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一篇名为《天天一杯牛奶,夫妻俩相继确诊肝癌?》的科普文章突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篇文章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不少人对牛奶这种日常饮品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和恐惧。毕竟,牛奶是大多数人每天都会选择的食物,它的健康问题自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况究竟是真是假?牛奶里是不是真的存在着可怕的黄曲霉素?牛奶到底还能不能放心饮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探究其中的真相。
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原本过着平静而普通的生活。妻子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会关注超市里的各种促销活动,尤其是那些快要过期的商品。每次看到超市里的牛奶即将过期并且有大幅度的折扣时,她就会大量地购买回家。她和丈夫都有每天喝一杯热牛奶的习惯,认为这样既营养又健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两人的身体都逐渐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太在意,只当是一些小毛病。但症状越来越明显,身体的不适也愈发强烈,他们这才决定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结果,检查报告犹如晴天霹雳,夫妻两人竟然都被查出患上了肝癌。医生经过分析认为,造成他们患上肝癌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他们长期饮用的过期牛奶,因为过期牛奶中含有一种名为黄曲霉素的有害物质。
这个故事让很多看到文章的读者心里都不禁一紧,大家纷纷对牛奶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那么,牛奶中的黄曲霉素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牛奶中黄曲霉素的来源与危害
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菌属的三种真菌产生的一组毒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时刻威胁着我们的食物安全。在众多的农作物中,黄曲霉素尤其容易污染玉米、花生等。其中,黄曲霉毒素 B1 的毒性以及致癌作用极强,而且它非常耐热,普通的烹饪加工方法很难将其破坏。
对于牛奶来说,其中的黄曲霉素污染主要是黄曲霉素 M1。虽然牛奶中检出黄曲霉素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牛奶中出现黄曲霉素,主要是因为奶牛的饮食问题。当奶牛食用了含有黄曲霉素的饲料后,一部分黄曲霉素会在奶牛的肝肾、血液、肌肉内残留,而另一部分则会经过代谢转换成黄曲霉素 M1,储存在奶牛分泌的乳汁以及尿液中。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我国对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 M1 限量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如果牛奶中的黄曲霉素含量超标,是不允许流入市场销售的。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饮用过期牛奶或变质牛奶,除了可能存在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外,更需要担心的是食物中毒。中国数字科技馆曾经刊文指出,过期或变质的牛奶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被污染的牛奶,很容易引起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血症以及食物中毒。在初期,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诱发多器官衰竭,给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表示,黄曲霉素污染确实是导致我国肝癌高发的风险因素之一。这主要与国人的两个错误饮食习惯有关。其一,很多人都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当食物发霉后,不舍得直接丢弃,而是觉得只要把发霉的部分去除,剩下的部分还可以食用。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霉变的食物内黄曲霉素含量极高,即使去除了发霉的部分,食物中依然可能残留大量的黄曲霉素。其二,长期食用腌制、发酵类食物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这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导致人体摄入黄曲霉素的量增加,从而增加患癌的风险。
北大研究引发的争议:牛奶与癌症风险
牛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营养食物,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上关于牛奶致癌的说法却一直层出不穷,让人们对牛奶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2022 年 5 月,北京大学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在《BMC Medicine 》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对 51 万国人进行了长达 11 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乳制品摄入与癌症发病风险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常喝牛奶,会让总体癌症风险增加 9%、肝癌发病风险增加 18%、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 22%;每日多摄入 50g 乳制品,会让总体癌症风险增加 7%、肝癌发病风险增加 12%、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 17%。
这一研究结果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开始对牛奶的安全性产生了恐慌,甚至有人表示要从此戒掉牛奶。然而,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研究。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癌症病例不够多,这就导致无法对一些不常见的癌症类型进行可靠的统计学分析。而且,研究仅仅发现了乳制品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具体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并不能用于确定乳制品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因果联系。
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对此刊文辟谣称,普通人想要了解一个食物是否能吃,去看膳食指南就好了。我国最新的膳食指南推荐国人每日摄入 300 - 500ml 的牛奶以及相应的奶制品。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牛奶内的营养成分对于我们的膳食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国人日常还是应该适量喝牛奶,不必因为一些研究结果而过度担忧。
肿瘤科医生提醒:警惕易增加肝癌风险的食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机构发布的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新发肝癌人数约为 86.5 万,死亡人数约 75.8 万,而我国新发肝癌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36.8 万和 32 万,全球近一半的肝癌病例都发生在我国。这一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肝癌的预防。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二科主任邓天好提醒大家,在生活中,最好避开以下 3 种食物,因为它们容易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霉变食物:霉变的食物内很可能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其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长期摄入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会极大地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所以,平时一旦发现发霉的坚果、瓜子、大米、玉米、花生等食物,一定要及时丢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腌熏食物:腌制食物内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成分,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胃癌以及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像咸菜、咸鱼、腌肉、腊肉、熏肉、熏鱼等腌制品类食物,大家尽量要少吃。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食物的健康风险。
油炸食物:食物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长期摄入这些含有致癌物的油炸食物,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而且,油炸食物内脂肪含量很高,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而肥胖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存在直接关系。
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其营养成分对我们的膳食均衡至关重要。我们切不可因为看到一些不实的传言或者研究结果,就盲目地拒绝喝牛奶。这样做不仅可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反而对我们的健康不利。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牛奶与健康的关系,适量饮用牛奶,同时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