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面临审判时深感惶恐。他曾苦思如何以最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甚至试图切腹或枪决自己,却未果。最终他被执行绞刑,原以为能迅速且体面地离世,却经历了长达12分30秒的痛苦挣扎,不仅涕泪横流,甚至失禁,完全失去了他追求的体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东条英机
1921年一场秘密的聚会在德国的巴登·巴登悄然举行。三位在德驻守的日本武官——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在此密谋创立一个法西斯组织,意图将日本引向法西斯之路。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在柏林无所事事的东条英机耳中。他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于是毫不犹豫地搭上了前往巴登·巴登的火车。
面对这三位地位显赫的武官,东条英机极力表现,希望加入他们的组织。起初,三人对东条英机颇为不屑,认为他资质平庸,难成大器。但考虑到东条英机的父亲东条英教在日本国内有着广泛的人脉,他们意识到,将来或许能利用这些资源。于是,东条英机得以跻身这个法西斯组织,并一跃成为其元老成员。
巴登·巴登的聚会,无意中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几年后,这些年轻的军官纷纷回国,在各地建立法西斯分支组织。其中,以东条英机为主导的“一夕会”最为引人注目。这个组织汇聚了诸如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山下奉文等一众侵略急先锋,他们热衷于战争,充满野心。

东条英机
在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东条英机也迎来了他的政治春天,他凭借法西斯组织的背景,迅速崛起成为时代的风云人物。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便晋升为陆军少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笔记本战术”。
东条英机虽然智商平平,但他却懂得如何取悦上级。在冗长而枯燥的会议上,他总会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领导的每一句话。尽管他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这种表面的恭敬和勤奋却赢得了领导们的赞赏。他们认为东条英机是个有前途的青年,懂得尊重并落实领导的指示。
到了1935年,东条英机被任命为日本关东军的宪兵司令。在伪满洲国期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好斗、凶狠和残忍的本性。他不仅残酷镇压抗日武装,还积极主张日本军队南下全面侵略中国,以满足他扩张领土的野心。

东条英机
1937年3月,东条英机再次升职,成为日本关东军的参谋长。仅仅三个月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向日本大本营发去电报,敦促全面开战。7月7日全面侵华战争骤然爆发。在长时间的战争筹备和两国军力悬殊的背景下,日军的进攻步伐异常迅猛。短短数月,他们就已兵临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城下。
南京城此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地理和军事上的劣势,南京几乎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蒋介石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坚守还是撤退?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明显的道路。一条是坚决守卫首都,与城共存亡,彰显民族气节;另一条则是采取策略性的撤退,拖延日军的进攻,同时安排城内平民和珍贵文物的转移,以保存有生力量和文化遗产。
蒋介石却选择了一条充满争议的道路。他深知南京难以坚守,但又不愿承担直接撤退的政治风险。因此他决定做出一种姿态,表面上宣称要与南京共存亡,实际上却暗中准备撤退。这种模糊的态度导致了城内百姓的误解,许多人因此错过了撤离的最佳时机。

东条英机(第一排左起二)
国民党高层和达官显贵们却纷纷逃离了南京。他们的逃离不仅加剧了城内的混乱,也使得留守的军队士气低落。在指挥官唐生智等人的临阵脱逃下,军队的抵抗变得愈发无力。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这一天,对于城内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灾难的开始。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个人间地狱。随着日军的涌入,大量平民被困在城内,而那些失去组织的军人也大多成为了俘虏。他们原本以为,即使成为俘虏,也会受到基本的待遇。然而,他们高估了侵略者的道德底线。
日军对待战俘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几天内,就有超过三万的中国军民惨遭杀害。这些无辜的生命,甚至连一张照片、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随着日军的深入,屠杀事件愈演愈烈。他们不仅杀害战俘,还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了疯狂的屠杀。无论是老人、孩子、男人还是女人,都未能幸免于难。日军甚至把中国平民捆绑在树上,让新兵练习刺杀,以此完成他们向魔鬼的转变。

东条英机被审
一些日军士兵为了寻求刺激和挑战,竟然还发起了杀人比赛。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在南京城中上演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其中,井敏明和野田毅的“百人斩”比赛更是震惊了世界。
为了提高屠杀效率,日军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采用各种残忍的手段,如机枪扫射、焚烧、毒气、活埋等,对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进行了屠杀。在南京城陷落的头六周里,至少有超过30万的无辜生命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除了屠杀,日军还对南京的女性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无数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遭受了日军的凌辱和残害。这些罪行令人发指,是对人性的极致践踏。
此外日军还疯狂掠夺南京的财物和文化遗产,焚烧古建筑,破坏农业和工业设施。他们的行为给南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而这一切罪行的背后,都离不开东条英机等日本军国主义高官的默许和鼓励。他们明知自己的罪行滔天,却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试图通过自杀来逃避审判和惩罚。

