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跳进白起包围圈?赵军败在哪里?

康康看历史 2023-03-05 01:10:17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前260年,长期对峙的秦赵两军终于在长平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赵军主将赵括率45万大军倾巢而出,对秦军发起猛攻,最终却兵败身死,赵国的大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也导致赵括背上了万世骂名。

那么,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为什么他那么好骗,一下就跳进了白起的包围圈呢?赵军为何兵败长平,他们有获胜的机会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那场战略决战——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在魏国、齐国、楚国都已衰落之后,赵国已经成为了唯一一个还能阻挡秦国完成统一的国家。

赵国在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实力有很大提升。但即便如此,赵国的实力依然弱于如日中天的秦国,只不过相对已经衰落的其余诸侯国而言实力强一些而已。

纵观赵国与秦国的争霸史,赵国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这一点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秦国明显在气势上压倒了赵国,只不过蔺相如靠着自己的才能才为赵国找回了面子。

而秦国也很清楚,如果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打垮赵国这只“拦路虎”,因此不断试探赵国的实力。公元前261年,双方展开了新一轮交锋。

在前一年,秦国首先对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动手,一举攻破野王,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桓惠王根本不敢和秦国对抗,吓得立即派人向秦国请罪,以割让上党为条件请求秦国退兵。

上党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残暴的秦国,便转而投靠赵国。

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很高兴,白得的土地为什么不要?就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为了统一六国,本来就是要消灭赵国这个障碍的,而赵国接收上党郡的行为给秦国提供了绝佳的出兵借口。秦国当即发兵进攻上党,与赵国开战。

公元前261年,秦国先是攻下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迫使韩国放弃了对上党郡的念想。随后左庶长王龁派兵攻入上党,赵军和上党守军合兵都抵挡不住秦军,只得退出上党。

赵军在长平建立营垒,接应上党百姓,秦军随即进攻长平,长平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秦军在王龁的率领下猛攻长平,赵军则由廉颇率领。其实廉颇一开始也并非坚守,同样是主动出击,采取了“攻对攻”的策略,抢先攻击秦军。

但即便是廉颇,此时也无法击败秦军了,赵军尽管经过改革,但在野战中依然不是训练有素的秦军的对手,多次被秦军击败。

秦军先是斩杀了赵军一个叫茄的裨将,之后又正面击败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还攻陷了重要的战略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

双方从四月打到七月,经过三个月的交战之后,廉颇已经不再主动出击,转而坚壁清野,固守堡垒。但即便如此,秦军还是攻下了赵军的西垒,又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至此,赵军已经彻底陷入被动防御的状态,廉颇将兵力收缩进主要堡垒之中,闭门不战。而秦军也不再强攻,双方转入了长期对峙状态。

但是赵孝成王却没能沉住气,他慌了。在听说不但没能拿下上党,两军还陷入长期对峙之后,赵孝成王一时间竟然想“御驾亲征”,亲自带兵去和秦军交战,后来被大臣劝阻。

从之后的结果看,幸好赵孝成王没去。不然以他的军事水平真要指挥长平之战,赵国只怕会败得更惨,直接亡国都有可能。

御驾亲征不成,赵孝成王也不愿两军这么长期对峙下去,他又有了议和的念头。

虞卿坚决反对,认为现在赵国已经成为了秦国的眼中钉,秦国是不可能放弃灭赵的念头的,议和毫无希望。还不如派人带着珍宝去联络楚国、魏国,和他们联合抗秦,迫使秦国退兵。

如果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反而可能被秦国利用。但是赵孝成王的心态却波动很大,可以看出虽然成了君王,但他在政治上还不太成熟。

前面还气势汹汹地要御驾亲征,这会儿又想妥协求和了,他最终还是派了郑朱去秦国求和。

果不其然,秦国正想着怎么分化瓦解抗秦阵营呢,郑朱的到来给秦国提供了天赐良机。

他们马上殷勤招待了郑朱,并且把消息放了出去,让各个诸侯国都知道赵国和秦国议和了。果然,楚国、魏国等国得知消息,也不再向赵国派出援军。

毕竟你都跟人家议和了,我还出兵支援干什么?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而秦国这边,虽然殷勤招待赵国的使者,但前线可没退兵,依然在和赵军对峙着,而赵国也不得不长期维持着这种对峙。

秦国就这么一直拖延着议和,眼看各国都被迷惑了,赵国也被孤立了,秦国也就不装了,拒绝了赵国的一切和议,继续猛攻赵军。楚国、魏国等国想再发援兵,也为时已晚。

但归根到底,这还是因为赵孝成王做出了求和的愚蠢行为。

廉颇统率的赵军再次被秦军击败,随着秦军在前线不断增兵,廉颇也陷入颓势。

虽然还在坚守,但从此前几个月的战果就能看出来,赵军的防线是在不断收缩的,处于节节败退的状态。这下赵孝成王更急了,前线局势不利,议和还失败了,怎么办?

