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同比下降约20.5%丨政经十事

信息周末 2025-02-16 15:24:59

2025年2月8日,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了157.4万对,同比下降约20.5%。离婚登记数同比微增1.1%、至262.1万对。

统计显示,全国结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顶峰的1346万对后持续下降,2022年降至683万对。2023年受疫情积压需求释放影响短暂回升至768万对,2024年再现明显下行趋势。对比峰值时期,当前结婚规模已缩减超五成。

1978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597.8万对(据《2020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为有统计以来最低。这也意味着,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降创46年新低。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侯佳伟,长期关注人口发展。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当前影响结婚人数减少的三大原因是:适婚年轻人群减少、初婚年龄持续延后,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北上广深的初婚年龄已经在30岁以上了,这部分人群本身就在减少,同时又在不断地往后推(结婚时间)。”

未来5-10年,结婚人数是否会筑底或触底反弹?侯佳伟认为,很难说底线是多少,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减少。结婚人数的持续减少可能进一步加剧生育率的下行压力。2022年,我国生育水平已经降至1.05。

侯佳伟提到,欧盟一些国家的生育水平在1.5左右,其中一半是婚内生育,一半是婚外生育,如果只看这些国家的婚内生育,其实已经跌到了0.7左右。对于中日韩等东亚国家而言,仍然是婚内生育为绝大多数。随着结婚越来越晚、越来越少,生育水平必然会继续走低。

以韩国为例,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为0.72,这与韩国年轻人晚婚不婚密切相关。以30-39岁分性别人口为例,男性未婚比例从2010年的37.87%升至2020年的50.79%,女性从20.41%升至33.61%。换言之,现今在过了生育黄金期但尚能生育的年龄,男性有一半的人未结婚,女性有三分之一未婚,不婚不育现象普遍。2022年男性和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分别推迟至33.7岁和31.3岁,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33.5岁。

东亚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住房、育儿成本压力,正在降低传统家庭组建的意愿。侯佳伟认为,降低养育成本是破局关键。“国家正在花大力气鼓励结婚生育。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稳定器。国家如何帮助年轻人解决困难,安心幸福地成家立业,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大事。”

由电网收购、由各行各业用户分担虚高的新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不合适了。视觉中国/图

本周其他值得关注的政经新闻如下:

【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上网电价全部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解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谭忠富):中国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14.5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3.3%。发电量中约20%由新能源发电完成,此前这些电量按照煤电基准价、主要由电网保障性购买再卖给用户,不是市场化定价。

2023年全国新型储能3450万千瓦,比2022年底增长超过45%;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但电化学储能平均等效利用系数12.2%,其中新能源配储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6.1%,低于煤电配储、电网配储和用户配储。

市场化后,新能源电站收益水平总体来说会出现下降。新能源会更愿意与储能打捆报价,可以进行价差套利,减少新能源出力偏差考核,还可以减少辅助费用分摊。现货市场低价、0价或者负价时,新能源进行储存,高价时再放出。如山东2022年现货市场结算负电价出现176次,其中-8分出现135次;2023年5月1日20时至5月2日17时,连续22个小时出现负电价;5月1日至5日,出现46小时负电价。

新能源快速发展已经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度电成本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普遍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部分地区甚至已低于0.2元/千瓦时,继续按照煤电基准价(山西、内蒙等极个别省低于0.35元/千瓦时)定价,由电网收购、由各行各业用户分担虚高的新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不合适了。

解读(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2007年开始实施的电网全额收购,主要是为了鼓励绿电发展,当时绿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

但随着近年来风电、光伏产能大幅提高,发电成本逐年下降,再由电网全额收购压力较大,“保量保价”的固定价格难以为继,也很难反映其真正的运行成本。即便绿电供过于求,电网依然要以较高价格收购,并进一步向终端用户传导。此外,相比烧煤,用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属于靠天吃饭,对电网而言会增加负担、影响稳定性和电网安全,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风电、光伏的不稳定特性,使得其竞争力较弱,如何提高新能源电力的竞争性,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合理等,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重庆官宣全面放开住房限售】

