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面食,食客们想到的多是北方美味,兰州拉面、河南烩面、陕西油泼扯面等等驰名全国的面食令人如数家珍。我国北麦南稻的作物结构决定了北方面食的先声夺人,但细数排行,却不难发现,广袤的南方大地上,亦时有令人难以忘怀的面食绝味自稻河清香之中突围而出。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地图,细数一番南方面食中的特色美味。
/ 安徽板面 /
也称太和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特色小吃,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荆、襄一带广为流传,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相传板面起源于三国时期,刘、关、张驻守颍州时,张飞吃面总嫌太软太淡,便令厨师研制了一种筋道著称的面食,以羊肉添加多种药材炖煮作为浇头,这柔中带韧的羊肉汤面便是板面。
板面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皖地。制作板面需以上等面粉做面胚,以羊肉辅以几十种中药香料做汤料。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闻在鼻间十里飘香,吃到嘴里浓香辣爽,让人欲罢不能,不得不吃。
/ 南通跳面 /
南通跳面,又叫“曹顶面”,是江苏省南通地区传统的名吃。
跳面因何得名?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曹顶在狼山路旁开设面店,招待上山的香客。面店生意极为兴隆,每每供不应求。曹顶由铡草喂牛一事得到启发,发明出一个独家的擀面妙法:在特制的矮桌上系一根牢固的麻绳扣,擀面杖套在绳扣里,揉面时,身体随着麻绳晃动的惯力边跳边揉。擀面的速度由此大大加快,面条也因为充分的揉压变得条条不断、极有韧性。曹顶大悦,因揉面时需随绳跳动,故将面取名为“跳面”。
后来曹顶带领南通人民抗倭,光荣捐躯。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又将“跳面”称为“曹顶面”。
跳面工艺讲究,外观粗细均匀,条长爽滑,柔韧有筋,久煮不糊。食之,韧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种同的浇头,佐以酱油、猪油、味精等拌炒,味道特别可口。
/ 上海阳春面 /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淮安的一大特色面食。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苏式汤面最考究的是面汤,制作面汤都要“吊汤”,相当于饭店里的烧高汤。面汤讲究清而不油,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阳春面亦以汤清味鲜,清淡爽口著称。上好的阳春面不许多填浇头,只浮三春嫩葱几点,汤头的鲜面、面条的爽滑自然已能将老饕俘获。
/ 杭州片儿川 /
“片儿川”是杭州名点,亦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片儿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相传清朝某年,浙江乡试考生齐集杭城,一面店老板为招徕读书人的生意,就以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面专供书生,且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只蛋,寓“连中三元”之意,后考生中果有金榜题名、得中魁元之人,“片儿川”亦随之一炮打响。
“片儿川”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片组成,其特色在于倒笃菜和笋片的鲜美形成复合的味觉体验,令食客吃后回味无穷。
/ 武汉热干面 /
热干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湖北武汉最出名的小吃。其色泽黄而油润,味道鲜美,由于热量高,也可以当作主食,营养早餐,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过冷、过油后,淋色拉油、香油、盐、醋、辣椒、芝麻酱、细香葱、大蒜子、卤水汁、生抽等配料,面条入口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则香浓味美、口味丰富,既有香甜鲜美,又有种很爽口的辣味,令人食指大动。
/ 重庆小面 /
重庆小面作为重庆最受欢迎的面食,在重庆人心中的亲切度甚至超越了火锅。
重庆小面以前叫做切面或“杠子面”,它是根据中国手工面条三大传统技法“压”“拉”“切”中研究出而后两种综合而成的特色面。狭义的小面仅指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红油素面,但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杂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可称作“小面”。
重庆人评价小面的优劣,最主要是看佐料。小面的佐料堪称其灵魂所在。而这“灵魂”的灵魂则是一碗烹调得法的油辣子。好的辣子色泽红亮、辣而不燥、香味醇厚,具有独特、循序渐进的复合香辣感和绵长的回味。
地道的油辣子足以成就一碗小面,那一份微微有些呛人的香气正是万千重庆人的乡愁所在。
/ 成都担担面 /
担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和自贡市一种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川菜。相传担担面由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于1841 年创制,因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故称“担担面”。其面细薄,卤汁酥香,调料以葱花、芽菜、猪油为主,略有汤汁,咸鲜微辣,香气扑鼻,辣不重微酸,鲜美爽口,十分入味。
它在四川广为流传,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如今更已遍布各地,虽做法有些许不同,但因其美味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已成为一种家常美食小吃。
/ 遵义豆花面 /
豆花面是贵州省遵义市独创的传统名小吃。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最初是素面,由一行善人家专为来湘山寺烧香拜佛的人创制,因取利微薄,故得不少食客献计献方,改造风味。
豆花面吃法特殊。面条以上等面加适量土碱,手工反复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宽面条。面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素、荤两种,荤椒另配有瘦肉丁、鸡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钩等,其味柔软滑爽,辣香味浓。
/ 广州云吞面 /
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是老广记忆深处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起源于广州,而遍布全国,属粤菜系。
云吞面一般为汤面,以煮熟的云吞和竹升面,加入大地鱼、虾皮、瑶柱、火腿熬成的汤底即成,但也有捞面吃法。
吃云吞面别有讲究,并非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一讲面——地道的面以鸡蛋和面,不加一点水。这样的面煮出来有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馅料,肉要肥三瘦七,先切后剁,虾要用一口咬下“剥剥翠”的新鲜虾球。三讲汤——要以柴鱼虾壳吊汤,既鲜且清,万不可加味精调味,不然便是犯了大忌。
/ 香港车仔面 /
车仔面是香港一种低价特色面食。车仔面出现在1950 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内地难民涌来香港,谋生困难,香港街头涌现了流动摊贩,最多便是搭起车仔面档摆卖咖喱鱼蛋和车仔面一类熟食。
贩卖车仔面的木头车中放置金属造的“煮食格”,分别装有汤汁、面条和配料,顾客可自由选择面条,配料和汤汁,通常十多块钱就可饱吃一顿。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和卫生要求提高,街头熟食贩卖渐渐消失。车仔面走进茶餐厅和食堂,成为餐牌上的菜色,也有小型专售车仔面的店铺,甚至有走“高档”路线的。车仔面的配料也愈来愈丰富,面条和汤汁亦有多种选择。车仔面已成为香港人的日常廉价食品。
/ 台湾担仔面 /
台湾担仔面是一道台南地区的小吃,主要材料有油面、豆芽菜、香菜、虾仁、少许汤汁以及独门肉臊,口味鲜美,老少皆宜。
担仔面另有一全称,名曰“度小月担仔面”。其大致起源于清朝。台南临海,许多人家以捕鱼为业,台南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侵扰的时节,风雨加至,经常导致渔民不易出海捕鱼,生计顿时艰困。故台南人将台风来袭频繁、生计维持不易的月份称为“小月”。“度小月担仔面”便是一些渔家无法出海捕鱼时,改卖面食以维持生计时发明的一道美食。
度小月担仔面最独门的配方就是特制的肉臊,只有特定传人才能知道肉臊调配的配方和比例,加上用虾子熬煮的汤头,另外有一尾虾、蒜泥、香菜相佐提味,一碗看似简单的美味小吃,背后用心制作的过程,已在络绎不绝的品尝人潮和远道而来的外地客,得到了最实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