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于揭开了面纱。今日,为期两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告结束,官方通告也正式发布了会议文件。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而言,基本符合预期。会议通报内容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关于明年的重点任务。其他宏观描述中,除了删除了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态外,其他部分与中央政治局会议内容基本一致,故不再解析。
明年九大重点任务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内容。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消费放在了第一条。可见,明年施政的核心就是围绕消费展开。
对此,会议强调从增加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发展新市场、促进投资这几方面入手。
消费对接的是收入。健康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而非通过加杠杆过度消费。
根据此前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估算,国内低收入群体规模达高9亿。而且,目前年轻人失业率长期高于两位数。这意味着,中国消费潜力巨大。只要能把这部分人的收入提一提,整个消费市场就会迎来一轮全方位的升级。
因此,问题的根本就是提高收入。提高收入就是提振消费。相对的,不以提高收入为前提的任何提振消费措施都是短暂且徒劳的。
此外,在本段会议通报内容中,重点提到了“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首发经济”是一个较新的名词,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用经典的例子来描述就是泡泡玛特这家公司。疫情前,泡泡玛特的盲盒商业模式把这家长期亏损的创业公司变成市值千亿的独角兽。盲盒商业模式也随之被多家友商模仿,在市场上一度掀起了一波盲盒热。又比如,7年前的直播带货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商。个人IP的崛起掀起了一股新的商业风潮。诸如此类都属于首发经济。
“冰雪经济”依托冰雪自然资源,让一度死气沉沉的东北重燃生机。比如,上一个冰雪季,哈尔滨接待游客87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8.9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又比如,携程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5日,吉林滑雪场附近酒店的订单数较去年同期增长26%,较2019年同期增长38%;预订吉林雪场门票的外省游客占比70%。
“银发经济”是针对老年人的新市场。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而且,随着少子化的影响,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阶段。以往被忽视的老年人市场其实正在成为新的中坚力量。
明年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领域就是消费。
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有两方面:一是AI;而是反内卷。
AI是次世代的战略要地,不懂AI尚且情有可原,但如果不会使用AI,那就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如今,受美国科技封锁影响,中国AI的发展举步维艰。不久前,中国以涉嫌反垄断名义调查英伟达,而英伟达的反应凸显其强硬态度。根本原油是英伟达是目前全球AI产业的领军者之一。黄仁勋更是获得了“AI教父”之称。
AI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ChatGPT等应用产品的落地,AI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没有自己的完整AI产业链,中国必然会像上世纪一样,因为在互联网方面的落后而掉队。AI产业的重要性相比现今火热的半导体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明年AI产业可能会替代半导体产业,成为新一个被举国资源重点关照的领域。
关于反内卷,明年会有相关政策出台,预计主要针对价格战、黑公关、牺牲质量降成本等问题展开。当前社会中的内卷现象,症结在于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上半场的增量比赛宣告结束,进入下半场的存量角逐。同时,彼此产品都相差无几,没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沦落至恶性竞争。
改革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国有企业升级;而是民营经济法制化。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都是宏观调控的主角之一。而国有企业的通病是大公司病,总结而言就是低效、官僚、腐败。而同时,国有企业又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任务。国有企业资产占比超过全国企业资产的一半。
为此,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缓解当前经济压力的破局重点。这意味着,明年国有企业的改革会继续进行,并且逐步进入深水区。
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过去40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作用,通俗说法是“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几年来,民营企业的环境每况愈下。尤其是疫情后,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从疫情的冲击中恢复过来。民营企业需要更多的关注。
民营企业的法制化的建设为确定民营经济在本世纪的定位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除了能够保障民营企业的权益外,还能提振现今低迷的士气。并且,此举也是在向市场传递信号——官方对于民营经济的态度有所改善。
特朗普上台后,势必开启中美贸易战2.0。从目前得到的各种资讯看,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不可能有意外,此前特朗普竞选时承诺的60%关税会慢慢兑现。
对此,会议内容提出的对策是,加大开放力度,并且稳住现有的外贸、外资。
就当前的局势来看,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以对冲即将到来的特朗普关税。现在国内的潮流是聚焦中东市场。
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受制于CPTPP,不出意外的话,由日本领衔的CPTPP不太可能接纳中国的加入。欧洲和北美市场基本全被美国裹挟。南美和非洲市场本身就不大。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不如广东一个省,能够提供的外需市场极其有限。所以,富饶的中东的确成为了新的突破口。