2月8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宣布,即日起取消中心城区原已纳入两年限售范围住房的再交易管理。这意味着,购房者所购买的新房和二手房,只要有不动产证书即可上市再次交易,没有限售期。

解读(上海易居研究院市场研究工作室首席专家杨红旭):重庆官宣全面解除住房限售比较晚,这是随全国大势的一个应对之策。另外,重庆的市场还比较低迷,2024年9月底新政之后,楼市有所反弹,但反弹幅度相比成都要小很多。最近,重庆又完善了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政策,不再将市外人员购买普通住宅纳入征税范围。

一方面,调控政策进一步放松,是有利于市场的。另一方面,取消限售,意味着二手房的供应量会增加,供大于求情况之下,房价还会下跌,这是短期效应。

【多省份召开“新春第一会”】

新年伊始,各省份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布局新一年工作重点。一些沿海经济大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传统产业优化与新兴产业培育。如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中,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多次提到“产业”,提出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应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

中西部省份则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展开布局。如湖北“新春第一会”聚焦的主题是“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优化营商环境也成为各地政府工作规划中的关键词。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强调:“我们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辽宁拥有‘如鱼得水’的获得感、‘如沐春风’的礼遇感、‘如鸟归巢’的归属感。”上海“新春第一会”则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31省份均上修2023年GDP】

近日,全国31个省份陆续发布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也发布了五经普后各省份2023年GDP修订数据,31个省份2023年的GDP都被不同程度地调增,上海和北京的调增量相对较多。增量居前的主要是东部省份。其中,上海增加超过4000亿元,北京和浙江超过3000亿元,江苏、广东和山东超过2000亿元。

【2024年GDP“万亿之城”增至27座】

2月7日,全国27座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元的城市均已公布2024年经济“成绩单”。

27座“万亿之城”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宁波、天津、青岛、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合肥、佛山、西安、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和唐山。长三角堪称“万亿之城”的“大本营”,涵盖9城。

【深圳2024年GDP增速5.8%】

2月8日,广东21个地市2024年经济数据全部出炉。2024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33.81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从GDP增速来看,深圳、东莞、惠州领跑,其中深圳增速5.8%,主要得益于在工业和外贸等领域的强劲表现,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进出口增长16.4%。深圳周边城市东莞、惠州规上工业、进出口总额等数据表现同样亮眼。

【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28亿元借款用于化债】

2月10日,万科A(000002.SZ)发布了《关于深铁集团向公司提供股东借款暨关联交易的公告》,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拟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28亿元,将用于偿还公司到期公开债务。

从借款安排来看,深铁集团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给予了万科支持。一是借款利率低,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减76个基点,目前仅2.34%;二是质押率高,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通常为30%-60%,而本次股东借款的质押率达70%。

【医保及药监部门回应集采药品相关问题】

2月9日,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公开回应近期京沪医疗界多名政协委员呼吁避免集采药品疗效不佳问题的相关提案。

“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国家医保局表示,对于临床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个例(既有原研药,也有仿制药),7家医院均按规定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是畅通的。其中部分医院还提供了详细报告,集采的仿制药和原研药不良反应均未超出药品说明书和文献报道的范围。

回应也表示“中选企业反馈,集采药品中选价格能够覆盖成本”,主要原因是中选药品销量的提升,有助于减少企业营销费用,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

【新央企中国盐湖正式揭牌】

2月8日,新央企中国盐湖揭牌仪式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此前,中国盐湖完成了对盐湖股份、青海汇信、五矿盐湖等公司的控股整合。合并后,中国盐湖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钾盐和盐湖锂盐生产基地。随着锂盐等矿产资源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中央通过将原有的省属国企提级至中央企业,从国家层面整合了锂盐资产。

南方周末记者 赵继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林洪升

责编 张玥

0 阅读:0
信息周末

信息周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