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出身,上门女婿,也是镇守西南二十余年的“西南王”(上)

刘涛慢叙历史 2023-11-19 21:18:00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天下闻名的京兆韦氏出生了一个男孩,韦氏天下名门,人口众多,小男孩在家中排行二十三,小名就是“韦二十三”,大名则是“韦皋”。

满月之日,韦皋的父母宴请僧人为儿子祈福,一个长相丑陋的胡僧不请自来,挤开其他的僧人,走到婴儿面前,端详半晌,笑着说:“别来无恙乎?”

神奇的是,小婴儿看到这丑陋胡僧,不仅不害怕,还喜笑颜开,挥了挥小手打起了招呼。

韦皋的父母大惑不解,询问缘故,胡僧说:“这孩子,是诸葛武侯的转世!我早年在剑门见过武侯一面,所以认得他。他将来必然会经营蜀地。”

诸葛亮的名声偌大,韦皋的父母喜不自胜,高高兴兴的送胡僧离开。

小时候的韦皋没表现出“诸葛转世”的景象,甚至都不怎么爱好学习,凭借家族势力,像当时很多豪门子弟一样,韦皋做了“挽郎”,算是进入仕途。(挽郎是皇族宗室出殡时候,唱挽歌的少年,俗称送棺材的,在官场上算是上等肥差,哭上几天就能换个官做)

韦皋当时是做了唐肃宗的挽郎,哭了几天后,转任华州参军,之后在各个节度使的府中调来调去。有一段时间去蜀中做官,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是名臣张延赏,家中女儿长成,就经常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想给女儿招一个上门女婿。韦皋也跑去吃吃喝喝,就被张延赏的夫人苗氏看中,认为韦皋将来必定尊贵,让张延赏去跟韦皋提结亲的事情,韦皋也不拒绝,跟家里一说,便做了张家的上门女婿。

在张家待了两三年,韦皋整日游玩,一点成就都没有,张延赏有些后悔,渐渐的对韦皋呼来喝去,张家的奴仆有样学样,也都对韦皋看不上眼,日常各种敷衍,只有苗氏对韦皋一直很好。韦皋心气高,日益烦闷,他的妻子张氏都看在眼里,有一天难过的对他说:“您是七尺男儿,文武全才,岂能在我家中被奴婢所欺?大好年华,岂能如此虚度?”韦皋恍然梦醒,向张延赏告辞,要返回京城求官,张延赏很开心,送了他七匹马的东西,韦皋离开张家,每到一个驿站,就送走一匹马返回张家,过了七个驿站,所带的东西全部送还,只剩下妻子张氏给他的首饰和一些书籍。

回到京城,韦皋努力做事,才能得到了受凤翔陇右节度使的看中,被举荐为陇州行营留后。

时势造英雄,783年,被征调进京的泾源军,因待遇问题哗变,唐德宗慌张之下放弃京城,逃去奉天。叛军首领朱泚之前担任过凤翔节度使,凤翔军很多是他的旧部,见老上司做了皇帝,旧部都想混个从龙之功,好几支凤翔军叛变,杀死了凤翔节度使,还想要挟持韦皋一起叛乱。

韦皋鼓舞部众,稳住陇州兵马的军心,然后又表面上招待凤翔军的叛军,暗地里派遣亲信到周边,将新州和兴州的官军也拉拢到自己一方。

朱泚派遣家奴带着“诏书”到陇州,想要用御史中丞和凤翔节度使的官职收买韦皋,韦皋还是表面上热情欢迎,将几名叛军将领和朱泚的家奴都“请”到宴席上,酒酣耳热之后,他大喝一声,埋伏好的甲士一拥而上,砍掉了好几颗人头!

