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棣次子朱高煦,很多人都会当机立断给出这样的评价:“这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明明没实力,还想学老爸搞造反,结果平白断送了卿卿性命!”
一句话,就是说朱高煦这个人,自不量力还野心爆棚,最后落得凄惨结局只不过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而已。
但是朱高煦作为从小便跟随老爸征战沙场的将才,真有那么脑子不够数吗?
非也!朱高煦的飞扬跋扈,其实是朱棣一手惯出来的。
1.对次子随意许诺,挑起兄弟间的争端朱棣有三个嫡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其中作为第二子的朱高煦从小擅长骑射,武艺高强,颇有朱棣当年的风采,所以也最受朱棣的喜欢。
但不管朱棣有多青睐朱高煦,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只有朱高炽才能继承朱棣的衣钵,做下一届燕王或者下一任皇帝。
朱高炽综合素质很不错,他沉稳内敛,儒雅宽厚,平素最爱读书,颇得手下人才的敬重与拥护。
但是朱高炽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体态肥胖,腿脚不便,平时走路,需要内侍搀扶着才能行动。
这在雄姿英发、马上得天下的朱棣看来,当然是怎么看怎么别扭,而这种不满,在靖难之役后达到了顶峰。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意图夺走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朱高炽的任务是镇守北京,朱高煦则当仁不让地跟在了朱棣身边。
在战场上,朱高煦的武功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经常冲锋在前,不惧危险,立下战功无数。对父亲朱棣,他也是拼命守护,得到了朱棣的认可与欣赏。
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朱棣被名将平安和瞿能父子夹击。精疲力竭之际,朱高煦率领数千轻骑杀入阵前,救朱棣于危难之中。
1402年朱棣率大军进攻南京时,拼尽全力也没能打下来。正在惆怅之际,朱高煦带兵飞奔过来援助。
朱棣大喜,拍着朱高煦的背鼓励他:“努力呀!你哥哥他身体不好。”
朱棣这句话颇具深意,一方面,他鼓励朱高煦浴血奋战,破敌制胜,承诺事成之后给他好处。
另一方面,这个承诺又十分虚幻。长子朱高炽即使身体再不好,只要活着,皇位就是长子的,哪里有朱高煦的份?
但朱高煦却认为这句话意味着父亲将把太子之位给到自己,接下来他拼命冲杀,最终攻破了浦子口防线。
毫无疑问,朱棣的随意许诺,已经将朱高炽的野心吊了起来,为朱高炽的日后夺权埋下了隐患。
2. 立太子犹豫不决,加深了兄弟间的积怨朱棣称帝后,靖难之役的武将们纷纷上书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朱高煦在夺位之争中贡献最大。
但是文臣们却还是支持朱高炽,这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炽是嫡长子,更因为朱高炽的人品比较靠谱,比朱高煦更具备仁君的素质。
而且,虽然朱高炽没有上战场,可他在留守北京时指挥万人之军与50万朝廷军队展开对抗,最终成功保住了北京城。这份成绩,是不应该被磨灭的呀!
