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彼时汉武帝正全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呢。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在长安城内,出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大汉。
这个人,名叫主父偃。
彼时汉武帝正忙于接见来自各地的读书人,其目的在于构建一套高效的选拔制度,同时明确新的国家思想。在这样的情形下,主父偃上书之后,汉武帝依照惯例,对主父偃以及另外两名文人也予以了接见。
此次会面,史书上所记寥寥无几。我们仅仅知晓,在这一回碰面过后,汉武帝仅仅道出了这样一句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若以现代话语来讲,便是“你们这群人之前都跑哪儿去啦?怎么现在才出现”。
后来诞生了一个成语叫“相见恨晚”,而其由来竟是和汉武帝有关呢,正是因为汉武帝说过的一句话,才有了这样一个流传至今且广为人知的成语。
那么,主父偃前来,缘何会让汉武帝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呢?要知道,主父偃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推恩令的提出之人,可最终他又为何落得个全家惨遭横死的结局呢?
事实上,倘若主父偃的人生历程便会知晓,汉武帝所言的相见恨晚,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确切来讲,汉武帝始终在等待着那么一个人,就如同主父偃这般,是能够为他去承担责任、背黑锅的人呐。
史书中有记载,主父偃家境贫苦,并无什么显赫的背景。但单从姓氏去分析的话,主父偃极有可能是昔日赵武灵王的后代呢!要知道,这姓氏往往也藏着家族渊源的线索,所以由此推测他或许有着这样不凡的身世来历。
在正史上,此事虽未留下多少记载,可也并非毫无根据。想当年,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为赵主父,等同于赵国的太上皇。之后,赵国父子间发生内讧,赵武灵王竟被活活饿死。不过,“主父”这个称谓却留存了下来。而后,赵武灵王的一脉子孙,便把主父当作自己的“氏”了。
主父这一姓氏的由来便是如此。
自战国中期至汉武帝时代,这段历史跨度其实并不算长。主父这一姓氏呢,并非那种常见的大姓,也没什么深厚背景可言。如此一来,除开赵武灵王的子孙这一支脉,其余人改姓主父的几率着实不高。这么推算的话,主父偃十有八九便是赵武灵王的后裔了。
在汉武帝那个时期,祖上的那点身份可就真不算啥啦。说起来呢,要是认真去论一论,恐怕当时不少汉朝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祖上都曾有过风光的时候,搞不好都是某个国家的王族后人呢。但这种身份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所以司马迁老先生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就没再多费笔墨去写上这么一笔咯。
主父偃或许有着王族后裔的身份,可到了他这一辈,家族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能凭借血缘关系入朝为官这条路压根就行不通了。于是,自少年时期起,主父偃便发愤图强,刻苦研习各类知识,一心盼着自己日后能有所建树。
然而关键在于,彼时他们家毫无背景可言,主父偃在求学之路上,压根就没有什么引路人来给予指导,就只能自行摸索着胡乱学习一通。主父偃年幼之时,恰逢文景之治时期。那个时候,察举制都尚未出现呢,自然也就不存在众人公认的标准教科书了,更不像隋唐之后那样,只需研习四书五经便行。
如此一来,主父偃年少时期的求学经历就显得格外奇特了。起初,他选择追随纵横家,研习其相关学问。可随后主父偃便察觉到,这纵横家的学问在战国时代确实能派上大用场,然而到了汉朝却毫无用处,只因汉朝官方压根就不认可它。
在此之后,主父偃便接连开始研习各类学问。他先是对儒家经典《春秋》展开了深入的学习,随后又钻研起道家的《易经》,除此之外,诸子百家的其他诸多学问,也都一一进入了他的学习范畴,被其广泛涉猎。
就这样,主父偃在经历了一番广泛的学习后,已然称得上是学富五车了。可谁能想到呢,到了这个时候,主父偃竟发觉,即便自己学识如此渊博,可依旧找不到能够出人头地的契机!
