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是作为武将被培养的, 一生数有战功,辅佐了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位皇帝,最后位极人臣,却宠辱不骄,对内不邀宠,对外不鄙视贫寒之士。
在《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中其他几位:夏侯惇,韩浩,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爽,何晏,夏侯尚,夏侯玄。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以此为蓝本的影视剧,曹真都被塑造成一位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武夫,在政坛上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在战场上则被诸葛亮连番戏耍,作为备受倚重的皇室宗亲,真是给曹家丢尽了脸。然而在历史上,曹真非但没有如此不堪,反而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名将,作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曾力挫其两次北伐,委实难以对付。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曹真是曹操的族子,因其父曹邵替曹操募兵时遇害,后者因可怜曹真年幼丧父,便将其收为养子,并让他与曹丕一同生活。曹操非常喜欢曹真,对他刻意栽培,使他最终成为三位养子中最成才的一位,较之只会涂脂抹粉、谈玄说理的何晏,及低调谨慎、籍籍无名的秦朗,能力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曹操在征战期间,经常将曹真带在身边,等到他能独当一面的时候,便让他担任虎豹骑的将领,以执行突击和远程奔袭的任务。从履历上来看,曹真统帅虎豹骑,曾参与过讨伐灵丘黄巾军、长坂坡之战、汉中之战等战役,在曹操军事生涯的中后期,立下赫赫战功。
曹丕代汉建魏后,曹真历任镇西将军、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军队首脑之一。公元221年,诸胡联军在河西发动叛乱,曹真奉命平叛,一举平定河西,并重新打通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此战,曹真“斩首五万馀级,获牲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见《三国志·魏书》),一举名扬天下。
讨平河西后的第二年,曹魏兵分三路南下伐吴,曹真奉命与夏守尚、张郃、徐晃攻击江陵,将江陵包围得水泄不通,军事效率极高。可惜曹真在江陵遇到的对手,恰恰是以善守闻名的朱然,大军围城半年有余却迟迟难以攻陷。正在此时,东吴重新向魏称臣,曹真奉命撤军,江陵就此解围。战后,曹真再升任中军大将军、给事中。
四年后(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临终前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寄希望宗亲与能臣相互牵制的同时,能合力辅佐太子曹叡。明帝曹叡登基后,晋升曹真为大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休。
228年,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出祁山,袭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同时派赵云为疑兵以吸引魏军。曹魏震动之余,由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抵御诸葛亮一路,派曹真抵御赵云一路。两路魏军不辱使命,张郃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成功切断蜀军粮道,而曹真则在箕谷击败赵云,随后与张郃合兵收复三郡。就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战后,曹真预断诸葛亮必将很快再来,而且必将攻取军事要塞陈仓,为未雨绸缪计,果断命令将军郝昭驻守陈仓。当年冬天,诸葛亮果然率军再来,经散关围攻陈仓。由于曹魏早有准备,蜀军围攻二十余日竟无法克取。此时,曹真派遣将军费曜率军驰援,明帝也派张郃赶来迎敌,诸葛亮闻讯后,只能退军至汉中,就此二次北伐失败。
为了展示魏国实力、转守为攻,曹真在230年提出三路伐蜀计划。七月大军出发,而在此之前曹真已晋升为大司马,成为魏军最高军事首脑。这项攻蜀计划野心勃勃,一旦实施起来,极可能提前30余年灭蜀。然而由于暴雨连绵、蜀道艰险,大军出发仅仅两个月后便半途而废。当年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军,曹真无奈返回洛阳。
虽然曹真没有完成伐蜀大业,但他两次挫败诸葛亮北伐,一次主动进攻,在跟诸葛亮的较量中取得完胜,较之专以“龟缩大法”对付诸葛亮的司马懿,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
