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嘉靖为父入太庙,变革制度搅动宗法风云

靓仔观史 2025-01-22 15:33:46

【嘉靖帝为父入祀太庙的变革开端】

正德十六年,31 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了,他没孩子,也没有同父的亲弟弟。于是乎,他的堂弟朱厚熜当了皇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刚登上皇位,一场激烈的争论就出现了,争论的关键在于他能不能还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叫做父亲。内阁首辅杨廷和带领的一群大臣是这样认为的:嘉靖的父亲只是一个藩王,这大明的江山本来是属于他伯父明孝宗和堂兄朱厚照的。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嘉靖要当皇帝,就得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这样的话,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在名义上就只能是他的叔叔了。

然而嘉靖皇帝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他觉得,明武宗没孩子,明孝宗就没了后代,而自己是按照朱元璋《皇明祖训》里规定的继承顺序来的,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再者说,明武宗的遗诏上清楚写着“伦序当立”这四个字,这明显说明了自己继承皇位是合法的,没必要过继给明孝宗。在他心里,自己的亲爹就是兴献王,这是毫无疑问、不能搞混的。

嘉靖帝一门心思要把他父亲兴献帝放进太庙祭祀,因而对原先的太庙制度展开了力度很大的改动。

嘉靖十年(1531 年),嘉靖帝命把德祖移出太庙,还尊太祖作始祖,将太祖的神主摆到寝殿正中间。要晓得,德祖身为明朝皇帝的始祖,原本是能享万世不迁祧的待遇,那嘉靖帝咋就这么干了呢?从名义上讲,是推崇太祖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把他的神主放正中好像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嘉靖帝这一做法背后有他自己的心思,“把德祖迁祧出去”后,太庙寝殿的神主就只剩 8 位了,刚好腾出一个位子,给兴献帝入祀提供了方便。

接着嘉靖帝打算把太庙制从同堂异室制变为都宫别殿制。那这两种制度有啥不一样呢?在同堂异室制的时候,明朝历代皇帝的牌位都放在太庙的寝殿里,这寝殿被划分成九个单独的房间,每个皇帝占一间。而都宫别殿制呢,是每个皇帝都有各自独立的宫殿用来供奉。其实,太庙实行都宫别殿制在历史上不是没出现过,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太庙就是这种形式,只是后来改成同堂异室制了。嘉靖帝说得好像挺在理,说同堂议事制让父子兄弟在一个地方,不合常理,不应该按照古制来。但这就是个借口,他真正想的是借着改制,让他爹的神主能有机会进入太庙供奉。而且,都宫别殿制下每个皇帝单独有一个庙,对以旁支成为大宗的嘉靖帝来讲,方便他单独祭祀自己的直系祖辈。不过这个做法因为阻碍太大,没有马上施行。

【南京太庙火灾带来的转机与新太庙建设】

在嘉靖十三年(1534 年),南京太庙遭大火给烧没了。夏言跟嘉靖帝讲:“陛下正打算改改庙制呢,南京太庙就着了火,这估摸是皇天列祖给咱的提示,咱得顺着来。”嘉靖帝听了挺高兴,立马下令第二年春天造新太庙,还不让祭祀南京太庙了。到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新太庙建好了。原来太庙的享殿变成太祖庙,供着太祖神主,祧庙还是接着供奉已经被迁祧的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在三大殿两边新盖了供奉太宗的太宗庙,还有其他皇帝的昭穆群庙,一共八座庙。可能是反对的声音太猛了,嘉靖帝没法把兴献帝的庙弄进太庙,就只好在太庙东南边又重新建了供奉兴献帝的世庙,还把这庙改叫献皇帝庙,用这办法变着法地提高兴献帝的地位。

在嘉靖十七年(1538 年),有个已经退休的官员呈上奏章,提议修建明堂,给兴献帝拟定庙号,并且让其配享天帝。嘉靖帝便吩咐众大臣对此进行研讨。

从古至今,对于明堂配享存在两种看法:一是让当朝皇帝的父亲来配享,二是让本朝有大功绩的皇帝来配享。要是按照第一种看法,那配享的就是兴献帝;要是依着第二种看法,那就是明太宗朱棣了。这两种意见在朝廷里都有人拥护,嘉靖帝当然是偏向第一种的。但是,为了安抚那些支持让太宗配享的大臣,也为了防止被人说自己自私,嘉靖帝决定给太宗一些补偿。他觉得太宗皇帝功劳特别大,不应该仅仅称作“宗”,所以就下令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了成祖,并且给兴献帝定的庙号是睿宗。

在嘉靖帝看来,朱棣的新庙号好像更为尊贵些。但朱棣本人大概不会接受。朱棣是靠武力夺取的政权,他皇位的合法性一直饱受争议,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做了不少事来洗刷篡位的名声,像不承认建文这一朝,声称自己是直接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按照常规,作为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太宗”这个庙号对他是最为恰当的。可现在嘉靖帝把他的庙号改成“成祖”,这就等于是向众人表明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使得他过去所做的掩饰都白费了。

当下嘉靖帝的生父兴献帝有了庙号,好像入太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然而太庙没地方建新庙了,严嵩等人就说,睿宗本来有自己的庙,可以把睿宗的神主放到原庙里,等到祭祀的时候再拿出来和太庙的历代皇帝一块儿接受祭祀。嘉靖帝同意了这个主意,献皇帝庙也就跟着改成了睿宗庙。这样一来,睿宗庙虽说不在太庙的那些庙里面,但也算是进了群庙的行列了。不过在嘉靖帝心里,他爹还是比别的皇帝矮一头,让他爹真正进太庙才是他想要的。

