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算卦人的酸甜苦辣是不同的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7-13 17:08:53

现在提起算卦这件事,都讲究一个“准不准”:“铁嘴铜牙”,“神断”是行业标杆。大部分人不信这个,至少遇到事情想不起找人算一卦,真到了找人算卦,往往是山穷水尽了,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尽力了,图个心安。

以前人可不是这样。

网图侵删

占卜兴起于超自然力的崇拜,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人们敬畏风火雷电,野兽飞禽,多神教萨满、巫师兴起于北方草原和东部沿海;鬼神祭祀兴起于昆仑江河。直到出现了部落国家,君主做事,往往倾向于取得神灵许可,但神威虚无缥缈难测,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沟通神灵——祭祀和巫祝出现了,君主通过武力取得统治地位,合法性和号召力需要通过祭祀和巫祝来背书。

最早的占卜是部落首领和国家君主做事之前求得神灵许可,好比现在生意人办牌照取得许可证,方式是搭祭坛跳神做法事,祭献童男童女,以取悦、贿赂神灵。然而神灵太缥缈虚幻,对君主的献媚行为时而搭理时而不搭理,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初衷,祈求神灵给予启示,这就是甲骨卜筮的起源。

1.以前的卜筮是神灵启示性质。卜,能不能得到启示不一定:古人认为得到启示,是因为对神灵虔诚和受到神灵眷顾;得不到启示是因为占卜过程或者占卜者亵渎神灵。更多的时候,占卜的结果是一些晦涩难懂、似是而非的线索,这个时候需要专业的解读。因此,不仅占卜需要专业的人,解读占卜结果也很挑人,优异的解读很有说服力,所以被《春秋》记载——更多的解读湮灭在历史中,这些解读不具备说服力,大家都不坚持。《周易》记载了周公卜筮的卦辞,不光表示周公得到了神谕,同时也宣扬只有周公德行出众,才能得到这样的神谕,其他人则未必能得到神谕。

2.占卜结果是神谕:神灵揭示将来是一种“逆向”,也可有用,也可以是无用的,可解读,也不了解读,不是现在出题就会得到答案,贵贱秩序是神谕高高在上,求卜者恭敬地跪着,绝非相反:求卜者随意出题,神灵有求必应;不理睬求卜者是常态。

3.贞人大卜被君主请来供奉,以便有需要时能更好地得到神灵启示,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卜是神灵在人间的代言人,即灵媒,地位超脱于常人,是君主不敢得罪的,君主怎么取媚于神灵就要日常公瑾对待贞人,贞人衣食无忧而具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因为能满足君主大需求而君主不敢得罪。只有平时注意修身养性的“有德”君主,贞人才给他“通神”,帝辛(商纣王)就是因为“悖德”,被殷商的祭祀集团抛弃了,比干被杀后,纣王的弟弟领着祭祀集团投靠了西岐,把殷商的甲骨占卜带到了周原(今陕西凤翔),而西周先民在此之前使用的是蓍草占卜。在三代时期,大卜和贞人集团是贵族,是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古时候贵族的大卜和后世以算卦求食的算卦先生身份,决定了求卜和算卦的地位的倒置:后世算卦给不给钱,是打赏还是臭骂一顿完全取决于问卜者。这样的地位转换导致了算卦的要尽力满足掏钱人的意愿:1有求必应,有问必答,“顾左右而言他”是不可能的。2.问什么答什么,还要答得好,答到心上,卦金钱才能顺利到手。卦不好而迁怒于算卦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5.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样的明智极个别,假如不能迎合答案,算卦人就开不了铺子,生意上不了门;成了游方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6.出现这种转换,源头在于“神谕”不再是君主的必须,君主不再把上天降下惩罚当回事,也就不再把祭祀和巫祝集团当回事,孔子说“子弑其父者有之,臣弑其君者有之”,犯上作乱成了春秋时期的家常便饭,君主做事之前不需要向神灵申请(必须背着神灵偷偷摸摸武装篡权),当然不期待神灵许可(本身就是挑战神灵权威),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代以后,卜祝完全失去了贵族地位,东方朔之流完全成了变戏法逗君主一乐的角色。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