骑虎难下的赵孝成王有了“拼一把”的想法,打算将所有主力都派上去,毕其功于一役。

秦国利用了这一机会,趁机派间谍施展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不难对付,他都已经被我们打败好几次了,秦国真正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其中固然有谣言的因素,但也是因为他本身就对廉颇不满,廉颇也确实在之前打了几场败仗。于是赵孝成王决定换将,换谁呢?

当时名将乐毅正在赵国,但赵孝成王不信任他,不敢让他领兵。而李牧此时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却太年轻了,资历和威望都不足,而赵奢此时已经去世。

想来想去,赵孝成王还是觉得赵括是最好的人选,毕竟他是名将赵奢的儿子,又饱读兵书,名气很大。

于是赵孝成王就叫来赵括,问他能不能代替廉颇成为主将。

赵括说:“如果秦国派来的是白起,那我还有所忌惮。现在派来的不过是王龁,他也就能和廉颇过过招,要是碰上了我,肯定会被我打得一败涂地!”

赵孝成王很高兴,便任命赵括作为主将,带着二十万大军前往长平支援廉颇,并取代廉颇的位置。名相蔺相如此时虽然身患重病,但还是坚持劝阻赵孝成王,告诉他赵括只懂得死读兵书,不会随机应变,不应该让他作为主将。

就连赵括的母亲也上疏劝谏,说赵括心高气傲,而且并没有继承赵奢的才能,请不要让他领兵。

但赵孝成王固执己见,还是坚持派出了赵括。这里可以看出,他重用赵括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赵括名气较大,作为主将有足够的威望。

第二,赵括是名将世家,忠诚度可以保证。

第三,赵括和他想法相同,都支持主动出击,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

赵孝成王虽然御驾亲征不成,但还是希望前线将领能充分贯彻他的意志。

于是赵括就带着赵孝成王乃至整个赵国的希望出发了,接替廉颇成为了主将。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了,秦国也暗中派出白起接替王龁成为主将,为了让赵括继续轻敌,秦军严密封锁消息,让赵括以为秦军主将还是王龁。

随后秦军进攻赵军营垒,又佯装败退,赵括带兵追击,一路追到秦军营垒,然而秦军严阵以待,赵军未能攻下。此后秦军迅速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发现中计,只得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寻找突围的机会。但秦军的包围圈十分严密,秦昭襄王更是亲自来到前线鼓舞士气,发动河内郡的百姓协助阻断赵军粮道并阻拦各国援军。

结果赵括被困了四十多天,都未能突围成功,赵军的粮食消耗殆尽,开始自相残杀。赵括接连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赵括孤注一掷,集中精锐发起冲锋,结果再次被秦军击败,赵括本人也战死。

此后赵军群龙无首,纷纷向秦军投降,但白起将他们全部坑杀,只留下200多人放回赵国。

此战之后,六国彻底进入了苟延残喘的状态,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阻止秦国的统一了。

尽管此后秦国对赵国国都邯郸的进攻被赵、楚、魏三国联合击退,但很明显赵国的损失比秦国大得多,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状态,而长平之战也作为一个经典战例被载入史册。

其实从以上长平之战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秦军获胜而赵军失败的根本原因了——那就是秦国的国力比赵国强得多,容错率更高。

换言之,由于此时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秦国在战争中可以犯很多错误,即便犯了错也依然能占据优势——比如在后来的邯郸之战失败后不久,秦军依然可以卷土重来。

而赵国却几乎不能犯错,必须每一步都十分谨慎,容错率很低,一旦有一步踏错,就是万丈深渊。

换言之,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只有在秦国不断出错,而赵国几乎不犯错的情况下,赵军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而在实际的长平之战中,双方的犯错量正好相反,赵国战败就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为什么赵括会这么好骗,秦军佯装败退之后就中计,进入了秦军包围圈呢?这本质上也是因为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

首先,秦军能实行“佯装败退”这一计谋,本身就需要很高的组织度和纪律性才行。要知道在那个通讯不畅的年代佯装败退可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假败”往往就变成“真败”了。

因为一旦部队开始后退,作出各种败退的动作,就很容易引起军队的恐慌,从而导致真正的崩溃。

而秦军却能够佯装败退而并未崩溃,这本身就说明秦军的军队素质是极高的,反过来讲,赵军这里就没能采用相同的战术来诱骗秦军。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赵国的国力和周边形势,不足以支撑和秦国的长期对峙。