过了几年,机遇出现了。嘉靖帝依都宫别殿制修建的新太庙,在建成后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1541 年),被雷火给全部烧没了,唯有处在群庙之外的睿宗庙逃过一劫。没办法,嘉靖帝只得又重新建造太庙,这一回他把之前的同堂异室庙制给恢复了。

原因有这么三条:第一,他觉得这是老天爷对他改动庙制表示不满并加以惩罚,心里挺害怕的;第二,那会儿明朝钱不够,同堂异室制的建筑工程规模比都宫别殿制小得多,这样既能少花钱,又能让工期变短,能早点把太庙祭祀活动给恢复了;第三,嘉靖帝之前选都宫别殿制是想让他父亲进太庙,可没达成,那现在也就没必要再死磕这种庙制了。

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北京现存的太庙完成了重建。现今,太庙中殿的梁架上还留存着当年重建时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的记录。此后,尽管太庙在明清两朝多次进行修缮,但主体规制依然是这次重建时的样子。太庙的庑殿建筑规模在明清皇家殿宇中,只比故宫太和殿和长陵棱殿小,是重檐庑殿顶的样式,盖着黄色琉璃瓦,宽 11 间,深 6 间,建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之上,充分彰显了明清皇家建筑的最高级别。殿内有 68 根金丝楠木大柱,最高的有 13.32 米,直径最大的达 1.2 米,像这样大体积的金丝楠木在当下已经非常少见了。

【嘉靖帝借皇后入庙巩固睿宗地位】

嘉靖帝虽说让生父入祀太庙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他并不罢休。这会儿太庙寝殿里供奉的皇帝神主已然有九位了。要是嘉靖帝去世,新皇帝登基就得进行“迁祧”,得把一位皇帝的神主挪出去,才能把嘉靖帝的神主放进去。睿宗在世时没当过皇帝,是嘉靖帝跟大臣们博弈多年才硬给弄进太庙的,他的地位肯定比不上其他皇帝牢靠。嘉靖帝生怕新皇帝会把睿宗给迁出去,那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可就打水漂了。左思右想之后,嘉靖帝又搞出了一个违背祖宗规矩的决定。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11 月,方皇后离世,被追谥为孝烈皇后。嘉靖帝打算让孝烈皇后的神主升入祔太庙。依明代一帝一后的祔庙制度,皇后祔庙的位置要和皇帝相对应。这样的话,就得进行“迁祧”。太祖和成祖地位非凡,永远不会被迁,按次序就该轮到明仁宗朱高炽了。所以,嘉靖帝决定把仁宗迁出去,这一决定在朝廷中引发了极大的震动。从宗法理制方面来讲,皇家宗庙祭祀向来是男性为主,女性为次。皇后能进太庙是沾了皇帝的光,她自己不能单独进太庙,更不能因为皇后入庙就把之前的皇帝迁出去。在明朝,如果皇后比皇帝先死,她的神主一般会先放在别的地方,等皇帝去世后再一同升祔太庙。嘉靖帝并非不清楚这些规矩,他这么干,就是想让皇后提前占个位,给自己预定庙位,免得新皇帝“千挑”时挑中睿宗。他甚至还规定后代子孙要依次把宣宗、英宗等迁出去。

嘉靖帝的这举动太不像话了,连他的亲信严嵩、徐阶都觉得不妥。徐阶直截了当地跟嘉靖帝说:“要是为了陛下您能进太庙而把仁宗迁出去,这应该是后代子孙去考虑的事儿,您现在就这么干,不合情理啊。” 然而嘉靖帝一意孤行,大臣们没办法,只好答应。经过嘉靖帝长时间的压制,明朝的官员不像最开始那样敢跟他硬杠了,要知道嘉靖帝动不动就对大臣打板子,或者把人关进大牢,大臣们可受不了这个。最后在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通过“迁祧”仁宗,孝烈皇后得以升入太庙配享,嘉靖帝为他父亲真是费了不少心思。这样的安排再次让睿宗在太庙中的地位更加牢固,意义非凡。

此后,隆庆帝、泰昌帝入庙时,皆有大臣奏请迁出睿宗,然而均未如愿。嘉靖帝离世后,其子朱载坖登基,给其父上庙号世宗,还把其神主迁入太庙,让其与皇后相聚。但明朝有规定,不管皇帝有多少皇后,能和皇帝一同升祔太庙的只能是原配皇后,而孝烈皇后是嘉靖帝的第三任皇后,不符合此规定。礼部官员紧接着上奏,最终使得孝烈皇后神主移出太庙,孝洁皇后神主则取而代之。

此后,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进入太庙,依序将宣宗、英宗、宪宗、孝宗迁出。可等到快要轮到睿宗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崇祯身为亡国之君,不能进入太庙,睿宗也就没有被迁出来。

皇帝在世时称帝,离世后入太庙,此为证实其王朝正统合法的必需步骤。故而,太庙中作为主要祭祀对象的人物,代表着明朝帝系的传承,而帝系传承的改变,常常会致使太庙制度以及祭祀人物产生变动。这表面上好像仅是宗法礼治层面的改变,实际上却和现实政治的变化紧密相连。

0 阅读:2
靓仔观史

靓仔观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