汉朝那时选官,重点并非看一个人读书量的多少,关键在于其家族祖上的情况。在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之前,汉朝存在四条主要的选官途径。其一便是王侯将相的后裔能够直接承袭官职,并且这类王侯将相的后代,在当时汉朝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权力要位。
第二种情况呢,是自身极具才华,进而获地方政府举荐。不过能得到这种举荐的,往往都是些年逾几十岁的老者啦,这和主父偃可没什么关系。还有第三种,是出身于地方小吏,要是政绩相当不错的话,也能够得到政府推荐,可这同样和主父偃沾不上边。
还有第四种情况呢,就是你家中颇为富有,能够拿出一笔钱捐赠给国家。如此一来,国家便会赐予你一个官职,凭借这个官职,你也就拥有了能够到皇帝身旁担任侍卫的资格啦。
这四种渠道,无论哪一种,都跟主父偃沾不上边儿。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渠道,都和主父偃不存在什么关联呢,反正就是没有任何关系啦。
如此一来,主父偃此前的那些努力便算是白费了,没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在之前的游学经历里,主父偃虽游历多处,可他并无明确的师门归属。确切来讲,他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学派,而这就导致了没有一个学派的人会对他予以认可。
彼时的主父偃已然四十多岁了,其学识极为渊博,可谓是学富五车,然而命运弄人,一直以来,他都未曾寻得任何能够崭露头角的契机,只能在困境中默默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丝曙光。
一直到了公元前134年方才截止。
此前一年,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因病离世。窦太后故去后,汉武帝得以开始独自执掌大权,随即便展开了一连串的改革举措。
在诸多改革举措之中,汉武帝着手开展的首要之事,便是对治国思想进行变革。
在汉朝前期,一直奉行的是黄老之道。这黄老之道虽说能保障国家处于稳定状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作为治国理念的黄老之道,对于中央集权极为不利。要知道,汉武帝若想征伐匈奴,并且顺利开展一系列改革举措,首要任务便是得实现中央集权。
于是在这之后,汉武帝着手于全国范围之中,去召集形形色色的学者。由汉武帝来拟定题目并组织考试,而这帮被召集来的学者们呢,则要针对这些题目展开策论答辩,将他们每个人心中所秉持的治国理念通过文字一一书写出来。
在这一过程里,大儒董仲舒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正是因为他被汉武帝选中,此后才发生了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的情况。
就在这同一年,汉武帝召集全国的学者前来共商计策,主父偃身为一名读书人,便也来到了京城。待抵达京城后,主父偃竟玩起了昔日纵横家惯用的那一套做法。
起初,他寻到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恳请卫青替他引荐一番。可那会儿汉武帝正忙于召见诸多学者呢,结果就把这事儿抛到了脑后,以至于主父偃也未能即刻得到汉武帝的召见。
随后,主父偃开始效仿其他学者的做法,选择向汉武帝呈递上书,借此来向汉武帝详尽阐述自己内心的诸多想法。紧接着,在汉武帝接到这份上书以后,便迅速对其予以了高度重视。
必须得承认,主父偃着实是个极具思想的人。在《史记》里就对他的那篇奏疏有着明确的记载呢,要是感兴趣的话,大家不妨仔细去读一读哦。从这篇奏疏当中便能够看出,彼时的主父偃可不仅仅只是在思索怎样去打败匈奴了,他已然在考虑打败匈奴之后,国家要怎样去治理的问题啦。
与此同时,在主父偃呈递上书之际,还有徐乐、严安这另外两人也一同上书了。他们和主父偃相同,彼时都已然在思索国家的统治之事了,并且所提出的见解都极为独到且深刻。
汉武帝对这几个人极为欣赏,缘由在于他们着实颇具才华。
并且,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主父偃这类人在当时极为稀缺。一个出色的治国大才,或许无法出色完成一个小官的工作任务,可他们能够从宏观层面去思索诸多问题。就像此前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还有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他们无一不是这样的卓越大才。
而在汉武帝当政之时,汉武帝内心觉得,主父偃等三人,同样属于那种有着非凡才能的大才。
如此这般的大才,其作用除了能为皇帝贡献谋略外,实则还有个关键能力,那便是替皇帝承担责任。就如同往昔的晁错一般,可借助这类人的力量,去施行那些皇帝不便直接推行的政策。待相关事宜完成后,便把责任推到这类人身上。
故而在那一日,汉武帝便赶忙召见了主父偃以及另外两人,还说出了相见恨晚这般话语。究其缘由,一方面这几人着实颇具才华,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能够替汉武帝去承担一些责任,也就是所谓的背锅。
公元前134年,便是这一年。细细算来,距主父偃遭受族灭之祸,仅仅过去了短短八年的时间。
