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视察湖北,武汉大学校长:我有难,请您救我一命

秋柳浏览过去 2024-10-31 12:34:55

1966年,毛主席视察湖北,武汉大学校长:我有难,请您救我一命

1966年夏,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入武汉站。这位伟大领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视察湖北省的工作。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正在病榻上苦苦煎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与毛主席并肩战斗,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然而此时的他,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得知毛主席即将来到武汉的消息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强撑病体,写下了一封特殊的求助信:"润之兄,我现在有难了,请你不吝出手,救我一命。"这封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位与毛主席有着深厚革命友谊的武汉大学校长,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

一、革命先驱:从贫寒学子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890-1920)

1890年的湖南永州零陵,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李达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这个贫苦的家庭虽然衣食无着,但求知的火种却在年幼的李达心中悄然点燃。每天清晨,他都要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私塾上学。为了省下买油的钱,他经常借着月光读书,直到深夜。

1905年,15岁的李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永州中学。学校里的先生们都称赞这个勤奋好学的少年。当时的永州中学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当地最好的学府之一。在这里,李达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开始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

1909年,永州中学以优等生的身份毕业后,李达被推荐到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在京城求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劳作,农民们被地主盘剥得几乎无法生存,而掌权者却过着奢靡的生活。这些经历让他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3年,李达以全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赴日留学的机会。在日本求学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更广泛阅读进步书籍,经常与其他留学生讨论救国救民的道路。那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发展时期,李达通过亲身观察,对比中日两国的差异,更加坚定了寻求革命道路的决心。

1918年,作为中华留日学生的代表,李达毅然决定回国参加爱国运动。在北平期间,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多次组织反帝游行示威。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李达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李达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崭新的革命理论,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新方向。他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各种场合宣传这种先进思想。这一时期,他还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革命道路。

1920年春天,经过在日本多年的求学和思想积累,李达回到了上海。在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里,他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也见证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建党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开天辟地:建党元勋的重要贡献(1920-1923)

1920年夏末,上海法租界的一间小屋内,李达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秘密会晤。这次会议上,他们共同商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具体事宜。作为发起人之一,李达被推选为上海发起组的主要负责人,着手筹备建党工作。

在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不久,李达立即开始组织创办机关刊物《共产党》。这份刊物虽然只出版了两期,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达亲自撰写了多篇重要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许多进步青年受到启发。

1921年初,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与李达等人多次商讨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事宜。作为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成员,李达承担了大量筹备工作。他四处联络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协调会议地点,安排与会代表的食宿等事务性工作。

在筹备过程中,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确保会议安全。当时,军阀政府的特务对进步人士活动进行严密监视。李达提出了多个备选会议地点的方案,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这些准备工作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开幕。作为13位代表之一,李达全程参与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期间,他就党的纲领、组织原则等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各项表决中,李达都投了赞成票。

会议进行到第四天时,突然出现了法租界巡捕的盘查。为确保安全,会议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在这艘承载着中国革命希望的画舫上,李达与其他代表一起,完成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的最后确认工作。

大会结束后,李达被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他随即组建了人民出版社,开展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得以在中国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上海人民女校,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教育机构之一。

在担任宣传主任期间,李达特别重视对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工作。他经常深入工厂,向工人们宣讲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读书会。他还指导编写了多份通俗读物,使工人们更容易理解党的主张。在他的努力下,党的影响在工人阶级中不断扩大。

1922年,李达参与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作为中央局委员,李达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坚守信念:脱党后的坚定革命道路(1923-1949)

1923年,由于党内出现意见分歧,李达离开了组织。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革命工作,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这一年,他接受了北京大学的聘请,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教书生涯。

在北京大学期间,李达主讲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还有不少进步知识分子前来旁听。他的讲课方式独特,常常用生动的事例来阐释深奥的理论,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925年,李达开始着手编写《社会学大纲》一书。这部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专著。在书中,他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这本书出版后,在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当时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读本。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大量共产党人遭到迫害。在这个危急时刻,李达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地下党组织提供帮助。他利用自己的教授身份,为一些地下党员提供掩护,帮助他们转移。同时,他还将自己的住所作为秘密联络点,为党组织传递重要信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的学生成立了多个进步团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达跟随武汉大学南迁。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四川乐山,他创办了进步刊物《新论》,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

