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的形上思维是什么?即是以道为本根及基础的形上预设。道为何有如此作用?主要在于道的内容为反,运用矛盾对立的两重性,相反相成,相互对转,产生一切化生功能。
至于形上的道如何应用?即是将道、法结合,形成以道为核心,以法为准则的架构,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因此,【黄帝四经】形上思维的特点有三:即是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合一,具有反的本质,以阴阳为二重对立的总括以及本质由现象呈现,道为本,法为用。
黄老思想是汉初的显学,更是造成西汉文景盛世的最主要思想。以往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其思想内容。直到1973年12月,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道源】,即是著名的【黄帝四经】,为汉代黄老之学提供了最直接且必要的资料及证据。
【黄帝四经】约成于战国中期,以道家及法家学说为主,兼采用儒、墨、阴阳及名家等思想。其形上思维,就是以道家老子学说中之道为主,再结合法家之法所构建的一套治国政治体系。吾人可由其形上体系的解构,不仅明了其思维主轴,并且更能从其中发现精细深刻,延续独到的思想见地。由此可知,文景盛世的成功,是其来有原因的。
道为第一因,是存在者的存在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首先要探讨的就是其形上内涵,再次讨论的,则是其知识及伦理层次。所谓形上本质,就是对于存在者的存在以及各主要存在者领域的本性与原理所做的全体性、统一性、基础性的探讨。换言之,就是对万物的本源,即是存在者的存在做一普遍的认知与探讨。此本源具有绝对性、至上性及终极性。
所谓绝对性,是指本源是超验的,存在于经验认识之外,没有现象界的相对性。至上性,是说本源是惟一的,就逻辑而言,其是最先在的。终极性,则是指本源是追求的终极目标,更是生命安顿的极至。
万物的本源,所谓存在者的存在,可分成两个方向分析:一是宇宙论,是就万物的生成过程而言,包括宇宙的起源、结构、永恒性及有机性等做一分析。另一个是本体论,是就万物的本质而言,即对宇宙本性的研究,以探索其对世界任何都有效的关系与区别。
【黄帝四经】是以道作为其形上本源,万物的第一因,即是其道就是存在者的存在,具有绝对性、至上性及终极性。
首先就宇宙论来说,表示宇宙化生的的实体,即是一切存在者,皆由道而化生,必由道而成。
恒无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已。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迥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黄帝四经·道源】。
迥同,即混同的意思。湿湿,即流动聚合的样子。梦梦,即混合不分的样子。大迥,即茫然混同的意思。蚑蛲,其中蚑指多足虫,蛲指蠕形虫,这里是指各种动物。
道为一,其宇宙化生历程,是经过混沌状态,产生万化·此一神妙精微,周密盈满,精细宁静,隐藏不显,但其神妙的作用,
却不可限量,所谓【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不仅于此,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需要它,不可一日离开它,由此可见,道是宇宙及万物化生的本源,宇宙及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成,具有宇宙论的意义。
道是「迥同太虚,又是湿湿梦梦,未有明晦,一定是经验认知所无法达到,属于超验层次,是以具有绝对性。道既是化生之源,又超越万物之上,是绝对的一,具有至上性。而道」是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的必然条件,更是万物追寻的终极理想,是以具有终极性。
关于万物由道而生,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冥冥,表示幽远之貌。即是说道虚空无形,寂静幽远,万物依其而生,因之而成。不仅万物的生由道安排,【黄帝四经】并且更进一步解释说,万物的生死成败,炎祸福报,也都由道决定。反过来说,要想明白万物生死成败,灾祸福报的道理,也势必要探索其源,就是要了解道。所以说,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良有以也。
此外需要说明「道」化生万物的主导性:阴阳备物,化变乃生。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阅,总持、总掌的意思。空,读为孔。一空,即是指道。前者是言道,透过阴阳的变化,产生万有。由于道兼具阴阳合和之状,是属于混合的形态,未分阴阳,是以必须经过阴阳的变化,相反对立,质量互变,方能化生一切存在者。故谓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后者是言道,主宰万物,掌控万物。由于万物是道所化生。因此,道自然就具有总掌万物的能力及作用,所以说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然而,对道较为清晰完整的宇宙论叙述,见于【经法·论第六】:
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蚊行喙息扇飞蠕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
此段内容中,一是指道。二是指阴阳;三是指日、月、星辰。七法是指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顺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谓七法。八政是指八种政令,即春、夏、秋、冬、动、静、内及外等。四极是指四方,即整个天下。信是指确定。
换言之,道经过阴阳化生日月星辰,生成了万物。再经过阴阳的定位,阳尊,阴卑,以构建【七法】、【八政】,以此施行天下,使天下万物无不听命。同时,道是一切万有的本源,恒一而定,是以天下万物,包括了各种动物,甚至日月星辰,都能依其客观规律而生存发展及运行不辍。
因此,【黄帝四经】所构建的宇宙论,是以道为主轴,经过阴阳二气的变化,生成一切万有,进而构建了社会国家的政治制度及人伦关系,是极为细致延续的。
道德经只所以不被人们理解,其主要原因是他是客观,物质的,非神秘的。与西方人的认识格格不入。西方人认为两千年前的人类以神学为主,只有西方利用近代的科学方法才能描述物质世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