曹真返回洛阳后不久便罹患重病,并于次年薨逝,谥号为元。曹真病逝后,同时配享武帝曹操、文帝曹丕庙庭,能获次殊荣者,在曹魏开国元勋当中不过两人而已(另外一人是司徒王朗,至于司马懿,只是配享武帝庙庭)。与此可见,曹真对曹魏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国演义》把曹真描绘得非常不堪,屡败于诸葛亮,又遭司马懿戏弄,不得不把大将军印拱手让与司马懿。而历史上真实的曹真,军事才华远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上。诸葛亮的第一和第二次北伐均败于曹真之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趁魏国皇帝曹丕新亡,曹叡刚继位之际发动的。
当时魏国无暇西顾,西部兵力空虚,诸葛亮抓住了机会,突然发兵攻打魏国的陇右诸郡。陇右三个魏国郡守闻蜀兵骤至,闻风而降。消息传到长安,魏国大将军曹真带兵亲临前线指挥。在箕谷,曹真遇到诸葛亮派出的偏师赵云、邓芝部。发现赵云,邓芝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发动进攻。
曹真识破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自率部分军马与赵云邓芝部缠斗,而暗中命令魏国名将张郃率精锐主力骑兵直扑街亭,驰援陇右,斩断诸葛亮的后路。
又命雍凉守将郭淮集结西线部队从西部突入陇右。
他自己亲率军队攻打赵云邓芝部,击败他们后,向陇右进军。在军事上形成了对诸葛亮三面夹攻的态势。曹真这一手,布置得天衣无缝,丝丝入扣。魏国援军只要有一路击破蜀军,与陇右魏军里应外合,诸葛亮北伐军队必然崩溃,就只有逃跑的份,否则就会被曹真包饺子。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云邓芝被曹真击败,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进退失据,为免全军被歼,只得率军退回汉中。
而在诸葛亮第二北伐中,曹真更为出彩,只用一千多士兵加一个悍将和一个陈仓城就挫败了诸葛亮的数万大军,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真就料到诸葛亮北伐的军事目的是占领陇右地区,而非关中的长安。
曹真向魏帝推荐悍将郝昭率一千多魏军守卫诸葛亮进攻陇右的必经之地陈仓。
同时命郝昭重新加固陈仓城墙,多备粮草和守城器械弓弩箭矢。
结果正如曹真所料,诸葛亮率数万大军经陈仓进攻陇右,数万大军攻打陈仓二十多天,也无法拿下。
诸葛亮随军带的粮食已耗尽,又闻魏将张郃率军援,只得匆忙退军。
由于曹真料敌先机,早有布置,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还没有正式开打,就草草收场。
从这两次曹魏交战中,可见不管是算计和用兵方面,诸葛亮不是曹真的对手。
而曹真在诸葛亮准备第三次北伐之时,组织魏国大军从子午谷、褒斜谷多路攻向汉中。同时命令司马懿率荆州兵团会攻汉中,打算一举拿下汉中。
可惜天公不作美,连月大雨,道路塌方。曹真不得不退兵。
这是魏国第一次组织军事力量,主动进攻蜀国。以往魏国都是主动进攻东吴,而在西线对蜀国是摆出防守的阵势。曹真是先想灭掉较弱的蜀国,然后再灭东吴,然后一统天下。
从后来历史发展的结果看,曹真在战略上是无疑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连月下雨,诸葛亮能否抗住魏国这波进攻,也很难说。
可惜,曹真在对蜀国发起第一进攻无果后,不久就病逝了,年仅四十岁。
如果曹真不过早去世,蜀魏交战的帅印不可能落到司马懿手中。也就没有司马懿后来统军屡次击败诸葛亮的进攻,被魏国倚为西线长城而受到魏明帝的器重,兵权长期在手,形成了一个强势的司马氏军事政治集团。
因为从曹操时起到曹丕死前,曹魏军事指挥权都是由夏侯曹氏执掌的。司马懿有才,又是世家大族,曹操和曹丕对他都有所防备,只让他在军队中担任文职。如主簿,长史之类的职位。
而曹真虽然是曹操的义子。但曹操对他视同己出,自小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曹真长大后,曹操见其孔武有力,力能搏虎,把他放到虎豹骑锻炼,从一名小校干起。曹操还亲自传授他武艺韬略。一有战事,就让他参与。
在汉中之战中,曹真作为偏将率领虎豹骑斩杀蜀将吴兰,击退张飞所部,被任命为为中领军。一跃而成为曹军耀眼的新星。连曹魏宿将徐晃也归他指挥节制。
很显然,曹操是有意识地将曹真作为曹魏二代的领军人物培养的。曹真不负所望,在曹否称帝后,由于屡立战功,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魏国军事统帅,率军与羌胡联军作战,歼灭羌胡联军五万余人,俘虏十万,缴获大量羊牛。恢复了对西域各国的统治。
而曹真担任魏国军事统帅,大杀四方的时侯,司马懿只是担任丞相府长史,御史中丞,根本没有机会和资格染指军队。由于曹真过早去世,曹氏夏侯第三代军事人才如曹爽夏侯霸等还未成长,无法独挡一面。而曹魏西有诸葛亮不断犯境,东南的东吴又蠢蠢欲动,魏明帝不得不起用司马懿执掌兵权,与吴蜀抗衡,司马家族才有机会崛起。
若曹真不早世的话,以曹真的军事才能,完全可以抗衡蜀国和吴国,甚至三国就有可能在他手中完成统一,哪里还有司马懿出头的机会。
曹真: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曹真的父亲秦邵为曹操招兵买马,被豫州牧黄琬杀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曹真的父亲为救曹操而死)。曹操怜惜秦真(改名曹真),被收为义子,让他和曹丕(还有其他儿子们)一起玩耍。有一次狩猎,曹真被老虎追逐,曹真回马射虎,老虎应声而倒,曹操鼓励他勇猛,让他成为了虎豹骑的将领。讨灵丘贼,拔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从至长安,领中领军。是时,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操在位时,讨伐灵丘黄巾军,击败刘备的别将(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将领)於下辩。夏侯渊在阳平关被刘备击败杀死(大家熟悉的定军山),曹操就派曹真去了阳平关,和徐晃等人在阳平关击败了刘备的别将高详。曹操从长安率军进入汉中,却无法击破刘备,就放弃了汉中,各路军队陆续退出汉中,曹真到武都迎接曹洪回囤陈仓。
