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乾隆帝一生英明,却也因性格复杂而充满争议。
而刘墉,这位清朝的重臣,在乾隆的心中原本是得力干将,却最终沦为被逼自尽的“棋子”。

然而,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一个瞬间却发生在刘墉接到乾隆下令让他跳河自尽后——他并没有立刻服从命令,而是淡定回家,洗了个澡。
这个举动令人费解,刘墉究竟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能在如此生死攸关的时刻保持如此冷静,甚至还有时间进行日常的洗浴?这一切的背后,是巧妙的谋略,还是早已决定的命运?
直言惹祸 乾隆震怒刘墉自幼聪颖过人,出身名门。
年少时高中状元,官拜翰林,步入仕途。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

可这一次,在朝堂之上,他因直言犯颜,竟惹怒了乾隆皇帝。
事情起因不过一件小事。
那日,乾隆与群臣讨论国事,众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乾隆烦躁之下,便直接拍板决定。
和珅见状,立马附和吹捧,逢迎之言溢于言表,引得乾隆龙心大悦。
群臣无奈,只得跟随和珅,唯唯诺诺。
眼看事情就要这么定下来了。
一直沉默不语的刘墉却突然出列,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
他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言之成理。
然而,在乾隆看来,这已经不是直言进谏,而是明目张胆的顶撞不敬!

这一番话,让乾隆气得七窍生烟。
他当即喝令群臣退朝,只留下刘墉听候发落。
刘墉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心中十分惶恐,却毫无办法。
此时,专会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和珅又来添一把火。
他上前谗言道:"刘大人犯上,殊为大不敬。
若不严惩,只怕有碍圣明!"
乾隆闻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
他脸色阴沉,缓缓开口:"刘卿,既如此忤逆,不如你去跳河自尽吧!涤清你的罪孽!"
这一番话,宛如晴天霹雳,在大殿内炸开。

群臣震惊之余,纷纷为刘墉捏把冷汗。
跳河自尽?这分明就是要了他的命啊!可圣上之言,岂能不从?
回家沐浴 悬崖勒马刘墉听到乾隆的旨意,心头一沉,面如死灰。
可还能如何?他只得硬着头皮,跪地领旨,灰溜溜地离了宫。
回到家中,他一言不发,唯有长叹。
下人见状连忙询问,刘墉摆摆手,不愿多言。
他命人烧了热水,自己跳进浴桶,尽情痛快地洗了个澡。
下人困惑不已,不明白发生了何事。
洗完澡后,刘墉又命备马车。

一身素衣,头发未干,就急匆匆地赶往宫中。
而此时的乾隆皇帝,却陷入了懊悔之中。
这一怒之下做出的决定,实在有些过了。
刘墉也是当朝重臣,若真的去跳河自尽,岂不是留下昏庸残暴的骂名?可圣旨已下,如何收回?
痛陈利害 感动皇上就在乾隆进退两难之际,刘墉突然到了。
见到湿漉漉,蓬头垢面的刘墉,乾隆又惊又喜。
惊的是没想到他去而复返,喜的是他并未真的自尽。
乾隆强压怒火,佯作不悦:"朕不是让你去跳河自尽吗?怎的这般模样来见驾?"刘墉噗通一声跪下,颤声说道:"回皇上,微臣领旨后,本已纵身一跃。

谁知落水之际,忽见先贤屈原显灵,将微臣救起。
屈原谆谆告诫,说皇上英明神武,若臣妄自尽,只怕会惹众怒,连累圣上清誉。
因此微臣不敢贸然去死,还望皇上恕罪!"
乾隆本就后悔,闻言大喜。
这刘墉果真聪明绝顶,留了这样一个台阶,既免去自己被议论的风险,又夸奖自己是一代明君。
他大笑数声,一把将刘墉扶起,当即赦免了他的死罪。
自此,刘墉因祸得福,反而更得圣上信重。
青天大老爷 体恤黎民刘墉之所以能屡次逢凶化吉,靠的不仅是他的聪明才智,更有他那一颗赤诚爱民的心。
在齐鲁大地,百姓对刘墉的称颂可谓是家喻户晓。

一年,诸城遭灾,颗粒无收。
刘墉上任后,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百姓谋福利。
可到了年关,百姓却交不起赋税。
刘墉心急如焚,上书乾隆,恳请减免赋税。
乾隆批阅奏折,对刘墉爱民如子的为官之道颇为赞赏。
他当即下旨,全部免除了诸城一年的粮赋。
消息传来,举城欢腾。
百姓们夹道欢送刘墉,无不泪眼婆娑。
这一幕,令人动容。
鸿门宴再现 无畏正义
刘墉回到朝廷,因其廉洁奉公、不畏权贵而名声大振。
然而这也招来小人嫉妒,尤其是和珅。
这个狡诈奸佞之徒,一心只想谋取私利,对刘墉的清正自然是恨之入骨。
于是,他便处处和刘墉作对,寻机陷害。
有一次,刘墉下辖州县查案。
一个叫蔡嘉树的监生,和当地的徐姓后人有些经济纠纷,便借机诬告徐家先祖的文章有"不忠不孝"之言,意在陷害。
刘墉查明实情后,并未立即定案,而是将此事禀报乾隆,请旨裁夺。
他深知文字狱的危害,生怕错判冤案。
乾隆览奏大喜,嘉许刘墉处事谨慎,考虑周全,当即封他为吏部右侍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眨眼间,乾隆已近古稀之年。
他日渐力不从心,便决定传位于嘉庆皇帝。
嘉庆继位后,对朝中积弊深恶痛绝。
尤其是当年权倾朝野的和珅,更是他除恶的首要目标。
而主理此案的,正是我们的刘墉。
他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将和珅狠狠绳之以法。
那一天,刘墉率御林军突袭和府,当场搜出大量金银财宝和贿赂名册。
和珅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竟落得如此下场。
朝堂之上,刘墉当众宣读罪状,条条铁证,句句催人泪下。

嘉庆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和珅押赴市曹,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民间欢呼雀跃,都称颂刘墉是为国除害的大英雄。
从一介书生,到声名显赫的一代廉吏,刘墉一路风雨兼程,跌宕起伏。
但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坚守本心,内外兼修,在政治漩涡中安然前行。
在这个看似剑拔弩张、危机四伏、充满勾心斗角的朝堂中,依然活出了自己清正磊落的风骨。
结语如今,若有人问起刘墉,你会怎样评价?是歌颂他的机智,赞叹他的才干,钦佩他对百姓的爱护,还是由衷敬佩他敢于和"贪婪"势力作斗争的无畏勇气?

无论如何,刘墉都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照亮了那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朝堂。
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凛然正气,一股浩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