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到实践,2型糖尿病早期起始联合正逢其时

星弘康康 2024-09-29 18:21:12

编者按: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策略也随之升级。从既往针对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发展到目前针对多重病理生理缺陷的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理念贯穿疾病管理全程。近日,本刊邀请解放军总医院谷伟军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陈海冰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艳艳教授展开精彩的圆桌对话,从发病机制到临床实践,畅谈2型糖尿病(T2DM)早期联合治疗的道与术,总结经验,启迪临床。

升级认知,从阶梯治疗到早期联合,T2DM起始治疗策略变迁

随着对T2DM发病机制认识愈发深入,从“恶兆八重奏”到“不幸的13”,T2DM治疗理念越来越强调不同机制药物的早期联合。

《国际糖尿病》

人们对于T2DM发病机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

谷伟军教授: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始于古埃及人记述,19世纪20年代认为糖尿病是单纯胰岛细胞功能缺陷,随着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胰岛素的实现,人们认识到糖尿病发病机制还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由此开启了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科学分型,如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T2DM等(非胰岛素依赖型)。

1987年,Banting奖得主Defronzo教授提出糖尿病发病机制三重奏——胰岛素β细胞功能障碍、肝脏胰岛素抵抗、肌肉胰岛素抵抗。但随着对疾病进一步认识深化,“三重奏”远远无法解释糖尿病复杂的发病机制,Defronzo教授在2008年又提出了大家熟知的“八重奏”,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肠促胰素作用减弱、胰高糖素不适当分泌、中枢神经摄食障碍及脂解增强、肾脏葡萄糖重吸收增加等机制。近几年,在其基础上完善,进一步提出“十一重奏”、“十三重奏”,包括炎症反应、免疫作用、肠道菌群失调等新学说不断丰富糖尿病发病机制内涵。这些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多元化,一方面可帮助人们继续深入了解糖尿病复杂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对从不同角度研发糖尿病新疗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际糖尿病》

T2DM发病机制复杂,联合治疗成为重要选择。临床上常用的两种策略——阶梯治疗和起始联合的利弊各是什么?

陈海冰教授:这两种策略与人们对糖尿病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关。2017年之前更强调序贯治疗,从初始生活方式干预,到逐渐加用药物,再到多种药物联合,直至加用胰岛素。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当前更注重在疾病早期进行不同药物的起始联合治疗,这不仅有助于早期强化血糖控制,还可显著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评价这两种治疗策略的利弊应基于患者获益情况,我认为早期起始联合策略更具优势,有利于实现更多患者获益。

《国际糖尿病》

您在临床上会考虑为哪些患者采用早期联合治疗?能够带来哪些获益?

赵艳艳教授:目前,T2DM治疗策略正从“升阶梯”向“降阶梯”转变。日常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在疾病后期血糖控制较好,但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仍在持续进展。这可能与早期高血糖所造成的“代谢记忆”相关,在疾病早期,当患者出现高血糖时,应尽快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降低“代谢记忆”对相关脏器的损害。因此,我们应采取早期联合治疗,尽快使患者血糖达标。此外,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强调以实现“糖尿病缓解”为目标,其中最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减重。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9%、空腹血糖(FPG)≥11 mmol/L的患者,指南及共识建议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合并超重/肥胖患者,强调同时进行减重干预,若患者胰岛功能受损,采用胰岛素联合具有减重作用的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克服惰性,精准把控起始胰岛素治疗时机

通常情况下,T2DM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OAD)联合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时,需进一步联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降糖效果显著,但临床上对其规范使用仍有待优化。

《国际糖尿病》

由于治疗惰性的存在,很多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未能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陈海冰教授:这主要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上,从患者角度,需要胰岛素治疗者抗拒使用,可能与担心发生低血糖以及注射治疗给生活带来不便等有关;从医生角度,大量糖尿病患者主要在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在有限的平均就诊时间内,当患者拒绝配合胰岛素治疗时,医生可能产生惰性,影响治疗方案转换。客观因素包括药物可及性、患者胰岛功能等,若胰岛功能较好,医生处方胰岛素的动力可能不足。所以,多方因素导致胰岛素治疗惰性的产生。

《国际糖尿病》

目前临床上可用的胰岛素种类很多,T2DM患者应如何选择,有哪些考量因素?

赵艳艳教授:理想的胰岛素应能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对于基础胰岛素来说,相对平稳无峰同时不增加体重、低血糖风险最低。目前,基础胰岛素发展日新月异,周制剂已问世,对于患者血糖控制是巨大福音。临床医生为患者处方胰岛素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类型、体重、饮食及生活习惯、低血糖风险及其他影响血糖平稳的原因,如合并症治疗、激素使用、肿瘤等。我们希望为患者提供控糖平稳、低血糖风险低、不增加体重的胰岛素制剂。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到因人施治,个体化精准治疗。

《国际糖尿病》

大部分T2DM患者启动胰岛素治疗后,不会停用OAD,此时应如何调整OAD方案及其剂量?

谷伟军教授:胰岛素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降糖药,但也存在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肥胖患者应用作用迟缓等不足。因此,当患者无使用禁忌时,通常采用胰岛素联合OAD治疗。具体OAD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的病程、年龄、合并症、是否存在心肾疾病危险因素、体型、低血糖风险来综合考虑:

合并心肾疾病或高危因素时,在二甲双胍基础上优先选择有心肾获益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GLP-1RA;

合并肥胖时,可联合二甲双胍、GLP-1RA、SGLT2i降低体重,或至少不增加体重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AGI)、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

低血糖风险较高时,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药物如二甲双胍、AGI、SGLT2i、GLP-1RA、DPP-4i等;

起始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时,OAD应用相对较少,无禁忌情况下,最常与二甲双胍联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

小结

回首千年,人类在认识与攻克糖尿病之路上不断前行,从单一因素到多重障碍、从单个器官到多个系统,从序贯治疗到早期联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精准把控胰岛素使用时机,早期联合不同机制药物,有效控糖并减少低血糖及体重增加风险,将使广大患者获益良多。

0 阅读:19

星弘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