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外用方,用来调理湿热引起的皮肤问题再好不过,因为是外用,直接熏洗患处,可以直达病灶,既安全,又有效。
它的组成药物主要就是地肤子,地肤子是地肤苗的种子,地肤苗也叫扫帚苗,嫩苗可以食用,在以前,人们还会把它老的枝干晒干,扎起来,做扫帚,非常的结实耐用,现在也能见到用地肤苗做的扫帚,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不了解罢了。
地肤苗的种子是可以入药的,我们看植物的种子无论如何都是向下扎根的,当种子药去到体内以后,其实也就是奔着人体的下焦去了,下焦包括肾和膀胱。
地肤子药性归肾,归膀胱,能通利膀胱,我们知道膀胱主要负责排泻浊阴,湿邪也属于阴邪,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蓄积的湿热也会被带走。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本草始原》载:“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从性味上讲,地肤子是寒性的,味苦、辛。再结合《神农本草经》中地肤子“主膀胱热,利小便”的记载。由此可以判断,地肤子确实是通过把湿热下输到膀胱,从而排出体外的。
地肤子虽然入下焦膀胱,但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味苦、辛,辛散可走表,对于那些聚集在皮肤表面的湿热,地肤子是这样发挥作用的。首先地肤子的辛散之性可以帮助它到达肌表,这时候它苦寒降泄的一面开始展现出来,苦能降,降的是浊阴,这样使肌表的湿热下输到膀胱,从膀胱排出,各种皮肤问题,像皮肤瘙痒等就能得到解决。
如果有风,地肤子还能祛风。《滇南本草》中有地肤子“洗皮肤之风”的记载。风邪特别擅长走窜,在走窜的过程中也会使人有痒的感觉。当我们把风邪赶出去,很快就好了。
医书上记载,有一位老人家,六十来岁,这一年刚刚立秋,突然就感到身上痒得厉害,因为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家里人请了大夫,前前后后请了好几个,吃了些药但效果都不好,一来二去花费了不少时日,最终也没能治好。
后来,他听别人说,有一味中药叫地肤子,止痒效果很好。于是就用地肤子煎汤熏洗,果然,过了没多久,身上就再也不痒了。
立秋之后,自然界的湿热虽然在慢慢退去,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湿热交蒸的现象依旧存在,体内湿热尚存,地肤子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它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地肤子不但能外用,也可以内服,伏天感受湿热以后,常有小便灼热、黄赤、涩痛,小便不通的表现,这时候可以用地肤子煎水喝,不过因其性质苦寒,脾胃虚弱的人切记不要喝。
因为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同时口干、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可以用地肤子煎水熏洗患处,外加泡脚,可以用1-2次。
如果能配上白鲜皮,白鲜皮、地肤子,两个一起用,效果还要更好,这就体现了中药配伍的重要性。
参考古方几千年说不出步骤低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