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录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张进等反于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转拜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七年,文帝寝疾,真与陈群、司马宣王等受遗诏辅政。(《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丕即位时,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叛乱,率军阻拦邹岐赴任。曹真派遣费曜讨平了张进,斩杀了张进等人。曹丕兵分三路征讨孙权,命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中路大军攻打南郡江陵,后因瘟疫后放弃。文帝死前要求曹真,陈群,司马宣王(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迁大将军。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叡即位,更是力挫诸葛(马谡失街亭),又料定诸葛亮必定进攻陈仓,有备而战让诸葛亮无功而返。接替曹休的大司马职位后,位极人臣。曹真从子午道进军进攻汉中,另外派遣司马懿从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人从斜谷或者武威进军。然而此时汉中恰逢雨季,栈道遭到雨水的冲刷断绝了,因而退军。真少与宗人曹遵、乡人朱赞并事太祖。遵,赞早亡。朕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
诏曰:"大司马有叔向抚孤之仁。笃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朕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于爽嗣。帝追思真功,诏曰:"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羲、训、则、彦、皑皆为列侯。"初,文帝分真邑二百户,封真弟彬为列侯。(《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真一生忠心辅佐曹氏政权,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邀宠,对外不鄙视贫寒之士,真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曹真的五个儿子都被封了列侯。
夏侯惇:跟随曹操征战多年,为曹操器重,尊师,体恤百姓,清廉。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夏侯惇好学、专师,虽身在军旅,但也会亲自迎接老师来讲学。且为人刚烈,14岁时有人羞辱其师,他便将那人杀死。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颐质。由是劫质者遂绝。(《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操征陶谦,夏侯惇留守濮阳。可是张邈叛迎吕布,夏侯惇出走鄄城,不过在途中中计,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将不考虑人质的安全,做出了要出兵攻击劫持人质者的姿态。劫持人质者害怕,于是放弃人质投降。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大家熟悉的“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有一时大旱,蝗灾,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避过了缺粮的危险,百姓皆受益。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魏文帝曹丕即位不久死亡。曹真在《三国演义》里存在感极低。功劳被司马抢了,自己被诸葛亮气死了。高希希说他的的《新三国》说是贴近历史。实际上呢,曹真却演成白知了。草包儿子却成了英雄。真实的曹真却不是这个样子,要知道曹魏宗亲,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
曹真,字子丹,其父战死后,曹操将其收为养子(原姓秦),曹真骁勇善战,勇猛刚烈,被曹操授虎豹骑。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曹丕继位后,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进封东乡侯。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实际当家人,曹叡登基后,曹真东平河西,北拒诸葛。做到了曹魏最高军事统帅大司马。在曹魏宗亲一号领导大司马曹休病亡后,诸曹夏侯之中,也就只剩下曹真一个人了。