将人头高悬,韦皋在城中筑起高台,与将士们盟誓,要同心协力扫除叛军,拥戴朝廷,如果不遵从誓言,上天诛之,祸及子孙。将士们都感佩韦皋一介书生的才能和果敢,纷纷表示拥护,韦皋派自己的两位兄长领兵突入奉天,表达对朝廷的忠诚。

有了韦皋,奉天城就不必担心西面的凤翔军,一时间士气大振,唐德宗也是松了一口气,立即任命韦皋为奉义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检校礼部尚书。

784年,官军收复长安,唐德宗返回京城,论功行赏,韦皋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785年,韦皋加封为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接替张延赏。

张延赏府中,苗氏听说接任的人是韦皋,便对张延赏说:“这一定是你的女婿!”张延赏嗤之以鼻:“天下同名同姓的多了,我那个女婿早不知死在哪个水沟,岂能来接替我?妇人之见!”苗氏不赞同:“你想一想,当初韦皋与你说法,从未有过一句违心的奉承,英雄气概冲天,若是有人成事,那肯定是他。”

到第二天,新官入城,张延赏看着熟悉的脸目瞪口呆,交接工作时,张延赏又是羞愧,又是难堪,最后低着头嘟囔了一句:“我不识人啊。”扭头就离开了成都。韦皋把当年对他无礼的张家的奴婢都抓了起来,杖杀后,扔进了江中,对苗氏则是竭尽孝心的侍奉。

睚眦必报是痛快,但公事不能耽搁,当时的蜀中是帝国的西南边陲,物产丰富,但也同时面对吐蕃和南诏两大敌国,千里边境线,处处烽烟。韦皋敏锐的察觉到南诏和吐蕃之间,号称“兄弟之国”,实际上面和心不和,吐蕃对南诏早已有觊觎之心,便派遣使者前往南诏,陈述利害,只是南诏国王顾虑吐蕃的威胁,始终没有什么表示。

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西进,还征调了南诏数万大军,两路夹击,要吞掉西川。

面对危局,韦皋一面派兵增强边塞的防御,一面派能言善辩的判官崔佐南下,承诺南诏只要归顺朝廷,以后朝廷就会对南诏特殊照顾,且还可以摆脱吐蕃的横征暴敛。崔佐经过吐蕃防区的时候,“不小心”掉落了一封书信,里面就写着南诏和唐朝夹击吐蕃的约定。

吐蕃统帅看到书信后,不免疑虑南诏的心思,出兵两万驻扎在南诏和吐蕃的边境线上,南诏国王大怒,不仅撤回了攻打西川的兵马,还发兵与吐蕃军对峙,下定决心跟吐蕃决裂。韦皋多年经营结成了硕果,南诏国王实在是不愿意再做吐蕃的藩属,有事没事出兵出钱,捞不到什么好处,还要被人呼来喝去的责斥,凭啥?

南诏国王派出使者,先到成都拜见韦皋,随后到长安朝见天子,二十多年不朝贡的南诏再次向唐朝进贡。宣告了两国关系的重归于好。

韦皋不费一兵一卒,用反间计断掉了吐蕃一臂。

吐蕃被分了兵,但不甘心放弃攻势,便拼凑了七万多兵马,分兵多路,攻打川中的清溪关、铜山、两林蛮和东蛮。

蛮族本来都属于在大势力间摇摆不定的少数民族小山头,其中东蛮最强,号称“拥地两千里,精兵数万人”,他们向来谁强就听谁的,往年一般是跟着南诏一起入侵蜀中,也算是西南的一大边患。可吐蕃这回跟南诏翻了脸,也不再相信这些蛮族,直接发兵来打,蛮族没了选择余地,只能坚定的站在唐朝一边。

韦皋发兵到前线,与蛮兵一起,在清溪关关外挡住了吐蕃大军的攻势。吐蕃人不断集结兵马到清溪关,最多的时候,清溪关关外,有吐蕃大军三万有余,唐军和蛮军合作,防御多日消耗吐蕃军锐气后,主动开关出击,数次交锋均获胜,击退了吐蕃入侵的大军。

