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为躲避日军成乞丐,怀中泡菜坛子竟成宝贝,里面有何秘密

开卷于甲子 2024-10-09 20:56:46

前言

1937年,长沙临时大学的门口,出现了一位奇怪的乞丐,之所以说他奇怪,是因为他手中抱着一个“泡菜坛子”,仿佛是什么传世宝物一样。

他点名要见清华的校长梅贻琦长,可是眼前人浑身脏兮兮的,打眼看就是个要饭的,哪是能认识梅校长的人呢?所以门卫看到他就打算赶人。

如果不是梅贻琦校长此时正好出来,他还不知道要“流浪”多久。梅校长一见到他,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而那个酸菜坛子,更是成为了二人谈话的重点!

这位“乞丐”究竟是谁?那个酸菜坛子又暗藏什么玄机呢?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1937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对北平进行了轰炸,清北也不能幸免,陷入即使被炸毁的危机中,而一同被日军轰炸的,还有南开大学。

战争年代,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为了保存教育的火种,国民政府下令,将清北和南开都迁往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然而这安静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底,战火逼近长沙,临大只能再度迁往昆明。

1938年2月19日,临大正式搬迁,由于战争原因,当时交通非常困难,所以全体师生需要分三队入滇,女学生和体弱者,从不同路线转移进入昆明,主要就是为了分散视线,容易躲过敌人的袭击。

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由两百名男同学组成,他们需要步行到达昆明,全程3200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迁移。

就这样临大全体师生逐步迁入昆明。到达昆明不久,临大就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5月4日正式开课。

这所学校仅存在了八年,然而它却影响了国家80年。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教室是在坟地里盖起来了平房,窗户是纸糊的,下雨的时候,屋子里会漏雨,上着一半的课,敌人的轰炸机就会从上空飞过,师生们都要躲进防空洞里。

吃的米饭里,也会有石子、老鼠屎等各种杂物,甚至为了让学校能继续开下去,梅贻琦校长卖光了所有家当,只为补贴学校,要知道,他在北京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辆汽车。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3000多名毕业生里,走出了8名两弹一星元勋、两名诺贝尔奖得主、174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名人文大师。邓稼先、杨振宁等,都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

有优秀的学生,自然离不开优秀的老师,我们开头说的那名“乞丐”就是这些优秀毕业生的领路人—赵忠尧教授。他怀中的那个酸菜坛子,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作为清华园镇园之宝的50毫克镭,这仅有的50毫克镭,却在日后国家发展核物理研究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人之脊梁

赵忠尧出生于浙江诸暨,他自幼便非常好学,许下报国的理想,1920年,18岁的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主攻化学,只用三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全部的学分。

只是后来因为因为父亲的去世,致使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再供他读书。为了不耽误学业,他选择半工半读,争取进修机会。

1924年,赵忠尧担任东南大学物理系助教,因此此前他学的是化学,在物理上面并不精通,所以在教书的时候,他自己也在努力学习物理知时,在1925年成功毕业。

同一年,赵忠尧的老师叶企孙教授去往清华大学教学,他非常欣赏赵忠尧,因此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去清华。

于是,1925年师生二人一起北上,赵忠尧也因此成为了清华的物理学老师。为了精进自己,他学习了很多国外的一手科研材料,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意识到,国内的物理学和国外的差距。

如果中国无法赶上国外的步伐的话,那么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于是为了缩短差距,赵忠尧决定出国留学。

他自己筹备资金,向老师和朋友借了一些钱,终于在1927年,踏上了去往美国加州理工的路程。

来到美国后,赵忠尧师从物理学家密立根,在他的门下读了两年的博士。

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差,连带着留学生也付不起高昂的留学费,他们难以长期在国外学习,这也导致很多人留学,也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头衔,无论学的怎样,回国都能在大学任教。因此很多教授,只给这些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课题,好让他们尽快毕业。

