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纤氏集·“题未定”草》中评价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也有“金刚怒目式”的时候,他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猛敏穗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年的大司马,祖父陶茂是陶侃的第七子,父亲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平定叛乱中立下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因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辞去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父亲陶敏为陶茂所钟爱,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被朝廷任为安成太守
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如下:
田园读书 (29岁以前)。陶渊明出生于浔阳柴桑,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柴桑乡村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自小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过着田园读书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
时官时隐 (29岁到41岁)。13年中,他过着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田园躬耕 (41岁到63岁)。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尽管在晋末曾征他为著作佐郎;在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也劝其出仕,但是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为了避祸,决心不再作出仕。代表作有《杂诗·白日论西阿》、《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的妻子是翟氏,她生于隆和癸亥(公元363年),殁于元嘉甲子(公元424年),享年62岁。 陶渊明曾经对他的妻子有所不满,认为她不能像苏轼的女人王朝云那样,懂他的满腹才情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比陶渊明小一轮,就是小12岁。翟氏虽年轻,但贤能。陶渊明的前妻留下了四个孩子,也是专心抚养,家里在她的尽心尽力下,恢复了以前的秩序。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陶俨(小名陶舒)、陶俟(又名陶宣)、陶份(又名陶雍)、陶佚(又名陶端)、陶佟(又名陶通)
陶渊明的《责子》是他在魏晋时期写的一首诗。
全文如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此诗当作于陶渊明四十多岁时,诗人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出诗人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全诗感情深厚率真,语言风趣幽默。
通过诗的最后两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慈父,他也希望孩子们有出息,但不强制他们去读书,这样的父亲,古今并不多。
陶渊明也希望子孙能够把家族发扬光大,并抱有了很大的希望,所以,当长子陶俨出生时,作了一首《命子》,希望儿子长大成才。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异常的高,给孩子规划好了所有,不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锁住了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只有释放孩子们的天性才能让他们健康的发展。
上文是对陶渊明这首诗的理解,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