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史中阅灯火 2025-04-05 14:13:48

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决成为了读者心目中的最为精彩的场面,其中空城计的故事成为了千百年来的经典。

在街亭之战失利后,诸葛亮一度陷入绝境,眼看司马懿的大军就要杀来,城中却没有多少士兵。

诸葛亮急中生智,大开城门引得司马懿猜疑,最终成功骗走了司马懿的大军。

但其实司马懿当时已经看出了诸葛亮的困境,可是他却依旧选择了撤军,事后诸葛亮称如果司马懿不撤,必会引来杀身之祸,这是怎么一回事?

空城计

街亭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自己的爱徒马谡处决。

可不等诸葛亮悲伤,另一边的司马懿正有所行动,他得知街亭之战中魏军大胜,于是就打算趁胜追击。

15万大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来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司马懿此举打算生擒诸葛亮,彻底击败这位一生之敌。

按理说这些兵马在诸葛亮眼中是完全不够看的,赤壁之战中曹操数十万大军在他面前也不过如此。

但是眼下情况特殊,西城城中仅有五千多士兵,而且一大半还去运粮了,剩下的大多数是老百姓。

诸葛亮的手中已经没有太多的部队可以使用,正面对抗必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城中许多人收到消息之后,都惊慌失措。

大家都想着逃跑,但是往外逃也会被司马懿追上,此时诸葛亮就想到了空城计。

诸葛亮下令,将城里面所有的军旗全部藏起来,士兵们原地不动。

西城的四个城门全部打开,几十个士兵伪装成平民自由出入城门,并且在城门外打扫卫生。

诸葛亮本人则沐浴更衣,在城楼之上淡定的弹琴,等到司马懿到场之后,看到如此画面必然会感到疑惑。

生性多疑的司马懿果然上钩了,他心里暗暗说道:不是说马谡兵败蜀军损兵折将吗?为何诸葛亮还能够如此淡定地在这里弹琴。难不成诸葛亮在城中设有埋伏?于是司马懿打算按兵不动,看看诸葛亮葫芦里卖什么药。

一旁的司马昭却有点不耐烦了,他直言道诸葛亮此时手中必然没有多少士兵,现在故弄玄虚想要迷惑我们。

只要自己率领一支部队杀进去,那么诸葛亮必死无疑了。

司马懿听完儿子的话,他也点了点头,其实他也看出了诸葛亮的破绽。

说着司马昭就要杀进去了,此时司马懿却不再淡定,连连出声制止。

司马懿表示诸葛亮平生很少冒险,做事情都是步步为营,现在突然摆下此阵必然有诈。

自己和诸葛亮打交道那么多年尚且不敢乱来,司马昭你一个年轻人怎么敢贸然进攻?

司马懿抬头看了看正在弹琴的诸葛亮,不仅表情十分淡定而且还坐怀不乱,司马懿担心儿子进城之后会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最终司马昭打消了念头,并且极为不情愿地和父亲一起退兵,诸葛亮由此死里逃生。

在司马懿撤兵之后,诸葛亮也是捏了一把汗,他感慨道这次实在是太过于惊险了。

旁人问他如果司马懿看破了杀进来岂不是全军覆没?诸葛亮则直言,司马懿能够看破我的计谋,但是如果他敢杀进来那么必然是死路一条!

为何诸葛亮会这样说?司马懿又是怎么看穿诸葛亮的计谋的?

手下留情

很多人看完空城计之后,都会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纷纷认为司马懿不及诸葛亮,被诸葛亮一座空城玩得团团转。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司马懿就没看出诸葛亮在摆空城计?根据后世的专家研究显示,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司马懿号称冢虎,在三国时代能够跻身于顶级谋士的行列,这个称号的意思就是趴在坟墓旁的老虎,随时都有可能跳出来吃人。

他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能够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不落下风的人,更是蛰伏多年一举夺下曹氏江山,就这样的智慧说看不出空城计估计可能性甚微。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的计谋比较完美,做到了天衣无缝,从而骗过了司马懿呢?

