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横亘于我国北方广阔的土地上,它脚踏秦砖汉瓦,胸怀唐诗宋词,闲观辽军金马,怒斥俄人倭寇,是中国的伟大形象的象征。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长城似乎是从秦朝才开始修建的,但实际上西周时期就有了长城的雏形,战国时期正式开始修建。
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为了吞并对方而发起战争。
趁着中原各国战乱不断,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所谓的胡人开始崛起,他们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和物资,而不断骚扰秦、赵、燕三国,给三国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不过,胡人精于骑射,行动灵活,擅长野战和突袭,而中原国家以步兵和战车为主,因此在战争中很吃亏,无法解决胡人骚扰问题。后来,中原国家开始发展骑兵,对胡人实施打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秦国就曾击败义渠并夺取大量土地;赵国在大将李牧的带领下,则先后击败林胡、楼烦等部落;燕国在大将秦开的率领下击败东夷,等等。
但是,中原国家虽然取得了很多胜利,却无法往北方推进太多,因为一旦过了气象学所说的400毫米降水线,气候就会变得寒冷而干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进而无法维持人民的生活和军队的运转,还需要从内地运粮,难度太大,得不偿失。
但是,不打到北方去,又无法彻底消灭胡人,不消灭胡人,胡人又要来骚扰中原国家,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即在北方边界修建长城,以此作为界限,长城内的肥沃土地适合耕种,属于中原国家,长城外的土地雨水相对较少,则可以任由胡人放牧。
战国时期,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国家只有燕、赵、秦三国,成为后来秦长城的模板。
秦始皇与秦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战争并未停止,他先后发起了南征和北伐。
南征主要是征服百越,为此秦始皇动用了五十万大军,但过程并不顺利,遭到了百越的顽强抵抗,秦军损失惨重,主将屠睢还战死了,这是秦朝最艰难的一次战争。但是,秦始皇并未放弃,而是让任嚣和赵佗再次征讨百越,最终取得成功,从而将岭南纳入秦国的版图。
南征岭南可以让秦朝得到大片可耕之地和大量人口,北伐却不一样,秦国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自卫。
在秦始皇眼中,北方新崛起的匈奴在吞并了林胡、楼烦等部落之后,变得十分强大,它才是秦王朝最大的威胁。
与历史上绝大多数草原游牧民族相比,匈奴人更加骁勇善战,他们的行动也更加迅速、飘忽不定,即便是百万大军,也难以将其消灭。
李牧
对付匈奴的办法,李牧曾做过成功示范,但也只是守株待兔,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到底,对付匈奴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快制快,用骑兵对付骑兵,但问题是无论是秦、燕、赵还是秦朝,都是缺少骑兵的,所以即便取得胜利,也只能是局部胜利。
当时,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也只是收复了河套地区,无法深入漠北对其实施毁灭性打击。这让秦始皇意识到,至少在当时,匈奴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不打算浪费太多资源对付匈奴人。即便是匈奴可以战胜,秦始皇也没什么兴趣得到匈奴的地盘,因为那里太过苦寒,根本不适合中原人生存,并且在那里驻军也不现实,因为交通运输问题,代价实在太大。
但是,放任匈奴不管也是不行的,因为匈奴生活的环境太过恶劣,注定他们需要从中原地区获得额外的补给才能生存下去。为了获得补给,匈奴人采取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到中原边界去抢,抢物资、抢人口,总之一切能带走的东西都抢。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历史上胡人对中原早就有觊觎之心,从西周开始,犬戎等胡人部落就多次进攻中原,比如平王东迁就是胡人袭击之后造成的结果。
秦始皇担心,如果放任匈奴不管,匈奴强盛之后南下攻打秦朝,颠覆秦朝的统治地位,那罪过可就大了去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匈奴这个民族了,作为胡人的一支,它的民族性格更加残暴、好战,几乎到了人人皆兵的程度。匈奴人更是天生的战士,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骑射,而且他们生活在半奴隶制社会,不懂得中原的礼仪,根本没有规则可言,这也是为何他们非要抢,而不是通过交换来获得物资。
当然了,在中原国家的引导下,匈奴的社会文明逐渐在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这当然那是后话,但不管匈奴怎么变化,其好战、善战的属性从未变化。
秦始皇
秦始皇很敏锐地观察到了匈奴人的各种特质,所以将其视为心腹大患,为此他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措施,即修建长城防止匈奴人南下,他还修建了秦直道,一旦匈奴军队来袭,可以让军队快速赶往边界。
秦长城是在蒙恬的主持下修建的,它以秦、燕、赵长城作为基础,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得长城的长度达到了万里。并且,秦始皇还派遣了十数万大军镇守在长城沿线,这就让长城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强。
