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鸡汤文,我觉得人都有一个“从喜欢到不喜欢”的过程,我少年时期就比较喜欢鸡汤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了纯粹的鸡汤文并不会对实践起到什么作用,很多时候甚至连“激励心灵”的作用都起不到。在思索过后,我发现了一条“真理”:那些听上去永远正确的话往往最没有实践的价值——就比如经常被鸡汤文提及的“走出舒适区”。
我个人觉得“舒适区”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但是这些舒适区是带有非常大的个人主观倾向性的,比如我认为“写作”就是我的舒适区,但是我身边的人再没有一个像我一样每天坚持写个无功利含义的三五千字而乐此不疲,所以,“写作”并不是他们的舒适区。同理,可能刷短视频是他们的“舒适区”,而对我来说却不是。

生活上,或许“偷懒”指的是大多数人躲在了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但是说到工作或者商业层面,我却不是十分容易接受“走出舒适区”的逻辑,在我看来,我们工作、赚钱,难道不是为了“找到舒适区”或者说“创造舒适区”吗?
赚钱,肯定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服,所以我认为“可以活得更舒服的方式”就是我的舒适区。商业活动也是如此,我认为评判一个商业项目或者一次商业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项目是否处于我的“舒适区”之内。

比如,我本人擅长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结合我自身的特长,我想寻找的商业项目或者商业合作就是这个方向的。如果一个商业项目的分工当中恰好缺少一个负责资源整合的人,那么我会觉得参与这样的项目是非常简单且愉快的,因为我并不需要做很多我不擅长、我不喜欢的事情就可以完成工作,这样的赚钱我愿意,而寻找这样的商业合作机会,就是我在寻找自己的“舒适区”的过程与想要达成的结果。
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也是如此,所有的经营者所期望的,莫过于一个成本可控、销售溢价高、市场需求大、竞争对手少、消费者不挑剔……的市场环境,这样的环境或许存在,但是需要我们去寻找;或许不存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打造。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其实我们的商业行为都是以“找到自己的舒适区”作为目的的。

有人也曾经和我说过,“舒适区”就是“不寻找”,“寻找”就是“不舒适”,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不是逻辑问题,而是智商问题。动物都知道要去寻找食物,植物的根系也知道要去寻找水源……,难道“舒适区”就是在那里等着什么都不做吗?这样的人,是怎么从躺着到三翻六坐八爬,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呢?
或许每个人的看法都各自不同吧,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认为就商业而言,从商的人想要成功,并不是要“跳出舒适区”,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生存于其中的舒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