这一时期,李达虽然已经脱离了党组织,但始终与地下党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向党组织反映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和社会各界的情况。在他的影响下,不少进步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1946年,内战爆发后,李达公开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他的这一行为招致了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但他依然坚持发声。在武汉大学,他继续为学生讲授进步理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接班人。

1948年,当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时,李达积极配合地下党组织,在武汉大学开展统战工作。他多次召集进步教授座谈,讨论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武汉大学的大批师生都站在了人民革命的一边。这为武汉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二十多年间,李达虽然暂时脱离了党组织,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革命信念。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教育战线上为中国革命事业默默耕耘,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继往开来: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事业(1949-1966)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李达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这位年近花甲的革命老人,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重建战后校园的艰巨任务。当时的武汉大学,校舍残破,设备匮乏,教职工流失严重。

面对这种局面,李达立即着手制定学校重建计划。他带领教职工清理校园,修缮教室,恢复图书馆。在他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50年春季开学时,学校招收了大批新生,其中包括不少工农子弟。

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开始。李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持武汉大学的院系调整工作。在这次调整中,武汉大学接收了华中农学院、中南工学院等学校的部分系科,同时将一些专业调整到其他高校。这次调整使武汉大学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李达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展教学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在他的倡导下,武汉大学开始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1954年,为加强学校的科研力量,李达多次赴京沪等地邀请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亲自出面,诚恳邀请了多位知名教授加入武汉大学。这些教授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实力,使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956年,李达组织编写了一套新教材。这套教材突破了传统的编写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年,他还推动建立了武汉大学出版社,为教材出版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1958年大跃进时期,面对"左"的思潮,李达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原则。他反对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主张按教育规律办学。在他的坚持下,武汉大学避免了一些激进做法带来的损失。

1960年,李达开始着手筹建武汉大学图书馆新馆。他多方筹措资金,亲自监督工程质量。新图书馆建成后,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最大的高校图书馆,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学习研究条件。

1962年,李达提出了"重视基础,培养能力"的教学方针。他强调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方针的实施,使武汉大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1964年,已经74岁高龄的李达仍然坚持每周听课,了解教学情况。他经常深入教研室,与教师们讨论教学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这十七年间,在李达的领导下,武汉大学从战后的废墟中重建,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国的综合性大学。他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武汉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晚年岁月:文革期间的坚守与贡献(1966-1969)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汉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批斗大会。李达作为校长,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将这位76岁的老人拉上台,强迫他戴上高帽子,在烈日下站了整整四个小时。

尽管遭受批斗,李达仍然坚持工作。他每天都到办公室处理公务,努力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当得知有学生要砸毁图书馆的古籍时,他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劝阻。在他的坚持下,武汉大学的大量珍贵文献得以保存下来。

1967年初,武汉大学的一些重要实验室面临被抢占的危险。李达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要求保护科研设施。他亲自带人守护实验室,使一批重要的科研设备免遭破坏。这些设备在后来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夏天,李达被下放到武汉大学的农场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位老人仍然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他利用晚上的时间,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完成了《实践论》的注释工作。

1968年春,李达被强制搬离校长住所,搬到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利用这段时间整理多年来的研究资料。他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心得记录下来,为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

在这一年里,李达多次向中央写信,反映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他指出,大批教师被批斗、停课,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他建议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做法,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这些建议虽然当时未能得到采纳,但反映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

1969年初,武汉大学的一些老教授被下放到农村。李达多次找到当地领导,为这些教授说情。他指出这些教授都是学术骨干,应该让他们回到教学岗位。在他的努力下,一些教授得以提前返校。

这一年的5月,李达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但他仍然坚持整理自己的学术资料,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整理。他将这些资料分类装订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6月28日,李达因劳累过度,加上长期的政治压力,突发脑溢血。虽然经过抢救,但终因年事已高,医治无效。7月2日,这位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人,在武汉去世,享年79岁。

在文革的动荡岁月里,李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责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仍然坚持工作,保护学校的教育资源,维护教师的权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坚守。

0 阅读:39

秋柳浏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