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刘半农,生下女儿后,对妻子说:对外就说是男孩

胥言看历史 2025-03-06 18:32:37

在各项封建观念中,重男轻女的危害可是不小,一直到现在,仍然还有人秉持着男孩好女孩不好的想法。从现代医学来看,孩子的遗传基因反而是继承自母亲那里更多一点,这也与“外甥随舅”这个说法相印证。

但在封建思想还是主流思想的时候,生了儿子自然是要比生女儿好的。这种想法虽然也有那个时代百姓生活不富足的影响,但究根结底,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一种带有贬低意味的封建糟粕。

而那时候也并非没有反对这种思想的人,被蔡元培破格提拔为北大教授的刘半农就是其中之一。他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还创造了“她”这个字,并写了一首诗来推广使用。但是,这样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语言学家,为什么在妻子生下女儿后,反倒要妻子对外说生的是男孩呢?

恩爱的夫妻

虽说刘半农的婚姻是早早就被父母定好的,封建式的婚姻,但刘半农自己还挺满意。刘母与朱母是好友,在得知朱母家里有女儿后,就想要让儿子娶回来一个,亲上加亲。但朱家大女儿比刘半农年纪大,这肯定是不合适的,于是朱家就把二女儿跟刘半农的婚事给决定了。

但没过多久,朱家二女儿就患病去世了,婚事眼看着就要黄,刘母对着顽固的刘父劝了半天,这才让刘父同意让刘半农跟朱家的大女儿定下亲事。

刘半农得知自己的妻子已经定下来了,十分在意,一定想要去见见未婚妻。但当时的封建思想还很浓厚,女方在未过门时,男方是不能见到女方的。但刘半农哪管你这么多,偷偷摸摸地就爬上了朱家的墙,看见了未婚妻朱慧的样子。

朱慧白白净净的,刘半农看到后就喜欢上了。但看到的时候,朱慧正在适应用裹起来的脚走路。这是另一种封建陋习,女子裹小脚。刘半农见未婚妻难受的样子,赶紧回家找到母亲,让她劝朱母不要给朱慧裹脚。

本来,刘半农对自己的婚事还没那么急。但是在他19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就病重,为了让母亲好起来,刘家与朱家急急忙忙地把刘半农的婚事定下,要给刘母“冲喜”。但事不遂人愿,刘母还是病逝了。

虽说婚事是很仓促,但刘半农偷偷看过妻子,对妻子很满意,他的家庭也是和和睦睦的。刘半农到了岁数要外出工作,朱慧就在家里做着家务,帮助抚养刘半农的弟弟。

婚后第六年,朱慧怀孕了,刘半农十分欣喜,天天都要摸摸妻子的肚子,感受孩子的动静。朱慧见他高兴,打趣道:“生个女儿你就没这么高兴了。”刘半农笑着回答:“生个女儿我一样高兴,但是我爹恐怕就不高兴了。”

谁知真被说中了,这个孩子果然是女儿。刘半农虽说还是很高兴,还给女儿起了“刘小蕙”的小名,但他怕一向顽固的父亲不乐意,导致妻子在家里会受到排挤。于是他想了一会,对妻子说:“跟他们说生了个男孩,咱委屈委屈小蕙,把她当男孩养好了。”

朱慧知道刘半农这是担心她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被别人指指点点,也点点头同意了这个说法。但长期这样把女孩当男孩养对女孩本身也不好,恰好刘半农要在1920年去欧洲留学,他干脆把妻子儿女一起带去了。

做决定容易,但靠着本来支持他一个人用的经费养着三个人就很难了。刘半农只能到处接工作,翻译、写文章,赚的稿费都用来供养妻女。就在如此拮据的情况下,刘半农完成了学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1925年回国的时候,刘半农用自己造出来的“她”字做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这首诗一经发布,不少人就觉得“她”字与“娼”“妓”一样是带有贬义的,但鲁迅都一众学者都觉得“她”字造的好,纷纷在作品中大量使用。

改革思想

除了造出“她”这个为了提升女性地位的字之外,刘半农还支持改用白话文来书写。他认为白话文相比较于文言文,更浅显易懂,也更不容易出现歧义。但他同样知道白话文在当时的年代极难取代文言文,于是他便先提议,将白话文与文言文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双方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

比如让白话文要吸收文言文的优美,而文言文则要学习白话文的浅显易懂。并提出应该使用标点符号,来主动地将文章断句,避免出现文言文中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意思的现象。

刘半农早年间在上海的时候,常常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并发布在报纸杂志上,是最早翻译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家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反直觉的是,刘半农还是第一个翻译安徒生童话的译者,最有名的就是《皇帝之新衣》。

在翻译成就之外,刘半农在文学上的素养也是很高的。他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就是让蔡元培将他聘为教授的一个决定因素,此外,他与假借笔名“王敬轩”的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展开辩论,通过《答王敬轩》一文宣扬了新文化运动。

而对于他在留学时修读的实验语音学方面,刘半农也未曾懈怠。他留学时,通过自己知道的方言说法,编出了《四声实验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的四声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回国后,他更是亲身考察,为中国七十多种方言编写了标音符号,即拼音。

半农轶事

说起刘半农研究方言,就不得不谈他“主动挨骂”的趣事。为了研究方言中骂人的话,刘半农在报纸上刊登了征集各个地区中脏话的说法。自此,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学家、语言学家纷纷前来“怒骂”刘半农。

而为了研究古代的骂人话,刘半农还主动去找章太炎。章太炎就分别用不同朝代的脏话,引经据典地骂了他半天。骂到最后,刘半农随行的人先顶不住了,连连向章太炎告辞。

刘半农在语言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这可能是他会一语成谶的原因。1931年,徐志摩在即将坐上飞机的头一天夜里与刘半农相见,说自己明天要坐飞机。刘半农对他打趣着道:“你敢坐,我可不敢哦。

徐志摩还笑着回答:“到时候我坐飞机出了事,你可得给我写挽联啊。”谁知徐志摩第二天的飞机没有出事,几天后,徐志摩飞回北京的飞机却遇难坠毁。

而刘半农的“乌鸦嘴”也不止在别人身上出现,他对自己也是“毫不留情”。1934年的时候,刘半农前去内蒙古考察方言与文化,夜里住在一处草屋里。

同行的友人全去睡了土炕,刘半农却支起行军床,还把床放在了房间的中央。还装作死掉的样子笑着问友人,像不像放在灵堂的灵柩。就在回去的路上,刘半农被虫咬了一口,得了感染病,最终因为治疗太晚而不治身亡。

刘半农逝世后,友人们为他书写碑文,其中就有鲁迅之弟、蔡元培、钱玄同等,碑文太多,甚至立了两块墓碑才分别刻下。鲁迅也曾写《忆刘半农君》来缅怀这位思想前卫的文学家、语言家。

研究语言的语言大家最终亲口把自己“说死”,这不免让人感到唏嘘。但同时,也让人不由得叹息天妒英才。李半农的妻子养着三个孩子,独自寡居到1947年,也随他而去。

刘半农一直支持文化改革与思想蜕变,在他初造时为他带来骂名的“她”如今也被人们广泛使用,这也算是先生的一种尊敬与怀念吧。

信息来源:刘半农——百度百科

0 阅读:4
胥言看历史

胥言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