其实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有很多破绽,从他的两个安排当中就能够看出其中的问题,他没有选择利用士兵来施展计划,反而将重心放在了城门之中。

首先是在四道城门安排20多个士兵伪装成老百姓打扫城门,古时候的城门确实是需要经常打扫。

但是一下子安排那么多人,除了能够迷惑敌人以外,同样也是风险。

因为那么多人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很难不会心生恐惧,其中的人很容易就会露出马脚。

如果说士兵心理素质比较良好,那么他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这个就水分更大了。

且不说背后的两个书童,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还能够如此淡定地陪伴诸葛亮弹琴还能够不露出破绽,诸葛亮本人的站位就十分危险。

诸葛亮将自己彻底地暴露在了敌人的视线范围之内,当时有一种远程武器叫箭。

司马懿不管在下面如何推理,只要派一个箭法出众的将领朝诸葛亮来上一箭,诸葛亮就会交代在了西城,城内的情况自然就会在诸葛亮死后全部暴露。

如果司马懿比较讲武德不搞偷袭,那么也可以选择围城,在西城周围围而不攻。

一直围个好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任诸葛亮城中再有什么玄机,都必然会被攻破。

诸葛亮还想着在城楼上悠哉游哉的弹琴,但其实司马懿想要擒杀诸葛亮却是很轻松的事情。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实在是太假了,司马昭说的全部都是实话,估计换谁都觉得即便是有埋伏,先杀进去看看再说。

儿子都能想得到父亲怎么可能不知道,至于最后的结局则是展现出了两人超高的智慧。

司马懿聪明绝顶,诸葛亮同样智慧超群,他断然不会依靠一个简陋的空城计来决定自己的性命。

诸葛亮如此做的原因是看到了司马懿背后的杀机,如果司马懿选择攻破城门,那么迎接司马懿的也就必死无疑了。

这才是诸葛亮要传达给司马懿的信息,我明摆着给你抓,但是你抓了我只会两败俱伤。

同样的,司马懿接收到了信号,因此才会鸣金收兵,放诸葛亮一马。

那么司马懿背后的杀机是什么?为何他会放弃这样的功绩?

兔死狗烹

司马懿早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期间为曹操屡出奇谋,多次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司马懿深得曹操的赏识,成为其麾下一员重要的谋士,之后在接班人的问题上选择辅佐曹丕,在立嗣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曹丕继位之后,司马懿的地位大大地提高,在帮助新帝稳固政权的过程中继续有着出色的发挥。

对外击退孙权诸葛亮,对内擒杀叛将孟达,将周边的敌对势力逐个击破。

每一次凯旋归来后司马懿的地位就上一个台阶,随着功绩的不断增加,司马懿在朝中的威望也在不断增加。

曹丕去世之后,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新主曹叡登基,在朝中的地位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可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司马懿过得并不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封建王朝里面风头过大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当时司马懿手握重兵,且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皇帝用得好,这把利剑就能够在对外战事中所向披靡,但是如果用不好,也有可能会动摇自身的统治,司马懿手中的兵就会成为巨大的隐患。

正因如此,曹叡想方设法在架空司马懿,能不让他出山就尽量让他老实呆着。

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北伐一路上连战连捷,魏国已经无人可用,曹叡断然不会启用司马懿,更不会给他掌兵的机会。

司马懿在朝堂之上摸爬打滚多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次能够掌兵的原因,他清晰地认识到是诸葛亮的存在让自己得以继续散发价值。

因为当时只有司马懿能够对垒诸葛亮,而这位与自己争斗多年的敌人,却在这一关键时刻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正因如此,当司马懿带领大军包围西城时,他的内心十分清楚城楼上的诸葛亮绝非敌人,诸葛亮同样是抓住了司马懿的心理,故意用空城计来提醒司马懿。

西城是微不足道的城池,只要司马懿一声令下,活捉诸葛亮就是很轻松的事情,即便城中有伏兵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但是万一真的消灭了诸葛亮呢?兔死狗烹的道理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诸葛亮不在了,自己也将没有任何的价值。

届时曹叡必然会想办法除掉司马懿,那么等待着司马懿的就只有被处死的下场,因此诸葛亮才会说如果他敢进来那就必死无疑。

所以才会有我们看到的司马懿撤军,诸葛亮用空城计击败了司马懿,惊叹诸葛亮是惊世的天才,司马懿又再一次被击败。

其实事情的真相只有他们两人知道,他们都知道对方的想法,也知道对方的目的。

至于所谓的空城计,只不过是一个用来展示的表演,背后体现的是诸葛亮对于曹魏政局的把控,以及对司马懿内心恐惧的拿捏。

正因如此,平生不曾弄险的诸葛亮,才会将自己的生命寄托给一座孤城,由此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选择是对的,最终依靠高平陵事变夺得了曹氏的江山,为三分归晋奠定了基础,司马懿才是最后的赢家。

虽然后世对于他的评价远不如诸葛亮,但是他身处乱世,明哲保身的同时还能够与诸葛亮对垒,懂得隐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就是司马懿最大的优点。

历史从来都不是表面的故事,在很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是多方博弈下的结果,当事人都考虑到了很多个层面的因素。

司马懿的成功和他的处世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懂得适时放弃名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全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0 阅读:93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