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朝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跟皇帝既是君臣亦是父子关系。皇太子是王朝的储君拥有非常大的权力。一方皇帝把皇太子的接班人,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皇太子过于强势。历代有不少皇太子被废或者被杀,因为威胁到皇帝。明朝皇太子朱标跟父帝朱元璋的关系一直受到不少人称赞。但是朱元璋首先是一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位父亲。自洪武元年立十三岁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后朱元璋就开始实行一系列手段对其进行打压。朱元璋这是在防范将来的朱标拥有挑战自己权威的力量。或者说朱元璋在为稳固皇权做准备,企望王朝稳定。如果朱标没有早世,也许矛盾可能会爆发。
废东宫府小朝廷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后应组建东宫府,朱元璋令詹同考察历代东宫官制。朱元璋决定由朝中大臣兼任东宫府属官。由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且在朝任重要官职。
是时东宫官属,自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外,则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皆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明史》
有人认为这是朱元璋给朱标的最强班底。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只能一笑了之。朱元璋之所以让朝中大臣兼东宫的官属,美其名为了避免激发大朝和小朝的矛盾。当我有事外出由皇太子监国时。当大臣汇报的事情,皇太子没有听从。你们肯定会讲是东宫官属误导皇太子。这样会激起矛盾,所以不设置了。一班人挂两个牌子,所以从朱标开始明朝皇太子就没有什么权力。东宫被称为小朝廷,其配置是按照朝廷编制。没有独立的东宫府怎么能称小朝廷。这就好比有些人把明朝的内阁比作近代的内阁制,没有组阁权力怎么能说是内阁制。最接近内阁制的还是拥有开府之权的丞相制。
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明史》
洪武三年礼部尚书陶凯请求选择一些人专门任东宫府官,废除兼任。这样才能更好的辅佐皇太子。朱元璋回复我这是在防范以前江充的事情发生在当朝,所以才让朝臣兼任。这个江充是汉武帝的宠臣,受命调查巫蛊一事陷害太子刘据。太子刘据召见太子少傅石德询问意见。石德认为太子倒了,自己也不能幸免。于是劝说先下手,于是起兵斩杀江充。所以说朱元璋真正是在防什么?他防的是东宫府官和太子。江充之事的责任在东宫府官和太子刘据吗?我认为是在汉武帝。在终明朝东宫府高级官属都只是兼职和荣誉虚职,并不负责辅佐皇太子的职责。虽然以往的朝代也有朝臣兼任,但却不像明朝这般直接不另设置东宫府。
三年,礼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罢兼领,庶于辅导有所责成。帝谕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立法兼领,非无谓也。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明史》
我前面讲东宫府被称为小朝廷,因为其几乎是按朝廷体系来设置。东宫府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太子参与军政。一方面是让皇太子熟悉治国,另一方面则是皇太子拥有自己的势力。皇太子一旦继承,东宫府官基本上都担任朝中重要职位。当皇太子监国时,东宫府直接接管朝廷。比如唐代皇太子监国,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就成为御史台、门下省、中书省三司最高长官。由太子司直、司议郎、舍人分别值班处理公文。也就是说东宫府在监国时完全能接管朝政。当皇太子继位,东宫府官一般都在朝中担任重用职位或者宰相。
监国,则詹事、庶子为三司使,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理启状。—《新唐书》
罢东宫卫率府历代王朝都有直属于皇太子的禁卫军,称卫率府或东宫卫。历代的编制和名称都不同。有五率、左右率、左右前后中率、十率等。明朝一开始也设置了左右率府。一开始由开国功臣兼任,后来废除了。朱元璋不另设东宫府官,是不允许皇太子朱标拥有挑战自己的军事力量。废率府,是彻底把属于皇太子朱标的牙齿拔掉。因为皇太子拥有直属的武装是能发动军事政变或者反抗皇帝。
明洪武初亦有左右率府副使皆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后罢。—《续资治通鉴》
在历代东宫禁卫军的编制都不一样,基本上都不少于一万人。南朝宋文帝时也发生巫蛊之事。后来宋文帝准备要废掉皇太子刘劭,这个事情泄露了。刘劭直接率领东宫卫攻入皇宫把自己的父亲宰了。据《宋书》记载东宫实甲万人。东宫卫率府是直属于皇太子的军队,所以很多时候都会站在皇太子这边或者倾向于皇太子。据《宋书》记载刘劭每晚都要设宴款待东宫禁军将士,甚至亲自敬酒。在得知父亲要废掉自己,立马让东宫禁卫军的心腹将领集结人马。连夜召见东宫府属宫商议军事政变。
因使超之等集素所畜养兵士二千余人,皆使被甲,召内外幢队主副,豫加部勒,云有所讨。宿召前中庶子、右军长史萧斌,夜呼斌及左卫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积弩将军王正见,并入宫,告以大事,自起拜斌等,因流涕,众并惊愕,语在淑传......令后队速来,张超之等数十人驰入云龙、东中华门及斋阁,拔刀径上合殿。—《宋史》
