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90年前的宁波,老外滩堪比上海滩,蒋经国住的小洋楼漂亮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09-29 15:39:07

有人说:“如果把浙江比作一个家庭的话,宁波的形象,就是一个带着眼镜彬彬有礼的大哥哥,家中的长男,精明能干。他见过大风大浪,才华横溢,但仍然愿意默默守在浙江东隅,一个人看海,感觉太帅了。”不得不说,这个比喻很贴切。

宁波,古称明州,跟明号犯冲,遂改成宁波。宁波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宁波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宁波这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显得如此厚重。

美丽的宁波

下面一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反映了宁波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很多老照片是首次披露,连一些老宁波人也未必见过,30张珍贵照片,值得你收藏!

这是1934年的宁波鼓楼,城楼高耸,巍峨壮观。仔细看,楼顶上还有一个水泥瞭望台,修建于1930年,主要用于报时和报火警。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后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鼓楼下,是一条繁华热闹的小街道。两侧建筑古色古香,临街店铺都在营业,街上人来人往。

这是30年代宁波城内的一条街道,街道宽敞笔直,两侧是民居和商铺。在街道的尽头,耸立着一座高塔,这就是著名的宁波天封塔。照片拍摄于1934年。

天封塔,始建于唐朝,历经多次圮毁和重建。该塔为砖砌,共有14层,高51米,塔身呈六角形,为当时宁波最高的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高处,俯瞰宁波古城,场面恢弘大气、令人震撼。一栋栋房屋高低错落、栉比鳞次,富有韵律和美感。

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山墙窄巷、四水归堂”的基本特点。房屋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颜色以冷灰为主调,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别有一番风味。

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照片中,一座大桥横跨在江面上,这就是新江桥。该桥为舟梁式浮桥,1862年由英国商人出资建造,是一座由船排连锁而成的桥,它连接了连接海曙和江东。

姚江水奔流不息,岸边停泊着几艘小船。对岸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民居。1981年,这座浮桥还曾移至江厦桥附近。

这是宁波城内一处繁华的商业街景象。街边建筑多为三层,最底层是店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撑着遮阳棚。

街道上行人匆匆忙忙、摩肩擦踵。几黄包车师傅正健步如飞,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照片拍摄于1930年。

30年代的宁波溪口。溪口位于宁波市西南20公里处,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这里山水环绕,景色优美。自古就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华于一体的好去处。

宁波溪口,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国时期,溪口因出了蒋氏父子而声名鹊起。

这是位于溪口的一栋小洋房,建于1930年。为西式的三开间平顶楼房,屋顶阳台上有栏杆,建筑四周绿树掩映。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曾在这栋小洋楼里居住过一段时间。门前有水,背后有山。可纳凉赏月,亦可观山近水。

1939年,宁波城内一座石拱桥。半月型的桥洞倒影在水中,好似一轮满月。透过圆形的桥洞,能看到远处的民居,江南水乡的韵味扑面而来。

宁波城内,像这样的拱桥有很多。古桥与河水,动静相宜,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30年代,鄞县电话局附近。三名年轻漂亮的电话局女职员,身穿旗袍、推着崭新的自行车在一座亭子前合影,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在当时的鄞县电话局,一开始接线的都是些男性职员,后来设百门机后,改为女性职员。电话局职员在当时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1934年,宁波药行街正在进行道路改造施工。街道中间的路面被挖开,开始埋设管道。这条街虽短,但百余年以来以宁波中药材行业盛极一时,药行林立而得名,闻名天下。

光绪《鄞县志》记载,药行街原称“砌街”,东自车桥,西经开明桥,列新排桥。街头为老字号商铺;中段为铁匠铺聚集地;街尾是“三法卿”地界,后改为药行街。

这是位于溪口的文昌阁,建筑古色古香。文昌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阁内供奉首奎星,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文昌阁已经衰败不堪。1924年重建,成为蒋中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曾被关押在此数日,后软禁于雪窦山招待所。

30年代,宁波女子师范的女学生们正在上课。这所学校始建于1912年。当时开设了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学校停办。如今,宁波女子师范原址为宁波市二中。

30年代的武岭中学校舍一角。该校始建于1927年,当时称"私立武岭学校",据说是按照黄埔军校的标准办的。

武岭中学占地百余亩,校内树木葱茏,环境宜人。目前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内部设施一应俱全。

30年代,宁波城内河道景象,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水中台子上建有一个木制的四角亭子,亭下有水则碑。水则碑是用来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两名当地妇女在亭子边上洗衣服。

