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灵堂内一片死寂。王某兰直直地跪在蒲团上,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那一道道皱纹,缓缓淌进嘴角。这已经是她半个月里的第16场哭丧了,嗓子早就沙哑得发不出一点声音。可当孝子递上红包的那一刻,她咬咬牙,挺直了腰板,用那带着浓重方言的嗓子,唱出了撕心裂肺的挽歌。这可不是什么表演,而是一位母亲,在用自己的尊严与命运做着艰难的博弈。
河南农村的“眼泪生意”
近日,河南某县45岁的王某兰,因为“职业哭灵人”这个身份,一下子成了大家热议的对象。在过去,这行当总被人觉得“不体面”,可如今,却成了她每个月稳定收入的依靠。据报道,她每场哭灵收费700元,一年能接70多次活儿,这一年下来,磕头都超过一万次了。
她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儿子的债务危机。2023年,儿子创业失败,一下子欠下30万元的外债。没办法,她白天就在工地做饭,晚上就自己偷偷学哭灵的技艺。经过一番专业训练,她熟练掌握了“十二月哭灵调”等传统曲目,对哭腔的节奏和情感爆发点把控得相当精准,慢慢地,在这一行里也有了些名气。那么真的是所有哭灵人都这么有职业道德吗?当然不是!
案例一:山东“职业哭丧人伪造遗嘱”案
时间回到2018年,在山东的职业哭丧人李某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发现雇主家里藏着巨额遗产,居然动了歪心思,伪造遗嘱,把自己列为了受益人。事情败露后,法院以伪造遗嘱罪,判处其期徒刑2年。
这起案件,彻底暴露了这个行业在监管上的漏洞。虽说哭灵人提供的是情感方面的服务,但在接触逝者遗物、遗产分配这些敏感环节的时候,却没有必要的约束机制。所以啊,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法律意识,才是这个行业的关键!
案例二:河北“哭丧纠纷故意伤害案”
还有在2015年的河北,职业哭灵人张某某因为费用结算的问题,和雇主起了争执,最终由于情绪激动他还持刀把对方刺伤,最终导致对方重伤。结果是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8年。
这起案件,凸显出这个行业定价机制的混乱。因为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纠纷时常发生。有些从业者为了多揽点生意,恶意压低价格,结果服务质量也跟着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数据透视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全国职业哭灵人的数量已经超过50万,其中70%是40到60岁的女性。这些从业者平均每年的收入大概是8万元,比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不少。可在这些光鲜数字的背后,是他们身心的双重透支。
从生理上来说,长期跪地让他们的膝关节出现病变,过度用嗓又引发了声带息肉。心理上,83%的从业者都有“情感分离障碍”,很难分清职业情感和真实情绪。而且,社会上对这个职业也存在偏见,65%的家庭都反对自家孩子从事这个职业,觉得干这个“丢人现眼”。
那么,您如何看待这个特殊职业的呢?您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您的观点,也别忘了点赞、关注、收藏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