曹操在世的时候,曹真并不露脸,就是一个普通的武将(资历和年龄都太浅),但曹真属于曹操核心的“虎豹骑”之一,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构成了曹魏集团核心的的宗亲势力。就是宗亲势力中的佼佼者、代表人物,俗称“曹魏八虎骑”。他们是早期便追随曹操的顶梁柱,是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定过程中的核心力量。从辈分上来说,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5人均为曹丕的叔叔,而曹休、曹真、夏侯尚则是曹丕的同辈。曹真的地位随着战功和年龄而逐渐升高,屡立战功,并且展现出一定的指挥能力,在汉中之战颇为活跃。但不得不说的是,在曹操在位的时候,曹真并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而在曹丕一朝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曹真已经成为曹魏军事方面地位很高的将领,而且自身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真与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曹真的地位仅次大司马曹休,四位辅政大臣两位宗亲,两位士族。在曹叡登基登基第四年,在大司马曹休病亡,诸曹夏侯之中,也就是剩下曹真一个人了。于是在公元230年,曹叡升曹真为大司马,邵陵侯。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并赐曹真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当初有这个礼遇的只有曹操。就此曹真的悲剧就此产生。曹叡登基之后,诸葛亮三度讨伐曹魏,虽然没有给曹魏造成实际上的伤害,但极大地牵扯了曹魏的精力。因此当时统领曹魏对蜀作战的西线战区,总督雍凉地区的曹真向曹叡建议,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也就是多路讨伐诸葛亮。这一提议得到了曹叡的首肯,但是大将军司马懿未置可否(史载默言)。
可以说,曹真对此做足准备,先是从各地征集粮食,囤积辎重。根据曹真最初的计划曹魏三路大军讨伐蜀汉,第一路是司马懿从西城出兵沿汉水出兵西上,水陆并进取汉中,第二路是车骑将军张郃沿子午道南下进入汉中,第三路就是他曹真自己率主力从郿县进褒斜道取汉中,公元230年八月,曹真正式开始行动了。这次曹魏可谓是精锐尽出。大有一举拿下汉中之意,将这份绝密的军事计划上报给了曹叡。但在陈群看来,这份作战计划的最大短板就在于粮食供应不上,只要诸葛亮坚守不战,我军只有退兵。但面对陈群的建议,曹真并没有采纳。
根据作战计划,曹真和司马懿要在蜀汉境界的南郑(今城固县附近)会师。经司马懿提议,曹真让郭淮一路偏师从凉州的武威出发,从祁山道一路收复失地,攻入汉中。四路大军齐头并进,四路大军总计15万,浩浩荡荡杀向汉中。曹真讨伐蜀汉最大的错误就是时间不对,此时正逢雨季,而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都是刻意回避这一时间节点。当得知曹魏犯境,蜀汉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驻守汉中的魏延得知消息之后,一方面集结兵马抵抗,一方面立即报告给诸葛亮。诸葛亮随即让魏延固守,一方面中都护前将军李严率江州两万大军前来增援汉中,一方面亲率主力来到成固县境的赤坂。应该说,赤坂这个地方也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
曹真大军刚到两军边境就突发暴雨,尤其是在子午道居然连续暴雨30多天,而在此之前,子午道已经是半年没有下雨了,这样天气如何进军,暴雨不仅肆虐于秦岭,还席卷了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甚至包括豫西的伊水,洛水,黄河,也都泛滥成灾。不仅导致运输困难,而且由于河流改道,军需物资也不知道运哪里去了,信息也不畅通。栈道被冲毁根本无法进军。蜀军偷袭营寨,夏侯霸差点做了俘虏。
而司马懿好不到哪里去。司马懿根本没沿着汉水向西来与曹真、张郃会师,而是斫山开道,翻越大巴山南下去攻打巴东去了,但由于暴雨使得司马懿也只能原地不动,而诸葛亮却开始反攻,诸葛亮命魏延放弃汉中直扑陇西,郭淮全力抵御,但不是魏延对手,被魏延杀的大败退回上圭。副将费耀被杀,此时曹真出兵已经一个月,却已经是损兵折将。在这种情况下,司空陈群,太尉华歆等人提议撤军,曹真得到曹叡诏书后,只能无功而返,曹真此次进兵劳民伤财,真的得不偿失。
曹真回朝之后就病了,应该是生气加窝囊,说来也是奇怪,曹真刚刚撤军就不下雨了,而且还是半年不雨,甚至还发生了大旱曹真这真是倒霉透顶。公元231年三月,曹真去世,岁数应该不到60,曹真将才和帅才兼备,能和天下奇才的诸葛亮作战不落下风,实属难得。他是曹魏集团最后一位宗室三军主帅。想想其他曹魏主要将领,曹仁因濡须口之败而亡,曹休因石亭之败而活活气死,曹真因伐蜀无功而逝,一连三任宗亲大司马都因同一原因而亡,不得不说是天意如此。
曹真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在军中很有威望,每次作战都是亲临一线,与普通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真实的曹真平易近人,礼贤下士,谦逊朴素,深得军心,将士们也都乐意听从他的调遣。如果他不死,司马懿绝对没有揽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