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文讲清楚

迎彤说养护 2024-11-13 11:36:44
一、幽门螺杆菌的定义与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常见于胃小凹以及胃黏膜的表面,能在人体胃内强酸环境中生存,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

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粪 - 口传播、口 - 口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粪 - 口传播方面,水源及食物若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粪便污染,健康人进食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受到污染,人们饮用后就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口 - 口传播较为常见,如对婴幼儿进行口 - 口喂食、和感染者一同用餐、接吻等亲密接触行为都可能导致感染。数据显示,人群中间感染率目前高达 50%。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共同进餐或者共同使用餐具,大人将咀嚼过的食物喂食给婴幼儿等行为,都极有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医源性传播相对较少见,主要是在医疗过程中,如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可能导致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后,长期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上,会造成病人胃部不适,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反酸、食欲不振等,严重的还会造成胃癌。因此,我们要重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喂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一)侵入性检测

侵入性检测主要是借助胃镜,在胃镜下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测。

组织学检测:在做胃镜时,从胃窦部取一块胃黏膜组织进行切片染色镜检,直接观察幽门螺杆菌。此方法与快速尿素酶实验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组织学检查方法,也是幽门螺杆菌检测的 “金标准” 方法之一。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样在做胃镜时,在胃部取一块胃黏膜,进行检测。是侵入检查首选方法。原理是幽门螺杆菌可产生活性很强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通过试剂检验氨可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需要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活组织进行培养,该法准确可靠,但培养费时,一般用于科研。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也是利用胃镜取胃黏膜组织,通过 PCR 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同样一般用于科研。

(二)非侵入性检测

非侵入性检测不需要借助胃镜,相对更加便捷。

碳 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是通过呼吸的方式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此方式属于放射性核素检查方法,不依赖内镜,患者依从性好,准确性较高。碳 13 呼气试验辐射更低,更适合老人、儿童、孕妇等进行检查;碳 14 呼气试验相对辐射更高,但价格便宜,适合做普查性检测。目前临床上将碳 13 或碳 14 尿素呼气试验作为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准确率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检测机制是利用幽门螺杆菌可将被标记的尿素分解成氨和被标记的二氧化碳,定时收集所呼出的气体,分析呼气中所标记的二氧化碳含量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粪便抗原检测:取一小份粪便,通过粪检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方便快捷,不受其他条件限制,且检测结果较为准确。但该方法可能受到患者服用某些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因此需遵循医嘱进行。血清学检测:抽取血液,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此方法不能鉴别是既往感染还是目前感染,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表现(一)单纯感染

单纯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中被发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不适,但幽门螺杆菌在胃内持续存在,可能会逐渐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为后续引发各种胃部疾病埋下隐患。

(二)诱发胃炎

感染诱发胃炎后,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胃胀、呕吐、恶心、嗳气、反酸以及口臭等明显症状,还可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食欲不振等。幽门螺旋杆菌可定居于胃黏液层,通过分解尿素中和胃酸,同时损伤胃部细胞,并且很难被免疫系统清除,因而使感染慢性化,引起慢性胃炎。多数病人可无不适,部分病人可出现上述症状。例如,一些患者会感觉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减少,对食物提不起兴趣;恶心的症状可能会在进食后出现,影响正常的饮食;嗳气则表现为有气体从胃往上涌,并且不断打嗝。口臭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给患者的社交带来一定困扰。

(三)诱发胃溃疡

说明感染诱发胃溃疡,患者会出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胃灼热、反酸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幽门螺旋杆菌损伤胃黏膜后,可引起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高的人群,胃溃疡的患病率也高。患者可餐后出现上腹痛,空腹时疼痛缓解。胃灼热即胸骨后烧灼感,让人感觉不适。反酸的症状多出现于进食后,给患者带来痛苦。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患病或病情急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癌变等严重并发症。

(四)诱发胃癌

提到感染诱发胃癌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中晚期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表现。胃癌早期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轻微不适,一般和普通胃炎的症状比较相似,因此要注意鉴别。中期常见的是位于左上腹部的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与进食无关。患者还可能伴有厌食、上腹部触及肿块、贫血等表现。晚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加剧,体重下降,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恶病质等表现。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癌,要及时就医进行对症处理,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一)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组成。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然而,在我国由于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药有耐药性,临床上已基本不使用三联疗法。

(二)四联疗法

四联疗法是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 2 种抗生素组成。

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为抗生素杀菌创造适宜环境。铋剂:包括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有保护胃黏膜作用。抗生素:依据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和是否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诺酮类、呋喃唑酮类、四环素等。(三)饮食调理

在饮食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要保持清淡,多吃易消化食物。例如,可以多食用一些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肉、牛肉等,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各类蔬菜和瓜果,如芹菜、木耳、魔芋、燕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有助于胃肠道的蠕动。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

(四)生活调理

生活中要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保证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避免口对口喂食、避免接吻等,防止家人感染该菌。对餐具经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此外,吸烟的患者建议戒烟,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前往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的治疗,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一)引起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可定植在胃黏膜,产生多种酶,包括尿素酶、蛋白溶解酶、过氧化氢酶等,这些酶会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胃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据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一般而言,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会导致粘膜萎缩,表现为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可见血管显露,黏膜变薄、黏液减少。

(二)导致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

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未得到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幽门螺杆菌不仅会损伤胃以及十二指肠黏膜,也会刺激胃酸分泌。数据显示,95% 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另外 67% 至 80% 的胃溃疡也可以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患者普遍症状为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还可能伴有嗳气、腹胀、反酸、食欲减退等不良症状,有些病人还可以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三)增加胃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最严重疾病当属胃癌。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 4 倍。幽门螺杆菌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长期感染不治疗会发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然后再进一步出现异型增生,最终导致胃癌发生。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不是胃癌唯一的致病因素,但是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长期寄生繁殖会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胃部疾病,影响胃酸的分泌,进而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其次,幽门螺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会直接损伤、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降低免疫功能,使感染慢性化,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稳定性。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烧心等症状,菌群失调还会导致腹泻或便秘等问题。要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需要做专业的肠道菌群检测。

0 阅读:0
迎彤说养护

迎彤说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