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归司马,探究司马懿的制胜之道

曜瑞说历史 2023-04-08 13:33:01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到司马懿,我们对他的印象也许是心狠手辣,也许是深到让人难以琢磨的心机,也许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印象就是:他活得足够长。

比他年长一代的曹操走了,刘备走了。与他同一年龄段的曹丕走了,诸葛亮也走了,但是他还活着。

只有孙权比司马懿离开人世的时间晚了一些,但是老年时的孙权,早就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因为太子之争,孙权不惜杀死、软禁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又因为对东吴本土世家大族的猜忌,孙权在朝廷内部大开杀戒。

这种情况下,放眼整个三国后期,司马懿确实已经没了对手。于是,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做一件他已经计划了很多年的事——造反。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最重要的。

但只是身体好,没有周密的计划和一些霹雳手段,司马懿是一定不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把曹魏的天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笔者认为,除了活得长寿,精力充沛,司马懿至少还有以下三种素质,决定了他最后的“胜利”。

善于等待 善于忍耐

与诸葛亮一出山就得到刘备的信任不同,司马懿的出仕,多半是被曹操逼的。

司马懿最初是很不愿意为曹操这种宦官的后代服务的,但是曹操早就听说了青年才俊司马懿的声名,一定要让司马懿为自己所用。

即使不能真的被他所用,表面上也要站在他的阵营中,这样曹操才能对司马家族放心。

据说,为了让司马懿出山,曹操曾经暗中派杀手,去试探正在装病的司马懿,司马懿装的风痹之症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常见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大多半身不遂,只能躺在床上。

按说,以曹操的精明,司马懿装病是瞒不过他的。但司马懿装的太像,从22岁装病到30岁,才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露出马脚,最后不得不出仕曹魏。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青春岁月也是充满亮丽色彩的,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英雄豪杰来说,他的青春更应该是激昂向上的。

但是,司马懿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却用来装病了。他看起来是在隐忍中沉默,实际上却已经蕴藏了某种可怕的力量。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始终没被重用,曹操既欣赏司马懿的才华,又担心司马懿得到重用后势力太大,会对自家的权力造成影响。

还有一种可能,是曹操也知道,司马懿不是自愿帮曹家的,所以不能重用。

尽管曹操因为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多次对他动了杀心,但是一则,曹操还有爱才之心,二则司马懿也很善于做小伏低,让曹操对他放下心来,这样司马懿就平安地度过了曹操的时代。

由于司马懿与曹丕交好,并且成为曹丕太子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比曹操要深厚得多。

但是由于曹操临终前的叮嘱和曹丕身为帝王的自尊与自负,以及一个能力不足的帝王特有的猜忌之心,司马懿总是还会被时不时打压。

面对这些没来由的打压,司马懿都选择了隐忍,只有隐忍,才能换来曹丕更多的信任,也只有隐忍,才能让他有机会从曹丕手中得到更多的权力。

由于个人生活放纵无度,曹丕四十岁时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临终前,曹丕放眼整个朝堂,努力平衡曹魏宗族和世家高门在朝中的权力与地位。

世家大族中,可以让他信任的人并不多,司马懿是他可以信任的人之一。曹丕决定忘掉曹操临终时对他的嘱托。

因为他觉得,经过自己多年的试探,司马懿应该是和曹魏一条心的。在曹丕还饱含疑惑的眼神中,司马懿终于成了托孤重臣。

曹睿登基时,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却显露出早慧少年特有的成熟。

司马懿分明比曹睿有更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不知道为什么,当他面对年轻的曹睿时,却总觉得这位敏感多思的少年天子,眼中有一些他琢磨不透的东西。

如果曹睿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如果曹睿再活得长一些,也许司马懿又将面临一个不那么好对付的对手了。

但是,上天帮司马懿清理了这个隐患,曹睿只活了36岁就去世了,原因应该也是沉迷酒色,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于是,属于司马懿的机会渐渐近了。

眼光锐利 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

除了善于忍耐,善于等待机遇,司马懿看问题还很善于把握关键问题的症结。在曹睿当政时期,司马懿在战场上遇到了他一生的劲敌——诸葛亮。

如果只是在战场上打硬仗,就算诸葛亮的兵力远远少于司马懿,司马懿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不过,遇到司马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注定也不会有很大的成效。

