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到底有多腐败?看看曾国藩的年薪工资就懂了,不亡国才怪

早已命中注定 2025-02-20 14:04:50

【前言】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趁机闯入中国,撬开了权力的缺口。刹那间,清朝的江山貌似摇摇欲坠,皇权也不再像往昔那样至高无上。正因如此,曾国藩等重臣开始在朝廷中屡屡现身,试图变革朝政,拯救国家。

【鸦片战争拉开了晚清衰败的序幕】

曾国藩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七品县官,不过因为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事中立下功劳,得以晋升为二品大员,那地位可是相当高了。在晚清时期,曾国藩是个相当重要的政治人物,对当时的那个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鸦片战争的打响,犹如一记重锤,把沉睡中的清朝狠狠敲醒。尽管清朝对“中国所受的创伤”还遮遮掩掩,但聪慧的人已然洞察到了时势的变化。曾国藩便是那看得透彻的人之一,他勇立潮头,在动荡不安的政局里,积极地开展着各式各样的改革与转变。

然而,改革的道路向来布满荆棘。在朝中的曾国藩也是阻碍重重,那些顽固守旧的力量把着权力的大门,坚决不让任何新思想渗进来。就算是曾国藩这般的重要大臣,在顽固的皇权面前,也只能是毫无办法。

如此的中国,于激烈的时代浪潮里艰难应对、步履维艰。曾国藩以及他所象征的改革力量,终究未能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地望着这个古老的国度渐渐迈向衰落。

【寒酸工资揭示晚清经济衰败的本质】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一位重要大臣,他那少得可怜的年薪,恰恰把晚清社会的腐朽实质给暴露了出来。

据记载,曾国藩的年薪为155两白银,外加米77石5斗。对于一位二品大员而言,这点收入着实是少得可怜。曾国藩最为人所赞扬的一点,便是他的清正廉洁。然而,在当时那个混乱且充满危险的朝局之下,想要做到清廉正直,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155 两白银,搁到现在或许不算少,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点儿微薄的薪俸压根儿就支撑不了曾国藩的政治生涯。您想想,他长期在京城生活,得接待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一年下来,日常花费就得将近千两白银呢。曾国藩这人不贪图私利,绝对不会动用公家的一分钱,只能自掏腰包来应对各种开销。

这还没算上他担任军机大臣时每年欠下的一千多两债务呢。由于要筹措军费来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曾国藩只得靠借债维持生计。他的账房时常向他禀报,说国库的银两不够了,询问该如何是好。曾国藩也唯有叹气,把自己珍藏的古玩一件件拿去抵押,这才好不容易补上了财政的缺口。

这般情形,曾国藩的家人瞧在眼中,对他的艰难处境感到难过。“大人您整日忙碌,英明非凡,咋能靠着这般微薄薪俸过活呢?”有家人这般讲道。曾国藩也只得无奈摇头,叹息一声:“朝廷里里外外都面临困境,钱财粮食都有限,咱们这些当官的,哪能挑肥拣瘦哟。能有口饭吃,就该心怀感恩啦。”

实际上,当曾国藩薪水微薄的时候,清朝的财政收入已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就拿1840年来说,清朝这一年的财政收入高达3.9亿两白银,而到了1843年,更是达到了4.3亿两。这数额相当庞大,足以让后人惊得目瞪口呆。

如此巨额的钱财,要是拿来做些有益的事,对国家政事进行改革,清朝又怎会衰落成这般模样呢。但遗憾的是,这些钱究竟都流向了何处,着实成了一个不小的谜题。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腐败成风,肆意挥霍,使得国库空虚。而曾国藩的情况,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例子罢了。

【慈禧挥金如土,曾国藩十年工资不敌其一日奢侈】

要说最为典型的,那得数慈禧太后了,这位昔日的“西太后”。她当政的时候,拼命敛财,肆意挥霍,极度腐朽,这直接让国库变得空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难,大清王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慈禧太后过生日的时候,那场面总是张灯结彩,全国都得跟着一块儿庆祝。光是办庆贺宴会的钱,就得花差不多上千万两白银。这数目大得呀,就算放到现在,也能让人惊掉下巴。曾国藩辛辛苦苦连续工作十年挣的薪水加一块儿,都没办法把这个巨额数字给补上。