我前面讲了东宫府就是小朝廷,是仿照朝廷组建。东宫府官就是皇太子的股肱,东宫卫就是皇太子的爪牙。东宫府官是辅佐皇太子熟悉军政,东宫卫则保卫皇太子。特别是权力交接时是最容易发生变化。比如李世民在长安城外的翠微宫去世,就是由军队护送皇太子李治回京,又令长安六府军在城门担任警卫。李治回到长安立马宣布新的人事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任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太子右庶子高季辅兼中书令等。由东宫府官接管朝政,做完这些事情,李治才宣布李世民驾崩。
废皇太子兼官在历代王朝中皇太子很多时候都兼任朝廷实权官职。洪武元年中书省和都督府建议按元朝的制度由太子任中书令,朱元璋认为不用按元朝的这个制度。这个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权力非常之大。领导百官,处理政务。朱元璋为此解释朱标年龄还小,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将来国家大事都让他参与,何必一定要做中书令。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护,我则不认同。虽然朱元璋讲日后军政事都让其参与,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是不一样。朱元璋所谓皆令启闻,历代的皇太子都有。
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明史》
在元朝皇太子兼任中书令,由东宫府官员协助处理中书省政务。比如元朝皇太子真任中书令时中书省政务由太子赞善王恂参与。后来真金又兼判枢密院事。在宋元时中书和枢密是最高的军政行政部门。在唐宋两代皇太子都兼很多职,大多是虚职。但也不都是虚职,同样是虚职也得看什么人兼。宋代皇太子一般都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开封尹。同平事是宰相,相当于有中书令的地位。皇帝召集宰相开会或者中书省府的政事都能参加和参与。开封尹就是宋朝首都开封的长官。但不是不管事,还是要实际参与。据《宋史真宗纪》:开封政务填委,帝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
压抑太过历代皇太子都是过得很压抑,特别是开国皇帝和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凡父皇在位时间比较久,皇太子最压抑。一方面企望皇太子成龙,给予的压太大。另一方面惧皇太子势力过大,威胁到了自己。特别是皇太子的政见和皇帝不同。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又是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时间也不短。朱标和朱元璋的处事方式也不同。据《明史袁凯传》记载朱元璋把审核罪犯案卷后让袁凯送给朱标复核。朱标的意见不同,不少减轻了刑罚。朱元璋问袁凯:“我和太子谁对错?”袁凯回答:“陛下执法公正,太子心怀仁慈。”朱元璋觉微袁凯首鼠两端,非常讨厌。袁凯也非常害怕,于是假装疯癫辞职。但是站在袁凯的角度来看,他又能如何回答。
后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久之以寿终。—《明史》
在朱标当皇太子期间都是读书学习和参加各类祭祀活动。大部分时间就是待在朱元璋身边聆听训导。都是朱元璋问朱标读了什么书和怎么做好皇帝。但是没有让朱标亲自处理政事。后来让朱标学习参政,但朱元璋以朱标办不好为由,所以自己还是要把关。这样朱标所谓的参政,其实只是在一边看着。我前面讲过以往的朝代皇太子理政、监国是完全由东宫府官协助皇太子。这时候皇太子代替皇帝,东宫府官代替朝臣。这才是真正的参政。朱标也没有军政和人事权,一切都得在朱元璋影子下。当初朱元璋不让朱标兼中书令时就讲天下尚未安定,以后我外出就让朱标监国。但实际上朱元璋根本就没有让朱标监国的机会。
突然早世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让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这是朱元璋唯一交给朱标办的事情。原因是有大臣建议定都关中最好。朱元璋让朱标去陕西了解情况。但是奇怪的是后来根本没有人提迁都。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回来后就病死。据《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洪武二十三年时朱标大病,朱允炆在一旁侍奉昼夜不离。明史没有讲什么病,但《国榷》有记载。《国榷》:洪武二十三年夏六月,懿文背痈痛甚,号呼不绝口。让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外出,而且还是去北方,确实是不明智。
元朝的真金太子跟朱标很相似,都是早世,儿子都立为皇太孙。忽必烈是把历代所有能皇太子的权都给了,朱元璋是把所有权力都收回。但是真金太子威望太高了。在忽必烈七十岁时有人上奏要忽必烈禅位于真金。这个奏折给大臣扣留了,真金知道了也非常害怕。但是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忽必烈。一些大臣为保真金搜及那些人罪状。忽必烈把那些告密的人都处理了。但是真金却忧惧而死。这个奏折是谁上和什么目的,史书没有讲。既然忽必烈处理了告密的人,真金为何还害怕。忽必烈立了真金的儿子为皇太孙,朱元璋也立了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