密立根原以为,赵忠尧也和那些留学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出国镀镀金而已,因此在赵忠尧将要毕业的时候,密立根按照以往惯例,也给他出了一个比较容易的课题。

谁知道,赵忠尧竟然嫌这个课题太简单,反驳了密立根,对于赵忠尧来说,他来美国学习,并不是纯粹镀金,而是为了学习最尖端的知识,回国造福国家。

所以他自然对这个简单的课题不满意,密立根觉得,赵忠尧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但是他也从内心深处,欣赏这位真心想要学到知识,尊重学术研究的孩子。

因此就算一开始被反驳有些不快,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他还是给这位“不自量力”的学生,换了一个难度很高的毕业课题,硬γ射线(硬伽马射线)在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赵忠尧在拿到这个课题后,非常的满意,但是他的同学们却并不看好他,一方面,他们并不相信这个中国学生,有足够的能力,研究出这个课题,另一方面,这个课题其实并未被验证,等于说赵忠尧一旦做出来,那就是历史性的结论。

不过,赵忠尧一心只想完成课题,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和评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29年年底,发现了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第二年,他又发现,“异常吸收”与“额外散辐射”同时存在,并发表了论文《硬γ射线的散射》。

这一研究结果,震惊了当时的物理界,赵忠尧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错失的诺贝尔奖

这个研究结果,足以让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他却错失了这个奖项。因为后有两位物理学家,在重复赵忠尧的实验时,出现了错误,这也导致评委会认为,赵忠尧的实验并不成立。

直到1936年,另一位物理学家才发现了正负电子的湮灭现象,证实了赵忠尧的结果。而他恰恰就是顺着赵忠尧的方向研究的。

可是根据奖项规则的设定,只能给后者办法奖项,导致赵忠尧错失诺贝尔奖,就连评委会对此都深感歉意,觉得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不过赵忠尧当时一心只想为国家做贡献,他并不在意这个奖项。

1931年,从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又去到了英国继续深造。在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指导下,他展开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卢瑟福非常欣赏赵忠尧,因此为了纪念他们的师生情谊,在赵忠尧毕业的时候,他将50毫克的镭送给了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让他带回国继续做物理研究。

归国之后,他留在清华大学任教,而这50毫克镭,则被捐赠给了清华。

比命还重要的“泡菜坛子”

1937年,三所学校迁往长沙,赵忠尧作为清华的物理教授,自然也要跟着去长沙。可就在即将出发之时,他得知那50毫克镭,竟然还留在清华的实验室里,为了不让这珍贵的镭落入日军的手中,赵忠尧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清华,潜进实验室,将镭装在铅桶里,带了出去。

他要将这些镭带去长沙。只是北平此时都是日军把守,他带着如此重要的东西,势必会被追查,为了躲避日军搜寻,赵忠尧只能扮成乞丐。

他将镭放进一个泡菜坛子里,在面上覆盖了一些泡菜,就这样带着镭上路了。

为了防止被日军识破身份,他谨慎的不能再谨慎,甚至都不敢乘坐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白天的时候,他和难民一起躲起来,到了晚上再抓紧时间赶路。

大路不敢走,只能走小路,这个泡菜坛子被他牢牢的护在胸口,甚至在胸前磨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他都没有想过放弃,就这样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来到了临大的门口。

然而这个时候的赵忠尧教授,确实已经和乞丐无异了,所以门卫根本认不出来,将他拦在了门口。还是梅贻琦校长此时出来,赵忠尧教授喊了他一声,这才成功进入学校。

他将这些时间的事情,全部跟梅校长讲了一遍,之后又郑重了将这个泡菜坛子,交到了梅校长手中,看着这个泡菜坛子,梅校长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结语

就是有了这50毫克的镭,才有了我国之后的原子弹、氢弹,才有了不再被列强侵略的底气。

赵忠尧教授豁出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守护中国物理的未来,他值得我们钦佩。虽然他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培养出了诺贝奖得主,是真在的“无冕之王”。

0 阅读:3
开卷于甲子

开卷于甲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