河道左侧,是宝奎巷的老建筑,至今风貌依旧。几艘带棚子的小船停靠在岸边。河道两侧的房屋朝阳的一面,都有能下到河里的台阶。

这几座高大的建筑,是当时的宁波人建造的冰窖。冰窖,是当时宁波各地海岸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清鄞县人李邺嗣有诗描述冰窖: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冰窖前面这条河叫涌江,甬江古称大浃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

30年代,宁波七塔寺景象。寺内建筑有: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七塔寺,是浙东著名的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当时称东津禅院。

30年代的宁波雪窦山千丈岩。只见绝壁上一条白色的瀑布飞流直下,耳边似乎传来震耳欲聋的水的轰鸣声。历朝不少名士常来千丈岩驻足,赏心悦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典故词章。

大文学家曾巩《千丈岩》绝句: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

30年代,甬江岸边,宁波府的古城墙遗址。城墙已经残破不堪,有的地方已经坍塌。城墙上有一条小道延伸向远方,路旁有一座残破的亭子。

宁波城墙,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城墙共设10座城门:望京门、甬水门、鄞江门、灵桥门、东渡门、来安门、盐仓门、达信门、郑堰门和永丰门。1930年,宁波城墙被拆除。

这是30年代的宁波码头,大小船只停靠在岸边,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远处,一艘大型货船冒着黑烟,正准备出港。再看岸上,堆放着很多等待装船的货物。

说到中国的航海史,怎能忘掉“建港”7000年的宁波,河姆渡先民就有了海上活动。宁波的航海史,以甬埠为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

这是30年代宁波东门口街景。一条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小巷,两旁的建筑青砖、粉墙、黛瓦,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漂亮的马头墙,是当地古民居外墙的精华。此情此景,好似画里人家、世外桃源。

1934年,宁波东大路(今中山东路海曙段)街景。这片区域,是当时宁波最主要的商区。沿街各段以及与之交叉的各条街巷都布满了各种商店、饭馆和当铺等。

照片中,街道上行人行色匆匆,两侧高楼林立。商号“老福顺铜锡庄”的招牌很是醒目。

位于宁波甬江、奉化江和姚江三江口北岸的老外滩。宁波开埠的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照片拍摄于1934年。

宁波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这里曾是各国商人最早的留居区域。后来很多轮船公司在这里创办,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和对外经济活动。

这是30年代宁波城内一条小街上的景象。街道两侧是高楼,人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拉着黄包车,还有一些人在赶路。这张照片拍摄于1930年。

30年代,宁波郊外的一条运河。河道不是太宽,但河水清澈。几艘小船装载着货物,正顺流而下。河岸上,杨柳依依,一些民居建筑临水而建。照片拍摄于1939年。

1936年6月27日,灵桥正在举行盛大的通桥庆典,市民们纷至沓来,现场人山人海。极大的条幅上写着:欢迎参观灵桥通桥典礼。人们兴高采烈,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灵桥,横跨于宁波市海曙区与江东区分界的奉化江上,由德国公司承建。这座桥的建成,成为宁波最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建筑之一。

30年代,宁波城内的一座民居,建筑为木架结构。从门头上的“万丰”等字样看,这应该是一家酿酒铺。掌柜的叫陈万丰,主要经营自酿白酒。

这张照片,拍摄于宁波外滩。江面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很多小船停靠在码头边上。岸上还有一些欧式建筑。

这是1931年2月刚刚开市的灵桥门菜市场。当时,宁波一共设了五处规模比较大的菜市场,分别在灵桥门、西门、鼓楼、江北、新河头。

灵桥门菜市场二楼的栏杆上,能看到“第三菜市场”几个大字。楼下,有很多菜贩聚集到这里。

这张照片,拍摄于县学街。街边整齐停放着一排人力黄包车,一名车夫正在打开车子上的遮阳棚。

这种人力车,在30年代的宁波非常盛行。在鼎盛时期,宁波城内的车行就有12家,人力车数量更是达到了1500多辆。

30年代,宁波一处位于河边的民居。房子很漂亮,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瓦,复杂的装饰,连院墙都设计得非常有动感。照片拍摄于1939年。

1931年,宁波石浦渔港。石浦渔港,又名荔港。背靠象山,港内风平浪静,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

写在最后: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看到这些90年前的宁波的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叹古惜今,如今的宁波,现代、时尚和充满活力。相信,宁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58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