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冬至,就觉得一个字“冷”。至今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这天,还沿袭着吃饺子的习俗。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就是“消寒”之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一位“医圣”张仲景。

据说,太守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值冬至时节。他看到家乡百姓因天太冷,冻伤、冻坏,甚至冻死的都有。心生怜悯,决定出手相救。创新创造性的推出了一种食品,给老百姓吃。神奇的是老百姓吃了这种食品,安然渡过难关。这个新兴的食品叫“饺子”,现在早已是寻常百姓家,啥时想吃啥时吃。

“饺子”是从“馄饨”演变、革新而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宋代,冬至吃饺子;到了明代,演化出来一个正月初一吃饺子,谐音“交子”。它简单而丰富多彩。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就是和面为皮,包上馅,捏紧便可弄熟食之。丰富主要是指馅,当然也有各式各样、花样繁多的皮,以及共同组成的造型。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食品,不仅仅是华人华侨,还有“老外”。

老百姓共认“好吃不过饺子”。好食物总是让人喜悦。
在江南,冬至通常吃一种美食——汤圆。汤圆被誉为“冬至圆”,“团团圆圆”;以及“吃了汤圆大一岁”。

为什么会有“冬至圆”呢?我国古之先贤知道,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称冬至也为“日南至”。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北半球,可以感觉到从冬至起白昼增长,认为是吉日: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冬至当日,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太阳黄经达270°,斗指子,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通常为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这天,对于北半球来说,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理论上该是最冷。其实不然,我们往往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当然,也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之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表尚有“积热”。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后,白昼一天天变长,预示着阳气回升,象征着辞旧迎新。古人认为冬至日为团圆日,吉日,重要节日、节气。


冬至,重要不言而喻。那么,它有什么特性呢?
中国古代先贤给出了答案。他们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有没有“山中日月长”的意思?


关于“冬至”,正如唐代杜甫《小至》所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包括“冬至”在内的节气到了,来点酒应景,别有一番风趣。据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用糯米或黄米,加入桂花酿造而成的。
到了冬至,还有“喝羊汤”、“喝鸡汤”的,“吃豆腐”、“吃麻糍”的,尤其是“吃番薯汤果”,取意“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