实际上,去年至今,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就已经抢跑中东市场。
至于留住国内的外贸、外资,这部分只能尽力而为。如今,外企、外资的撤离趋势依旧没有转好迹象。从会议通报内容看,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挽留措施。,所以,估计明年也不会有太大改善。
中国最大的系统性风险集中于房地产。由于过去十几年来,房地产金融属性逐渐增加,以至于到了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房地产本身占中国GDP比重只有四分之一左右,但其覆盖的上下产业链太广。影响程度之深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与其比肩。
今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309亿元,同比下降10.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06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7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7235亿元,同比下降19.2%。
可以说,今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了此前的不景气趋势,并且隐隐有加速下滑征兆。
从会议通报内容看,明年政府会发力兜底房地产。但要重点指出的是,会议从始至终对于房地产的态度都是一种底线思维,从来没说过要让房地产回到以前的“繁华岁月”。因此,不要指望房地产能迎来第二春。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66.16%,距离原先设定的70%目标近在咫尺。在去年,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就已经早早的跨过了70%门槛。
所以,这一段中的城镇化已经不再是指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而是更关注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关乎“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每年都是全国两会的一号文件。这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821元和21691元,收入差距降至2.39倍,比2022年缩小了0.06。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差距在缩小,但差距依然很大,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
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无法匹配农村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期盼。根据会议通报内容,明年会继续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当然,这也是为了刺激消费。
中国典型的区域经济主要有四大块:雄安新区、大湾区、长三角、成渝新区。
雄安新区到底怎么样,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里不方便多谈,懂得自然懂。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四大城市。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高达1.98万亿美元(俄罗斯GDP同期为2.0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一。墨西哥GDP同期为1.79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二)。但考虑到未来香港的特殊地位可能会被西方国家取消,大湾区将受到较大冲击影响。
长三角经济带是最成功的区域经济代表。2018年以来,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2023年占比26.9%),呈稳定发展态势。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未来也是最有可能扛起经济重担的经济区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议通报中重点提及的是“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而并未提及位于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东部(长三角)为中心,逐渐向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辐射。
成渝新区是疫情期间的新贵。在过去几年间,成渝新区的确是发展较快的区域经济代表。然而,成渝新区的问题在于基数太低。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成渝新区GDP总量达81986.67亿元占全国比重6.5%,仅仅只是长三角的一个零头。低基数所产生的高增长相比已经成熟的区域经济而言,数据本身是含有水分的。
所以,区域经济的核心还是以东部地区为主,逐渐向全国各地发散。在东部地区经济龙头的前提下,各地方中心区域再向四周辐射。
发展环保与其说是经济,更准确的说是外交。
如今,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唯一与西方国家达成共识并且有合作的领域就是环保。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联合国这些国际组织到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澳洲等西方国家,环保都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热门话题。对于绿色经济,国际社会都秉持欢迎态度。
环保本身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比并不高,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环保问题更多的是外交属性,所以不多谈。
最后一段谈到的是民生问题,其实暗指的是人口问题。
表面上看,会议通报内容要求明年从多方面关注民生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但这些问题都聚焦一个方向——催生。
无论是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还是就业、社会福利。这些都是导致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直接因素。
根据联合国预测,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为882万,总和生育率降至1.013,创历史新低。而国内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仅433万。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会比去年更低,延续下跌趋势。中国人口也会继续保持负增长。因此,人口问题才是隐藏在民生问题背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