断南诏,收蛮军,韦皋的“抗吐蕃联合阵线”宣告成立,接下来,就该他反攻了。

789年,爨蛮出兵攻打吐蕃,并向唐朝求援。韦皋派手下大将王有道,领精锐两千人出击,王有道与爨蛮合兵,连战连胜,兵锋逼近重镇嶲州。

嶲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朝初年曾在此地设立都督府,管辖周边十六个羁縻州,757年吐蕃拿下嶲州,就有了直入蜀中的通道。吐蕃立即任命大相尚结赞的儿子,猛将乞臧遮遮挥军支援前线。两军在嶲州北边大战一场,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吐蕃士兵两千余人,生擒乞臧遮遮以下吐蕃将官数十人。乞臧遮遮长年在边境领兵,是两国著名的猛将,他的被擒极大的打击了吐蕃上下的士气。韦皋抓住机会,派人派兵到边境,威逼利诱之下,成功的收复了嶲州。嶲州在手,对吐蕃的防御阵线也相当完善,据史册记载,从此之后“西南少安”,总算是避免了吐蕃一年到头的入侵威胁。韦皋因功加封检校吏部尚书。

吐蕃人吃了败仗,也认识到蛮族的重要性,开始花心思拉拢,重金之下,就有蛮族首领与吐蕃结盟。韦皋接报,果断出兵将这个蛮族首领抓到嶲州,责斥其背叛朝廷后,当场斩首,另立其他人接掌首领之位。血淋淋的脑袋震慑了蛮族,韦皋趁势在边境关键地区修筑城池,接纳投降归顺的蛮族百姓,约束制衡有野心的蛮族首领。

西南安定了,朝廷开始操心西北。793年,朝廷讨论之下,决定修筑在盐州(现在陕西定远)筑城,强化西北边防,因为担心修筑过程被吐蕃人骚扰,唐德宗命西边的几名节度使出兵,牵制吐蕃的兵力。

韦皋本来就有出兵的心思,朝廷的旨意一到,他立即任命将领董勔挂帅,走灵关攻入吐蕃。董勔接连打破了多座城池,兵锋直抵现在四川茂县附近,又一把火焚烧掉了吐蕃的重镇剑山屯。吐蕃元帅论莽热率军前来,被董勔一战击败,损兵折将数千人,还丢了白岸(现在的汶川县西北)。

794年,盐州城筑成,各节度使纷纷收兵,这次牵制战役中,韦皋的剑南军功勋第一,攻破铲除吐蕃城寨五十余,韦皋晋封为检校右仆射,晋爵为扶风县伯。

这次出兵,给韦皋带来的好处,还有他的地盘深入岷江上游,与“西山八国”接壤。所谓“西山”是唐朝对岷江上游诸山的统称,大致包括现在阿坝、甘孜和昌都地区,山岭之间有许许多多羌人部落,其中最强大的八个,就是“西山八国”。

这些羌人部落同样是墙头草作风,唐朝强就归唐,吐蕃东扩是归吐,天宝年间剑南军强势,他们中的部分又靠拢唐朝,安史之乱后再次回归吐蕃怀抱,直到韦皋的剑南军再次出现在他们门口,这些羌人部落的首领慑于兵威,都听从了韦皋的“劝说”,组团前去长安朝见天子。

韦皋借势派遣崔佐再次前往南诏,当时吐蕃也派了使者团在南诏的京城,南诏国王一时有些徘徊不定。崔佐不负使命,强行进城,在王宫高声宣读诏书,逼迫南诏国王斩杀吐蕃使者,彻底敲定了南诏的归顺。南诏国王献上吐蕃赏赐的王印,恢复南诏本来的名称,将双方的契约刻在黄金上,在点苍山的神祠进行了回梦,史称“苍山之盟”。

为了表示忠心,也为了夺回被侵占的地盘,盟誓结束后,南诏国王便提兵北上,占领了吐蕃的“神川都督府”。

以这一场盟誓为节点,韦皋和南诏不断地向吐蕃施压,攻守之势转换。

4 阅读:1927
评论列表

刘涛慢叙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