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直立行走付出的代价
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以直立行走为主要移动方式的高等生物,这一独特的行为方式开启了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却也带来了一些生理上的困扰,痔疮便是其中之一。
有数据显示,我国肛肠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9.1%,而痔疮又在肛肠疾病中占比约87.25%,近乎每十人就有九人受其扰,这一高发态势与人类直立行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当人类祖先从四肢着地逐步进化为直立行走,身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四肢爬行时,肛门直肠部位与心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静脉血液回流顺畅,所承受的压力较小。
但直立行走后,肛门直肠位置大幅下降,处于人体的最低位,静脉血管要对抗重力作用将血液输送回心脏,压力显著增大。
久而久之,静脉血管容易出现迂曲、扩张,进而形成痔疮。就像家中的水管,如果总是处于水压较大的状态,管壁就容易出现鼓包、变形,静脉血管也是如此。
再从人体生理结构分析,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这就好比单向行驶的道路却没有设置阻挡逆行的设施。
当静脉内压力升高时,血液容易发生逆流,导致血液淤积在直肠静脉丛中,为痔疮的形成埋下隐患。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久坐、久站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售货员等,由于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会进一步阻碍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痔疮的发病率比经常活动的人群高出40% - 60%。
此外,直立行走使得人体腹部压力集中在盆腔和直肠周围。
当我们排便时,需要用力增加腹压来推动粪便排出,这会对直肠静脉丛产生更大的压力。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便秘问题频发。
据统计,约20%的成年人深受便秘困扰,而便秘时排便用力过猛,会让直肠静脉丛承受的压力瞬间飙升数倍,大大增加了痔疮发生的风险。每次用力排便,都像是给脆弱的静脉丛施加了一次“暴击”,反复如此,痔疮就容易找上门。
痔疮虽不是致命疾病,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人类为直立行走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但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定时排便等,我们仍能在享受直立行走带来的便捷与发展时,最大程度降低痔疮发生的可能,减少这份“难言之隐”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