随后,主父偃好似将汉武帝的心思揣摩得极为透彻一般,每次呈递上书,内容皆能让汉武帝不禁眼前为之一亮,紧接着,汉武帝便会再度对其予以提拔。如此一来,仅仅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主父偃便接连获得了四次提拔,一下子就跃升成为汉朝中央极为重要的官员了。
此后,主父偃因初尝甜头,便一门心思全力去揣摩汉武帝的心意。但凡汉武帝内心想做,可碍于皇帝身份不便亲自去做的事儿,主父偃都会积极主动地将其提出来,接着再以自身的名义提议并推动其施行。
因此,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当中,剧情大体上会是如下这般情形。
首先,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是由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是这么规定的:往后各大诸侯国里,老国王离世后,他的所有儿子都能够分得一部分领地,不再像过去那样,仅有老国王的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封地了。
就这样,主父偃巧妙施展了一条阳谋,成功地让削藩之事完全从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转变为诸侯国内部的矛盾。于是,推恩令便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谓的千古第一阳谋。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情形之下,这条计策着实可以说是无解的。
主父偃这个人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着实令人钦佩不已,不得不说,他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相当出众,堪称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人物呢。
其实呢,推恩令并非主父偃毫无依据凭空设想出来的。早在主父偃之前,汉朝就已经存在与之类似的做法了。回溯到汉文帝那个时期,贾谊便已然提出了“众建其国而少其地”这样的构想思路。而主父偃所推行的推恩令,实际上是在贾谊所提思路的基础之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在西汉推行推恩令后,诸侯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大体上算是被完全解决掉了。不过呢,那些因推恩令而被分割了地盘的刘姓诸侯王,由此便对主父偃恨之入骨了。并且在随后的数年当中,主父偃就好似在一条作死的路上拼命奔跑一般,接连做出了好几件容易得罪人的重大事情。
推恩令推行数年后,卫家慢慢发展起来,势力渐强。与之相对的是,此前的两大外戚世家王家与窦家却走向了衰落。在这样的形势下,汉武帝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他打算废掉当时的皇后陈阿娇,进而册立卫子夫为新的皇后。
不过废黜皇后这档子事,显然是极易得罪人的。陈阿娇虽有无法生育这般重大的缺陷,但除了这点之外,她实际上也并未做出什么格外离谱的事儿。顶多也就是扎了两个小人,就盼着能借此重新获得汉武帝的宠爱罢了。
因此,汉武帝心中存有废后的念头一事,实际上,朝堂之上诸多大臣对此都是不太予以支持的。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主父偃又一次挺身而出,积极建议应当废掉皇后。有了主父偃所提的这个建议,接下来汉武帝也就顺势而为,轻轻松松地将陈阿娇的皇后尊位给废除掉了。
汉武帝的初恋之人,她既是皇后之尊,同时还是窦太后的外孙女呢。从一定层面来讲,她实则也象征着窦家那股势力。也正因如此,在此之后,主父偃就把已然走向衰落的窦家,连同其他支持陈阿娇的那些政治势力,全都给彻底得罪光了。
在废了陈阿娇之后,又过去了两年时光。彼时,在诸侯王里,唯有燕王实力相对较强,可他却出状况了。这位燕王,其私生活那叫一个混乱不堪,甚至还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呢。不过话说回来,这好歹算是他个人的私事,此前众人也一直未曾将此事给捅出来过。
到了这个阶段,汉武帝已然掌控住全国局势,便想着要将诸侯王的问题给彻底解决掉。这不,那位燕王就进入了他的视线范围,被盯上了。随后呢,燕王遭到其麾下之人的举报,紧接着主父偃又在朝堂之上把这件事给揭发了出来。
最后,燕王以自杀的方式收场,而其原本所拥有的所有封地也全部都被一一收回,至此,这件事情便彻底落下了帷幕。
在这件事过后,汉武帝成功将燕国彻底解决掉了,如此一来,无疑是又铲除了一个让其忧心的大患。而主父偃呢,因为此事,算是把燕王那边的大臣们全都给彻底得罪光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变得极为尖锐。
随后,就在燕王自尽的那一年,卫青于北方草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紧接着,主父偃便提议,应当在河套区域修筑一座规模宏大的朔方城,将其作为抵御匈奴的要塞来使用。