这种肆意挥霍公款的行径,在那时的社会中引起了颇多争议。“我听说呀,太后办寿宴的花费,能让十万穷苦人家过上一年呢。可她那样的花费,不过是图一时一夜的享乐罢了。怪哉,怪哉。”村民们凑在一块儿,对慈禧的生日盛宴说个不停。

有个虚荣的女人,毫无顾忌地大把花着国家的钱财,那叫一个挥霍无度。而曾国藩呢,他那点儿微薄的俸禄跟这女人一比,简直就微不足道。这俩人就好像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差距大得根本没法跨越。

不光是生日宴会办得极度奢靡,慈禧平日里的生活起居,那也是花钱如流水。她喜爱新鲜水果的气味,因而每天都得换上十五万个苹果。这般毫无道理的消费,也只有那皇权这座庞然大物,才能够予以支撑。

与此同时,北洋海军的军饷相当紧张,士兵们待遇很差,这直接致使甲午海战落败。面对外敌来犯,国家居然不舍得拿出必需的军费,如此强烈的反差,实在是让人既叹息又痛心。

“咱宁愿饿着肚子,也得给国家出力,可哪成想内部竟这般糟蹋。要不是皇命不可违抗,咱宁愿死上个一万回。”这是北洋水手说出的心里话。他们在荣誉和耻辱、生存和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然而那些奢靡的人却依旧肆意妄为,这样的反差实在是让人恼怒不已。

在整个晚清时期,这般景象可谓是比比皆是。曾国藩那少得可怜的俸禄,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罢了。从上层到下层,人们毫无节制地敛财,肆意地挥霍,极度腐朽,使得国家的形势日益衰败。那些一心追求荣华富贵的官员,早就把仁政爱民的初心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想着在这乱世中勉强求得安稳,白白地浪费时光。

【曾国藩代表仁者最后一丝理想,但大势已去】

“大人啊,大人,我实在是受不了啦!咱好歹也是臣子,咋还得这样憋屈自己,受这窝囊苦呢?”终于,曾国藩的一个家人忍不住了,冲着他高声喊道。

那时候,西太后整天过着极度奢靡、尽情享乐的日子,而曾国藩呢,却活得谨小慎微,这两人简直就像是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身处体制之中的他心里清楚,要是想让自己的小家得以保全,那就只能顺着当下的形势走,有苦也只能自己咽下去。

曾国藩长吁一口气,言道:“咱这样的小人物,咋能扭转这败坏的大势呢?我只盼着能勉强维持着,保住自己这条命,给百姓办最后那点儿实事,这便是我心中最大的念想了。”

他清楚潮流的走向,那通往改革开明的道路已然被堵住。体制中的人若想推行改革,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也仅仅是怀揣着那么一点儿理想,勉强维持着,做些不值一提的事儿来让自己心里好受些。

家人听完,只得眼含热泪地走了。曾国藩瞅着他离去的身影,心里头啥滋味都有。他心里也清楚,这已然腐朽的王朝,估摸早就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身为体制中的人,他没啥办法改变这局面,只能就这么凑合着过,等着天下重新大变动。

清朝的灭亡,并非主要因为外敌的侵犯,而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早就分崩离析所导致的。曾国藩有心变革,然而时机已逝,大局难以扭转。他那微薄的薪资,虽是一个小方面,却也让人不禁唏嘘、悲叹。曾经无比兴盛的这个帝国,到晚清时已然是走到了尽头,人心离散,国家灭亡的结局无法逃避。

【结语】

留给子孙后代的,会是一段让人痛心的历史回忆。在探寻这段历史所带来的教训时,政治经济基础的关键作用就变得格外明显。经济上的腐败往往会致使政治上的失利,这是各个朝代走向衰落的共同特征。而曾国藩那少得可怜的薪水,恰好为这个历史规律做了个例证,警示着后人要从中获取智慧,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0 阅读:13
早已命中注定

早已命中注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