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早就是无冕之王,他却为何终身不敢登基称帝?

娇洋看过去 2024-02-15 07:00:18

曹操才艺,天下无双

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一代雄杰曹操,凭借纵横捭阖的权谋与高人一筹的智慧,在东汉末年宦祸炽烈及董卓之乱中趁势崛起。 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东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凭借“挟天子”之优势,曹操口衔天宪,枭雄奋起,用武力削平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跻身丞相之尊,封魏王,旋即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成就了宏图霸业,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俗话说:三国鼎立,魏得七、八。所以曹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霸主。

汝南许劭在“月旦评”时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从曹操一生的为人行事看,他绝不是奸雄,或许用“枭雄”、“雄杰”形容其人更为客观。戎马半生的曹操在“知天命”之年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也是其人生的鼎盛期。然而,文韬武略无人能及的他始终没有废黜掉傀儡献帝,也没有承接“天命”登基称帝,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历朝历代都有人试图破解曹操终身不接受帝号这道谜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曹操终身不称帝,说法很多,但综合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三种颇具代表性的原因:

(1)、不愿背乱臣贼子的恶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宦祸炽烈,军阀割据,遍地兵燹,天下大乱,但纲常伦理、忠孝仁义并未完全丧失,“仁义道德”仍然镌刻在士大夫们的脑海里。曹操虽具雄才大略,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但自幼饱读四书五经的他亦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争权夺利、攻城掠地的腥风血雨中,曹操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师征伐,以匡扶、捍卫汉廷的名义发动或进行战争。曹操绝非一介赳赳武夫,饱读诗书的他还是魏晋时享有盛名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他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废黜献帝,登基称帝,必将沦为千夫所指、万众唾骂的罪人,必将背负千秋万世、祸及子孙的汹汹骂名。

身为一代雄杰,这些都是曹操不愿意背也背负不起的沉重负担, 他虽有本事架空皇帝、傲视吴蜀,但也不能例外。因此,面对众人一再劝进,他至始至终不愿接受,还反复表明自己绝无称帝之心,绝不是篡权夺位的忤逆之辈,而是忠心匡扶汉室的“贤能将相”。(铁马作品,搬运、剽窃必究)由此可见,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断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背负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他还将几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以此明志。

(2)、承受不住群起而攻之的围殴激战

虽然曹操已经取得对汉室朝廷的绝对控制权,占据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中原,但他的势力仍然局限在中国北方,雄踞长江中下游的孙权、称霸西南的刘备均非等闲之辈,皆有统一天下的志向。

曹操深知,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也让孙权、刘备等人有了一个讨伐乱臣贼子的幌子,或道德制高点,继而天下英雄都会聚集在他俩竖起的“讨逆” 大旗下,继而在孙、刘的率领下群起而攻之。如此一来,他耗费半生精力、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定如落花流水春去也 ,难以力挽狂澜,不仅陷于政治以及道德上的被动,更有可能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空前惨烈的大搏杀。自己虽然兵精粮足,一旦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结局不难想象,再兵多将广也难逃“鸡飞蛋打”的可悲下场。

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心思缜密、深谙权谋的曹操又岂会为了一时的“酸爽”而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绝境?

(3)、不重虚名重实权

曹操文武俱佳,既豪放又婉约,为人讲究实际,不看重虚浮之名。虚名与实权孰轻孰重,心细如发的曹操岂会看不清楚?

出身低微(宦官曹腾养子)的他能够在乱世中一路走来,登上权力最高峰,靠的可不仅仅是雄心壮志,更因为他比较重视是否拥有实权。(铁马作品,搬运、剽窃必究)即位称帝不过是多了个名号,而彼时天子诏旨由他口授,汉廷政策由他制定,文武官员由他任免,这一切足以证明献帝不过是个摆设,他名为丞相却行使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货真价实的无冕之王。既然有帝王之实,又何必非得坐上龙椅,要那个皇帝虚名作甚?皇帝名号,此时不仅不能锦上添花,或许是画蛇添足,反而会引来灭顶之灾,既如此, 要这虚名何用?

后记

面对部下再三劝进,曹操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明明白白道出一代枭雄内心的真实想法,点破了他宁愿为儿子削除荆棘、铺平道路也不愿自己取代刘协称帝的决心。

上述三点都是后人的臆测。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历经近两千年的风云涤荡仍然扑朔迷离,只能留待后人评述、解谜了。

【配图源自网络】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3-11 09:42

    早期不敢,后期无所谓了

娇洋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