从客观角度来讲,修筑这座朔方城,所带来的益处着实是非常大的。自其建成后,汉朝便完全将河套地区掌控在了手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要修筑如此规模宏大的一座新城,那必然得耗费数量极为庞大的人力与物力才行。
很明显,这无疑又是个容易得罪人的想法。虽说它对国家而言益处颇多,可那些因为这个主意而自身利益遭受损失的人,便就此对主父偃心生恨意了呢。
在成功处理好朔方城的相关事宜后,主父偃紧接着便一刻不停歇地将目标对准了齐王。其所用的手段与之前对付燕王时大体相同,主要是举报齐王私生活存在诸多不妥之处。随后,汉武帝便委派他出任齐国的相国,让他全权去调查齐王这件事。
主父偃抵达齐国后不久,齐王便自杀身亡了。随着齐王的自尽,齐国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汉武帝借机给收归了回来。
就这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主父偃成功扳倒了两位诸侯王。他凭借自身的手段或者其他因素,让这两位诸侯王在一年之内纷纷落马,其行事风格及所达成的这一结果,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主父偃先后参与了那几件事之后,渐渐变成汉武帝手中愈发锋利的一把刀。如此一来,其在朝堂之上的权势也日益显赫,炙手可热的程度愈发明显。紧接着,大臣们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给主父偃送礼,一个个都忙着去巴结他呢。
对于此事,主父偃一概接纳,丝毫不加拒绝。不管何种情况摆在面前,他都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没有任何推拒的举动,任其到来,通通收下,表现出一种来者皆迎、照单全收的行事风格。
曾有人劝说主父偃,让其尽量收敛行事,莫要太过张扬,不然日后恐遭打压。然而主父偃却回应道,自己往昔一直郁郁不得志,如今好不容易得势,自是要肆意些。他还放言,大丈夫若无法享受那钟鸣鼎食的优渥待遇,倒不如直接被鼎煮了算了。
另外,彼时主父偃还讲过一句极为关键的话语:“吾日暮途远,故倒性暴施之。”由此可见,主父偃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这般行事会带来的危害。并且他也明白,如此而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遭到清算,倒不如趁现在,好好去享受一番呢。
公元前127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齐王、燕王被搞掉,二是有人建议修造朔方城。主父偃在连续完成这些事情后,其威势的确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也正因如此,他彻底触怒了众人,死亡的阴影已然笼罩着他,离死期已然不远了。
于是,在主父偃赴齐国上任后,以赵王为代表的好些老刘家宗室成员,相继向汉武帝上书,告发主父偃存在贪污行为。其实这事原本不算严重,说不定汉武帝此前就已有所知晓。只是当下,汉武帝得借助此事,去平复诸侯王们的一腔怒火。
就在齐王自杀且齐国被收回后没多久,汉武帝便即刻下令,把主父偃抓捕起来展开审讯。紧接着,众人又给主父偃安上了一个罪名,声称是主父偃逼迫两位诸侯王自杀身亡的。
最终,主父偃被扣上了贪污以及逼迫诸侯王自尽这样的罪名,落得个被汉武帝下令处死的下场。不仅如此,主父偃的全家也未能幸免,同样被汉武帝处以死刑,整个家族就此覆灭。
主父偃最终迎来了这样的结局。以上就是主父偃最后的归宿情况了。这便是主父偃所面临的最终结果。
真实历史中的主父偃,实际上就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利刃,帮汉武帝处理了诸多其不便亲自去解决的难题。就拿推恩令来说,那可是被赞为千古第一阳谋。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推恩令差不多能够极为妥善地处理好诸侯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呢。
因此,就汉朝的整体情况而言,主父偃无疑是立下了功劳的。
然而,主父偃一心做事,在此过程中却实实在在地得罪了诸多之人,如此一来,其最终落得个必死的结局也就成了注定之事。这般结局,其实和早前晁错的情况是极为相似的。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真正最惨的并非主父偃,那些诸侯王也算不上。主父偃起码还安享了数年的荣华富贵呢。而那些老刘家的亲戚们,只要不自己犯下罪孽,最终的结果也还可以,无非就是封地被收走罢了。
实际上,最为倒霉的当属主父偃他们家的那些亲戚。
主父偃在得势之际,其家中亲戚几乎未获任何益处。直至他前往齐国任职,这才主动给予家人诸多钱财。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没几日,主父偃连同他的家人便全都惨遭杀害了。
于是,后世不少人都在揣测,主父偃这般行事,没准儿就是存了报复自家亲人的心思。或许是当初主父偃在求学途中穷困潦倒之际,他的家人压根就不闻不问。也正因如此,到了后来,主父偃便采用这样的方式,对全家人实施了报复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