从秦朝开始,长城不但是军事堡垒,还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界线,一边是草原游牧民族,代表着野蛮和落后;另一边是中原王朝,则代表着文明和先进。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城逐渐将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分割开来,在各个方面都泾渭分明,当然也变得更加敌对了。
长城究竟有什么作用?战国时期,匈奴人为了获得放牧的地方,于是出兵侵占了河套地区,那里水草肥美,是天然的牧场。但是,秦始皇派遣蒙恬夺回河套之后,匈奴就失去了最佳的放牧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大漠的天气变幻莫测,而且经常下雪,匈奴人的牛羊时常被冻死,而牛羊又是匈奴人的主要口粮,因此一旦遭遇天灾,他们就要饿肚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匈奴存在的几百年时间里,较大的雪灾就有几百次,其中有几次雪灾直接让匈奴的人口腰斩。
由于气候的影响,匈奴的人口始终无法得到长足增长,最多时也只有三百万;由于人口少、居住地分散,又使得匈奴的文明发展比较缓慢。
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匈奴人做所有事都以生存作为目标,他们因此野蛮残暴、好战嗜杀,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战胜大自然。
作为匈奴人的邻居,中原王朝气候适宜,生存环境更好,这让他们十分眼馋,出于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需求,他们时常进攻中原王朝,以获取放牧的草场或者生活物资。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匈奴人生活的地方没有出现天灾之时,他们与中原王朝相对和平;当出现重大天灾之时,他们往往会对中原王朝发起战争。
在没有秦长城之前,由于秦、赵、燕长城分散,建设也不完善,因此无法阻止匈奴人南下,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秦、赵、燕三国总有一国适合匈奴人攻打。并且,秦、赵、燕三国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还时常将匈奴人引到对方一边,算是间接助攻匈奴从中原获得生活物资。所以,在战国时期,匈奴人生活得还不错,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经济和军事也得到长足进步。
秦长城示意图
但是,秦长城建成之后,事情就变得不利于匈奴了,他们猛然发现,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到中原抢掠了。
长城不过是一道墙,建得不是很高,平均只有7.8米,而且多数是夯土所建,并不坚如磐石,挡得住匈奴人的铁骑吗?事实上,如果这样看待长城,那就大错特错了,它远比想象的要强大,因为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首先,秦始皇在建造长城的时候,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宝贵经验,这是长城建造的最基本原则。
简单来说,长城不是随然找块平地建造的,而是依据天险而建,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或是两山峡谷之间,总之易守难攻,难以逾越。
匈奴人擅长骑射,军队也以骑兵为主,而骑兵是无法跨越长城的,只能先将长城摧毁再跨过去。但问题是,匈奴人擅长的是野战,而不擅长攻城战,因此他们只能望长城兴叹。即便匈奴人有能力攻城,他们也需要长城一块一块拆掉,而长城虽然是夯土所建,但也是十分坚固的,还没等匈奴人拆完,秦军就赶来了,也一样过不去。
其次,长城具有先进的信息联动体制,可以快速调动军队。
长城长达万里,而秦军的数量有限,自然做不到每一处都防守严密,但也没有给匈奴人可乘之机,这是因为烽火台的存在。
烽火台既是驻兵防御的堡垒,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最熟悉的是狼烟传递消息,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蓬、火炬、积薪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在长城沿线,每隔十里就有一处烽火台,通常建造在方便瞭望的高台之上,一旦敌人来袭,守军就可以通过烽火台传递消息,援军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古代通信不发达,烽火台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而信息的及时传递又使得军队的调动速度得以加快。
再次,长城不是简单的一道墙,而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长城上建造了许多隘口、军堡、关城,还与许多军事重镇相连接,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长城在军事防御思想上的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一直沿用到了明朝。
表面上看,长城的修建,意味着不主动出击,实际上它何尝不是积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继续进取的一种谋略呢。
最后,长城阻断了中原的物资输送到匈奴,这是很致命的。
为了获取生活物资,许多匈奴人私自与秦朝边民进行贸易,用牛羊换取所需物资,从而改善生活。但是,有了长城之后,贸易变得困难起来,匈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变差,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总之,长城虽然矮,却掐住了匈奴人的命脉,在无法从中原获取足够生活物资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与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相互攻伐,彼此消耗,从而削弱。
