个小时就能到达。但在内燃机发明之前,哪怕是最好的马,不停轮换也就这样了。

除了这些因素,八百里加急还有很明显的标识,他们腰间都系着一个黄色丝带。一是对各地关卡告知,这就是最高等级的传递了,你们什么也不用查,不要耽误一点时间,马上放人过去。

二是警示沿途所有人,黄色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颜色,这个颜色在信使腰上,动他和谋反也没区别了。他在哪里出事,周边方圆几十里都跑不掉,肯定是要找出人的。

鼠有鼠洞,蛇有蛇路。每个长期存在的行业,不管再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信使本身也没有多少钱财,最多就是好马、干粮,属于是肉少骨头硬,一碰天大的事。

聪明的盗贼都不会碰,不聪明的都自然淘汰了。人与人还是充满联系的,有一定层级的地方望族,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地段上出大事。

再从最基本的道义上来说,八百里加急也不是送什么财物,不是紧急军报就是各地灾情。都是关系着无数人性命的大事,早到一天可能就会少死很多人。

古代虽然物资匮乏,铤而走险的人有。但由于生命短暂(欧阳修三十多岁自称老翁),谁也不确定自己还能多活几年,重义轻利的人也不少,他们就是求为家人、家族积德,也是一种有效的平衡者。

所以综合来说,八百里加急就是又硬又没肉的骨头,谁碰都是一身腥,没什么人拿这个开玩笑的。极个别尝试“吃螃蟹”的人,在经历九族风波后,早就成了各家教育青年的反面典型,自然没人敢拦八百里加急了。

1 阅读:51
汉史钩沉

汉史钩沉

专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