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学小岗按个手印财源滚滚而来”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10-09 09:44:35

近些年,小岗村在网络上又成为焦点是我没有想到的。

谈谈我对小岗村的印象,说实话,作为一个八十年代中期,1986年参加工作的农技人员,经常和农民和基层干部打交道,我只知道小岗村是个包产到户的先行者,最先冒着风险搞包产到户,据说还签订了生死合同。

现在有些人质疑小岗村十八户搞包产到户的农民签的生死协议是伪造的。

说实话这很难说,宣传的需要,这是我们的传统,试问那个先进个人和典型没有塑造的成分在里面。

关键是十八户农民偷着搞包产到户这个事是无法造假的,因为牵扯的人太多,而且很多当初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上上下下争论的很厉害,一些干部怕担风险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个弯子转得太大了,大的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很多人思想仍然转不过来,所以风险是很大的,如果中央的政策最后不支持,在当时的形势下,别的罪名咱不清楚,起码我能想到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三面红旗”是适用的,这种帽子适应面很广,罪名很有弹性,但分田单干,起码也要蹲几年监狱。

因为当时一些老干部恢复主持地方工作,采取了一些务实宽松的政策,下面的农民趁机蠢蠢欲动,我猜想,小岗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才采取冒险行动的,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饿死他们也不敢,因为那个时候你刚有个苗头,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所以,如果上头不支持,想压一下“单干风”,抓个典型,将带头的判重罪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即使生死文书不存在,口头的协议一定会有的,毕竟这要冒着坐牢的风险。

其实,我认为当初重点宣传小岗村意义主要有两个:

一、传达一个信号,国家不反对包产到户这种模式。

接下来解散人民公社,其实就是还农民自由身,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各种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

因为包产到户就是给农民土地使用权,有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民才有自主权,有了自主权,才谈得上自愿的合作,甚至说成立自我管理的大集体。

二、学习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引申开来就是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

我当初其实也认为小岗村的宣传是不是过了,以我农家子弟的眼光,其实小岗村不就是为了吃口饱饭而铤而走险吗?

其实过来了我才感觉到其实站在政府的层面上意义重大。

由于长期受极左思想的禁锢,和一次次运动的反复“洗礼”,大家的思想都变得谨小慎微,做起事情来宁左勿右,固步自封,很多事情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去做。

所以要改革步履维艰,不敢想、不敢干,什么事都要等着上面的红头文件,甚至有了红头文件,还要“一等而看三通过”!

总之,学习小岗村其实就是希望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改革。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原来是“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政治路线为中心,有的人自己定标准、拿着政治的放大镜来看,“社会主义”的苗越来越稀,收的粮食越来越少,所以人民公社大集体二十多年农民大多数还吃不饱肚子。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开放是以包产到户为起点,所以小岗村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标志。

其实现在到小岗村参观(主要是政府组织干部),参观什么?

就是缅怀那段历史吧!(我不是党员,也对政治不敏感,这只是我的猜想)

其实,要不是一些极左人士借题发挥,恶意抹黑小岗村,借此质疑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其实小岗村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以上是我对小岗村的看法,我之所以写以上这些文字,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位网名为“莽夫老m”文字,里面充满了对小岗村偏见和曲解,这也代表一些反对包产到户的极左人士在网上散布的观点。

下面结合这位网友的言论,谈谈我的不同看法。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不了解小岗村变迁,还是有意为之,小岗村包产到户后直到1993年以前,还是个生产队,你上网查查,有国家给小岗村扶持拨款吗?

直到1997年,因为中央领导人要来小岗村来看看,安徽省和当地政府才突击给小岗村修路,改变村貌!

试问,这已经是包产到户二十年了,一个包产到户的典型,包产到户二十年后,才想着做这些表面文章,说小岗村是国家财政扶持的典型是多么的无稽之谈。

再者,沈浩是2004年去小岗村挂职的,为下岗村重新修路、争取资金于2006年建立大包干纪念馆。

这说明什么,说明1997年中央领导视察过以后,小岗村依然没有被重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包产到户28年后才修,这怎么也说不上国家在刻意扶持小岗村吧!

其实“小岗村”严格的说现在是小岗村开发区性质,因为1977年小岗村起初只是一个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根本不具备独立性,这可能也是小岗村起初无法利用自己的名气招商引资发展企业的原因。

直到包产到户后的1993年,也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15年后,小岗村才和其他村合并,成立了小岗村大队,此时108户,476人,此时的小岗村才是个行政村。

小岗村成为行政村以后,也做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努力,但办起来的企业都被乡镇收走,此后“小岗村”这个招牌其实就成了当地政府的“梧桐树”,起的作用是为当地政府招凤凰。

其实小岗村有又一次出名,并被一些企业“借势”,是在以沈浩的事迹为题材的电视剧《第一书记》以后,此时的小岗村已经是包括21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940户、3970人,1.9万亩地更大的小岗村。

这是包产到户以后三十多年的事了,难道十几年以后,二十几年以后,三十多年以后的“投资”,促成了1978年原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风险“包产到户”!

荒唐啊!

其实我以前对小岗村了解并不多,其实是这些年网上的质疑声,才促使我深入了解小岗村,我知道小岗村发展前因后果后,才更加敬重小岗村,小岗村四十多年前,十八户农民冒着风险包产到户的行动,引起了中国农村的划时代的变革,惠及千千万万农户,此后几十年,小岗村以自己的行动创造的名气,又带动了周边二十多个自然村的共同发展。

也许这十八户农民并不情愿,但事实如此!

一些极左人士借小岗村质疑否定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是徒劳的,因为小岗村只是包产到户的先行者,只是农村改革的标志,国家从来也没有把小岗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典型来扶持宣传,也没有必要几十年后再扶持来证明什么!

包产到户政策怎样?政策的继续延续、农民的选择就能说明一切问题!

0 阅读:0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