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侄女前去探望彭德怀,为何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今人说古 2023-09-24 12:33:28

1959年的庐山会议后,中国政治发生了巨大转变,彭德怀突然成了“万恶不赦”的罪人。他从中南海搬进了位于北京西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他思考着上至国家政策,下至百姓生活的问题答案。

为了检验自己的观点对错,彭德怀亲自开荒种地,实践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粮食可行性。彭梅魁,彭德怀的侄女,彭德怀大弟弟的女儿。彭梅魁虽然百分百相信党,在政治上跟伯伯划清了明确界限,但在生活中,还是一直照顾着已是孤单一人的伯伯。

在庐山会议文件内容传达下去时,彭梅魁也看到了,心里很难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上面的话她都信,因为那是党的话。看过后,彭梅魁一夜没睡觉,因为她丈夫不是党员,这又是党内秘密,所以她没跟丈夫讲,默默独自消化着。

彭梅魁虽然信那些话,但她有个大大的疑问:“伯伯对我们这么好,革命了这么多年,从平江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彭梅魁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跟他划清界限就行,现在不能不管他,自己这样做是缺少人性的,是对不起伯伯和父亲的。

第二天一大早,彭梅魁找到她的党委书记,主动说出自己是彭德怀亲侄女的事。这是彭梅魁第一次,跟别人说起自己与彭德怀的亲戚关系。辉煌时,闭口不谈。落难时,主动讲出。彭梅魁顺便问道:“伯伯一生无儿无女,把我们这些侄子侄女当作儿子、女儿关心,十分周到。今后我还能去看他吗?”

这位党委书记不是个不通人情的顽固派,很是爽快地回道:“你能去看啊,他不还是政治局委员嘛。”这年9月的一天,彭梅魁来到中南海看望彭德怀。她注意到,伯伯以前都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这次见面却是坐在屋里的沙发上。

彭梅魁一进门就喊“伯伯”,但她的情绪没控制住,声音有点哽咽。彭梅魁不知道彭德怀听见没,反正他没答应,也没喊彭梅魁,更不和彭梅魁说什么。彭梅魁自顾自地坐下,一句话不说,也没流眼泪:她用牙齿紧紧咬住嘴唇,防止控制不住哭出来。

过了好一会,彭德怀才开口:“梅魁,我名誉不好,你也知道了,以后不要到我这来了,以免影响你的工作,影响你的前途,影响你的进步。”彭梅魁没说话,但眼泪还是掉下来了。后来,她情不自禁地握住彭德怀的手,是安慰,也是依靠。离开前,彭德怀说:“你以后也不要到我这儿来啦,我很快就要搬家了,搬到颐和园那一带。不要担心,我能照顾好自己。”

就这样,彭梅魁走了,一句话没跟伯伯彭德怀说。彭梅魁想问的很多,但她不想因此勾起伯伯的伤心,同时更怕说的时候哭出来,让伯伯难过。彭德怀呢?为什么也没怎么说话?

彭德怀比彭梅魁,憋在心里能说的东西多,值得倾诉的东西更多,但是为了不让孩子们的人生和心灵蒙上一层阴霾,他选择了默默忍受,什么也不说。这是彭德怀对后代的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关爱方式。彭老总搬出中南海后,没有将新的住址告诉彭梅魁等小一辈。但在彭梅魁边走边问的努力下,还是找到了彭老总的新家。

彭德怀不想连累彭梅魁等孩子,不想把她们牵扯到自己的落难人生。彭梅魁则是不想伯伯彭德怀一个人孤苦伶仃,过得那么苦。

彭德怀的问题,真的只是对人民公社、“大跃进”看法上的不同那么简单吗?彭德怀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毛主席在当时对彭德怀的处理,到底是根据什么进行的?彭德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不管怎么说,对彭德怀的批判确实是太过头了些。

0 阅读:163
今人说古

今人说古

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