朱棣考虑了很久,觉得不好抉择,于是采取了拖延战略,迟迟不立太子。每次有人催促时,朱棣就找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比如1403年正月,群臣集体上表请立皇太子时,朱棣就讲了一堆“国家建储,自古所重”之类的大道理,以皇长子还正在学习之年,应该好好上学、长进道德为由推了过去。
但朱棣的搪塞阻挡不了群臣的热情,第二年,文武百官和京师百姓又一次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仍然是犹豫不决。
最终,朱棣在大才子解缙的一句“好圣孙”的提醒下,朱棣终于下了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尽管太子之位终于尘埃落定,但朱棣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还是大大刺激了朱高煦的野心,导致朱高煦与哥哥朱高炽之间的矛盾加深,竞争白热化。
3.一味限制长子,纵容次子朱棣选定朱高炽为太子后,并没有旗帜鲜明地从此站在朱高炽一边。相反,他大搞权衡之术,试图通过激化兄弟俩之间的矛盾,为朱高炽制造压力。
首先,朱棣规定:“凡百官朝谒东宫,皆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摆明了限制朱高炽的权力,不允许他与官员私相交往。这导致担任监国重任的朱高炽受尽约束,很难放开手脚来施展才能。
其次,朱棣听信谗言,对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做法不断否定,并张榜公布于众,导致朱高炽“忧惧成疾”。
第三,朱棣以非常荒诞的理由,逮捕了在朱高炽身边辅政的杨士奇等骨干大臣,一关就是十年,导致朱高炽身边无人可用,成了光杆司令。
另一方面,朱棣对已被封为汉王,应该去封地云南报到的次子朱高煦过于纵容。
朱高煦得知要去封地云南时,非常气愤,大声嚷嚷着说:“我犯了什么罪?要把我流放到万里之外?”
随后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走,朱棣居然不管不顾地选择了默认。
之后的十多年间,朱高煦经常在朱棣面前挑拨是非,陷害太子朱高炽,害死了不少朱高炽手下的能臣。
对此,被打压怕了的朱高炽表现得十分淡定。他不但从来没有吿过朱高煦的状,而且经常为朱高煦求情。这也让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
1415年,朱棣看局面越来越混乱,终于下了决心,决定将朱高煦改派到青州。没想到的是,被惯坏了的朱高煦依然不愿意去。他甚至上书给朱棣,恳求父皇将天策卫送给自己做护卫,并以李世民自居。
朱棣这下勃然大怒:我只是让你跟你哥哥竞争,没想到你竟敢自比李世民,难道你把我当李渊?
盛怒之下,朱棣下令剥夺了朱高煦的冠服,将其囚禁了起来。之后,在朱高炽的劝说下,朱棣将朱高煦改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这回没办法了,只能老老实实去了乐安州,但他的内心仍然是不服气的。
4. 挑战皇权,最终自掘坟墓1424年,搞了一辈子权衡之术的朱棣病逝,战战兢兢了一辈子的太子朱高炽终于继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了心腹进京,伺机叛乱。朱高炽没有怒发冲冠,还特意下令将朱高煦召回北京,给他加了俸禄,赏赐了宝物,然后送回属地。
但朱高炽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皇位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承。此时的朱瞻基正在南京视察,得知噩耗后迅速返程奔丧。
朱高煦便在半路上埋伏了杀 手,但朱瞻基跑得快,躲过了刺杀,继承了皇位。
朱高煦一气之下,直接密谋造 反。朱瞻基也不再客气,选择御驾亲征,轻轻松松地拿下了朱高煦。
被押到京城后,朱高煦仍然死性不改。在朱瞻基来看望他时,竟然把朱瞻基勾倒在地。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又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最终,嚣张了一辈子的朱高煦被活活烤死在铜缸中,他的几个儿子也悉数被杀。
写在最后朱高煦可谓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范。
他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地过一生,可惜他的野心太过旺盛,也太过自不量力,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但是朱高煦的野心难道是天然形成的吗?
从根源上来说,朱高煦会一步步走上膨胀之路,和朱棣的纵容脱不了干系。如果朱棣不给朱高煦继位的希望,朱高煦也不至于如此不甘心地一次次作死。
古人说:“天欲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当我们的能力撑不起野心时,保持低调,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而对于父母来说,不对子女搞双标,不搞区别对待是身为父母最大的自觉。
因为所谓的“权衡之术”,绝不是在激发子女的斗志,而是在离间他们的骨肉亲情,将他们推入欲望与罪恶的深渊。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无论谁抢到了这个位置,都是我朱家的,谁能谁就抢罢了,猢狲还有个争王的战斗呢!为了未来,我朱家儿郎,有本事就上,败了就死,总不能把我的天下就交给一个守不住的儿孙手里,等着它被旁性夺了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