经历了交手的失败,司马懿主动选择等待,在等待中不时打探一些隐秘的敌情,以便看到胜利的曙光。

这个机会终于还是被他等到了,诸葛亮虽然计谋百出,在战术层面,司马懿几乎不可能取胜,但是拼身体状况,司马懿可比诸葛亮强太多了。

所以,无论诸葛亮怎么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司马懿在战略上赢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战场是实实在在的战场,司马懿的战场在曹魏的朝堂之上。诸葛亮一心求胜,司马懿却只求不败。在这样的心态下,司马懿不战而胜的结局是早已经注定了的。

借助与诸葛亮作战的机遇,司马懿在魏国的实力和声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魏国内部的一些有能力的将领,有的归附了司马懿(如郭淮、孙礼),有的则被司马懿借刀杀人了(死于蜀军乱箭下的张郃)。

司马懿距离控制整个朝廷的计划已经很近很近了,但是他还在等待。

有一天,当他出手的时候,已经是摧枯拉朽的状态,这时他才能把自家人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对于反对者们,他也才能毫无顾忌地大开杀戒。

其实,司马懿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不只体现在与诸葛亮对阵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他飞速擒孟达的事件中。

当时的司马懿,几乎已经不被任何人控制,而战场上,除了他以外也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他才会笃定做自己该做的。

我们常常觉得,和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前半生太过暗淡。

其实正是司马懿在关羽水淹七军、蜀汉势头正盛的时候,看破了孙刘联盟的裂痕与利益冲突,所以他才建议曹操暗中与孙权联合,关羽果然被擒。

可以说,司马懿一个建议,毁掉了《隆中对》战略,断送了蜀汉的统一大业。

在刘备进攻益州之前,曹操本来已经取了汉中,其实只要再进一步,拿下蜀中,刘备就没有机会割据自立了。

但是,曹操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是他后方的马腾等诸侯势力,所以当刘备取了蜀中之后,曹操虽然后悔,也只能任凭刘备坐大,又取了汉中。

曹操的抉择也有他的道理,但是从司马懿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更善于冒险,而且见识过人的一面,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

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司马懿最让人感到可怕的一点就是嗜杀。高平陵之变中诛杀曹魏宗室和朝廷重臣、百日征辽东时,杀了数千降将,并且铸造“铁丘坟”,以炫耀自己军队的武力。

在自己掌握权柄后,又多次杀死不愿归顺自己的名士重臣。如果杀戮会激起更多的反抗,那就继续杀,直到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反抗。

虽然政权更迭没有不流血的,但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后代子孙们杀人还是太多了。嗜杀无论如何都是应该被批判的。

如果说前面两点让我们看到的还是积极的一面,那么最后一点,则让我们看到不可估量的人性深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做决定时应该果断一些,多一点断舍离的勇气,也没什么不好。

一些善良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成就大事业的特殊时刻,反而有可能是明显的弱点。

所以也要尽可能地克服这些弱点,该绝对理智的时候,就要做到狠而无心,绝不拖泥带水。

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狠而无心的。

但是顾虑太多,有很多放不下的人、放不下的事,只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影响自己事业上的成就,这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的。

很多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善良有时会成为自己奔向幸福生活和更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的阻碍。

但是我们往往无法克服,甚至总要被别人的眼光与生活中的牵绊束缚着,所以我们才一步步远离了那个本可以活得更洒脱的自己。

司马懿虽然成为三国时代最后的赢家,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个多么值得歌颂的成功者。

在“道”的层面,他是绝对的失败者;但是在“术”的层面,他又是一个道行高深的修行者。他的隐忍,没有为统一的天下换来光辉的明天,所以也就失去了终极价值。

如果我们心中保有的是一个正能量的、昂扬向上的理想,那么在“术”的层面,我们不妨有选择地借鉴司马懿的智慧。

他的嗜杀,让他背负千年的骂名,但是那种当机立断的魄力,也绝非一般人可比。

人生一世,难免遇到道行高深的坏人,我们虽然可以在品行上鄙视他们,却不能对他们的善于运用的“术”的层面一无所知。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3-04-09 12:14

    后世拔高司马懿了! 高平陵之变的真正主谋是司马师! 彼时司马懿空有虚名 没有兵权装病在家,真正有兵权的是老大司马师,其当时掌管禁军,所谓的三千死士也不是平时偷着养的,三千人的部队怎么可能偷着在外不被发现,给养就是庞大问题!这三千人只不过是司马师禁军里面的士兵!

曜瑞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