秦国的国力更强,动员体系也更高效,在对峙中能坚持的时间要长的多。而赵国却拖不起,就算赵孝成王采取廉颇的策略,一直拖下去的话,那先崩溃的也还是赵国。

而赵孝成王之所以起用赵括,也就是为了让他主动出击去的,赵括只是执行其君主的命令而已。

并且秦国在崛起后基本后方无忧,而赵国背后却还有燕国的威胁,关东各国之间也并不和睦。

事实也是如此,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短视的燕王不但没有想到秦国在胜利后对自己的威胁,反而对赵国发起了“背刺”,出兵攻打赵国,结果被廉颇击败。

但这样的胜利也没有多大意义了,这一仗无论是赵国胜利还是燕国胜利,也都是六国间的内耗,使得秦国离统一更近一步。

总而言之,赵括之所以如此“好骗”,既有他个人轻敌冒进的原因,也有赵孝成王要求他主动出击的原因,而根本上则是因为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长期对峙。

当然赵括本身有没有责任呢?肯定也有,他确实高估自己,轻视敌人,又主动揽下了赵军主将的职务,对于战败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赵孝成王这个君主的一系列错误决策,以及赵国本身国力远不如秦国的事实。赵国本来就需要错误比秦国少得多才有胜利的可能,但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使得赵国的胜利彻底成为了不可能。

2 阅读:1127
评论列表
  • 2023-03-05 14:41

    坚守比耐力,赵国输;决战,赵国输;侥幸赵国决战赢,秦国不亡,赵国不得利,又跟山东各国混战

    言覃至秦 回复:
    秦统一之势,无人可扭转,只要秦国自己不犯错
    罗黛玉和鬼脚七带穆龟俯冲 回复:
    合着45万兵狗屁用没有只能输[得瑟][得瑟]
  • 2023-03-20 19:03

    秦国可以败无数次,但赵国一次都不能败,这仗咋打

    小胖 回复:
    耗,拖,看秦国敢不敢用自己半条命换赵国一条命,看秦国敢不敢长时间和赵国耗,看五国面对彻底陷入对耗的秦国敢不敢动手。
  • 2023-03-06 11:55

    赵国失败已经是必然的,只不过失败的形式太过惨烈。

  • 2023-03-14 11:28

    [点赞]

  • 2023-04-04 17:14

    洋装败退是实力的象征?我第一次听说这么奇怪的“高论”[大笑]。再有,能把洋败变成真败的名将我还没听说过。换言之,“洋败”成功与否取决于统帅的指挥能力,与国家实力关系不大。

  • 2023-04-20 06:31

    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说过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一类的话。包括赵王赵括,包括廉颇蔺相如,包括秦王范睢白起,包括反间计的间谍,包括写史书的作家评价长平的名人。只是现代吃的太饱了,出现一大堆小编这样不懂装懂键盘侠砖家,天天瞎扯赵国缺粮才换帅。

    用户15xxx01 回复:
    我说史书没有记载赵国缺粮吗?你败家后你家里人借钱,跟你家里本来就没钱是一会事吗?史书记载的很清楚,败家子把家败了后才有的借粮,是你们这些不懂装懂键盘侠颠倒黑白,非的说先借粮不到才换帅。
    用户15xxx01 回复:
    战国策资治通鉴都记载着凡是说赵国缺粮才换帅都是不懂装懂键盘侠砖家!
  • 2023-04-08 08:46

    六国居然搞不过一个秦国,主要是各怀鬼胎,不团结!犹如现在的老美势力集团,不断东扩,威逼利诱!美国北约集团势力越来越大,发展下去,全世界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驻军还有核武器!

  • 2023-04-18 12:20

    秦希望速战,廉颇战术正确!

  • 2023-09-24 12:28

    乐毅,李牧在派了个赵括,梅西,c罗在,派了个傅欢

  • 2023-03-20 16:04

    40万往一个方向突围也堵不住啊[呲牙笑]

  • 杀生的果报:现在人为什么生一些奇怪的病症?就是从杀生来的。◎宣化上人世界上最大的仇怨,莫过于杀生。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杀人之父兄,人必杀你的父兄。这样互相残杀,永无止境。就因为杀生太多的缘故,所以果报来得很快,所谓“现世现报。”现在的人,为什么生一些奇怪的病症?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杀生而来的。你杀了众生,众生就来向你讨命债。这种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那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真心忏悔,改过自新,多做利益众生的功德,才能消除宿现业。不这样去做,恐怕不容易好的。这是真理,并非迷信。

  • 2023-04-15 01:09

    求你救救我,在背后散布谣言,我已经走投无路了

  • 2023-03-05 17:38

    关键是当时很多有志之士都希望统一,而且以后的朝代都是希望国家统一,不希望分裂,都想青史留名,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统一的中国。

    大卫 回复:
    大一统思想没问题,但是放在战国就是放屁
    梭哈 回复:
    抓到一只“蛙独”[得瑟]。大一统,可以消除内部战争有利于百姓,而不利于有野心的政客;国家分裂,征战不断,人命如蝼蚁,有利于野心政客,而不利于百姓。

康康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