1944年,随着太平洋战争形势的逆转,日本军国主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军队屡屡受挫,这让他们开始焦急并寻求新的策略。于是他们调转矛头,对中国大陆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
为了挽回在太平洋战场的颓势并转移国内的悲观情绪,日本军方精心策划了“一号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攻击中国的河南、湖南和广西,试图打通一条从中国东北延伸至越南的陆地交通干线。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被称为“豫湘桂战役”,其背后蕴藏着日本想要通过控制这一关键地区,为其在战争中谋求新的生机。

但日本军方却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其人民的坚韧与毅力远超他们的想象。特别是湖南,这片土地孕育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坚定信念。
而衡阳更是湖南的骄傲,它在战时与重庆、昆明齐名,税收名列全国前茅,被誉为“小南京”和“小上海”,其战略与经济地位不容小觑。在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以少胜多,展现了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其战斗之惨烈、牺牲之巨大,都堪称历史之最。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作为战争的主要推动者,东条英机自然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被列为甲级战犯。在那个时候的东京街头,行人稀少,整个城市显得空旷而寂静。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实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许多高级军官和贵族在听到投降的消息后,深感绝望,选择了“玉碎”之路。作为主战派的核心人物,东条英机理应在这个时候以死谢罪。
在东条英机的住所前,情况却截然不同。与其他街道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条英机的家门前热闹非凡,每天都有大量的记者聚集在这里,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那扇紧闭的大门,期待能捕捉到东条英机自杀的瞬间。
令人讶异的是,东条英机不仅没有选择自杀,反而每天都将头伸出窗户,微笑着向门外的记者们挥手致意。他的举动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东条英机还活着,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无耻的行径令人咋舌。

尽管东条英机曾公开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并请私人医生在心脏位置画好圈以确保射击准确,但他却始终没有勇气对自己下手。他一直在等待,直到美军出现在他的住所前。看到美军到来,东条英机迅速回到屋内,决定执行他的“自杀计划”。然而由于他是左撇子且心脏畸形,子弹并未穿过他的心脏,而是从他的肺部穿过。幸运的是,美军及时赶到并将他救活。
当人们询问东条英机为何不朝头部开枪时,他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我怕别人认不出来这是我。”这番言论未能为他挽回颜面,反而使他成为了世界的笑柄。当时的美国报纸评论道:“这只是被抛弃的家伙最后的贪生怕死罢了。”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庄严肃穆中,对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审判拉开了帷幕。随着审判官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对这些甲级战犯进行死刑审判,一股紧张和恐惧的气氛在法庭内弥漫开来。许多战犯面露惶恐,有的人甚至双腿发软,跪地求饶,哭喊声此起彼伏。

蒋介石
在这片混乱与恐慌中,东条英机却显得格外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傲慢。他扬起下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瞥了一眼审判官,仿佛在挑衅着这场正义的审判。当轮到他接受审判时,他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以更大的声音喊叫起来,试图用声音来掩盖他内心的恐惧。
在审判的过程中,东条英机始终坚称自己是无罪的。他挥舞着手臂,满脸不屑地表示抗议:“我是对天皇陛下忠诚的臣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日本帝国!我何罪之有?”即便在被宣布死刑的那一刻,他依然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摇头、皱眉、甩手,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审判结果的不满。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并没有被他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法官们经过慎重的审议,最终坚持了对东条英机等人的死刑判决。这一决定让东条英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慌乱。在审判结束后被押回牢房的路上,他终于失去了之前的傲慢与嚣张,开始大声疾呼:“我是冤枉的!我没有犯罪!”

东条英机
1948年日本战犯东条英机在得知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后,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几个小时前他接到了通知,将被执行“绞刑”。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他深感忐忑与不安。为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向看守他的美军提出了一个要求:享用一顿丰盛的断头饭。
美军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饭菜。其中包括了香喷喷的米饭、口感浓郁的豆汁汤,还有鲜美可口的烧鱼。这些食物对于即将走向死亡的东条英机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从留存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条英机正狼吞虎咽地吃着这顿最后的晚餐。他的嘴里塞满了食物,双手还在盘子里不停地扒拉,仿佛想要把每一粒米、每一口汤都珍藏进自己的胃里。很快餐盘里的食物被他一扫而空。然而他面前放着的那碗豆汁汤,却迟迟未见他动口。也许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挣扎,以至于连这碗汤也喝不下去了。

二战时日本女人
1948年12月22日凌晨3点30分,随着一阵枪声的响起,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绞刑正式执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其他战犯都已经吓得魂飞魄散;而东条英机,尽管依然保持着高傲的姿态,但内心的恐惧已经无法掩饰。
当绞索紧紧包裹住他的脖子并逐渐收紧时,他的身体开始剧烈地颤抖。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嚣张不可一世的战犯头目,而是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普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开始念叨起佛经中的某些内容,或许是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救赎。

回顾东条英机的一生,他在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亲自参与策划了侵华战争,并制定了无数残酷无情的政策。这些政策导致数百万无辜的人民丧生,数亿人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然而即使在他身陷囹圄、面临死亡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对自己的罪行表示出丝毫的悔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