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人想出了其他办法来解决生存问题,欧洲人的噩梦因此到来。
长城的存在对欧洲的影响在秦末汉初的混战当中,匈奴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冒顿单于,他拥有超强的智慧,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还击败了周边20多个草原游牧民族,并趁中原军队无暇他顾之时,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
汉朝建立之后,因为没有河套地区,而受到了匈奴的严重威胁,时常被匈奴人骚扰,匈奴因此变得越发强大,并逐渐走向鼎盛,人口三百万,兵甲六十余万。
当然了,这里所述的匈奴,其实是包含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因为匈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吸收人口。
匈奴人口的增长,或者说草原游牧民族的聚集,形成了强大的草原帝国,对长城的作用其实是有抵消作用的,尤其是匈奴夺取河套之后,进入到长城以内就更加明显了。
最著名的一次事件是刘邦在位时期的白登之围,冒顿单于用40万骑兵围住刘邦,刘邦差点就丢了性命。
最苦的其实是汉朝边界的百姓,他们经常就被匈奴抢掠,要么破产,要么妻离子散,以至于后来边民的数量大减,他们或被匈奴掳走,或前往内地。
可以说,匈奴人进入汉地,就如同进入自家后花园,“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因为打不过匈奴骑兵,汉朝选择了和亲的方式,但效果不是很好。
除了汉朝之外,匈奴铁骑还横扫中亚,西域诸国被迫向匈奴称臣纳贡,那时候的匈奴可以说是称霸了亚洲。
但是,汉朝毕竟是一个大国,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对年久失修的长城进行了改造,加之汉朝军队也在不断发展,导致匈奴南下中原掠夺的成功概率也在逐渐降低。
与秦长城相比,汉长城更长,因为它有外长城,并且汉长城还进行了防御升级,拥有烽燧、古堡、亭障等防御工事,极大提升了防御能力。
而随着长城的防御升级,匈奴对汉朝边界的掠夺就变得更加困难,攻守形势也在逐渐发生逆转。
汉武帝继位之后,汉朝的国力已经很强了,他便决定主动出击,对匈奴实施毁灭性打击,为此他大力发展骑兵,并进行战术创新,以长途奔袭、迂回包抄、快速穿插等方式袭击匈奴军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出了卫青和霍去病等大量名将。
在汉朝的打击之下,匈奴损失了数十万骑兵和数百万牛羊,最后被赶到苦寒的漠北,自此之后不敢再入侵汉朝,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攻守关系彻底扭转。
汉武帝之后,历代汉朝皇帝继续对匈奴实施打击,最终导致了匈奴帝国的瓦解,一部分成为汉朝的附庸,即南匈奴;一部分则继续留在漠北,即北匈奴。
北匈奴已经很微弱了,却依然不老实,将触手伸向了西域,汉朝不能忍,于是继续攻打,一直到东汉时期,才彻底被消灭。
阿提拉
但是,匈奴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远遁欧洲,成为了欧洲人的噩梦,匈奴人的后裔阿提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人帝国,给欧洲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匈奴之后,草原上又出现了薛延陀、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他们都曾辉煌过,如果没有长城的存在,中原将迎来更悲惨的结局。
而在欧洲人看来,长城的存在将他们害惨了,比如匈人帝国,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欧洲学者是这么认为的:秦始皇修筑长城,使游牧帝国不得不将关注点放在曾经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身上,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侵略之潮。
自秦始皇修建秦长城之后,草原游牧民族就被挡在了长城之外,他们一旦在中原打不开局面,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西亚和欧洲实施侵略,实施抢掠和屠杀,给西亚和欧洲人们制造了巨大恐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亚和欧洲的历史进程。
除了匈人帝国之外,被北魏击败的柔然曾入侵欧洲;突厥帝国强盛的时候,对东罗马帝国实施过大规模侵略,突厥可汗一度被称为“世界之主”;蒙古帝国崛起之后,也曾多次远征欧洲,给欧洲人带去了永远的噩梦。
所以,长城究竟拦住了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拦住了草原游牧民族的野心,让他们知难而退,将军事重心从东亚转移到西亚和欧洲。而长城的修建,则体现了中原国家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决心。从体量上来说,草原游牧民族即越过长城,也很难消灭中原国家,因为中原拥有广阔的纵深,草原游牧民族与其陷入战争泥潭,不如不越过长城。
因为长城是强大的中原国家修建的,所以草原游牧民族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越过长城会付出什么代价。也就是说,中原国家的强盛,也是长城防御能力的重要保障,如果非要说长城是一堵墙,那也是一堵足以隔开两个世界的墙。
最大作用,让小股袭扰骑兵变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