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磊
有段时间没关注本田了,却突然发现这么一个炸雷。
今年前7个月,本田在中国卖出了大约46.8万台新车,同比下滑了24.4%。
整个2023年,本田在华销量下挫了10.1%,2022年降幅则是12.1%,2021年跌幅为4%。
2020年则是创历史的162.7万台,且增幅达到了4.7%。
事情很清楚,本田的沦落就是从2021年开始的。
但日本人有一点很有意思——他们在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方面,其实还是很有天分的。
我刚好看过一个观点这么形容日本人,“用表面上的认真负责,来逃避更大的责任”。
比如在中国企业,很多公司都是董事长说了算,董事会很重要,但没那么重要。
可是在日本,董事长即便说了算,也得借助于董事会这个马甲,把自己的意思包装成“集体意识”。
据说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你会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狂飙突进的那些年,丰田这样的车企总是动作很慢、很慢。
德国人上世纪80年代就来中国造车了,距离中国更近的日本在干什么呢?
具体到本田中国的业绩,不难发现对于数据不佳,都是描述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受到疫情影响,零部件短缺等,很少看到高管的解释。
对于中国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应该对此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基本都看不到。
但正是这些因素,终结了本田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本田还是那个本田,但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中国。糟糕的是,本田作为一个“技术宅男”,曾经在中国有过“买发动机送车”的美誉,却恰恰是被来自中国本土的对手,用绝对意义上的“技术”摧垮。
发动机就像诺基亚的塞班,无时无刻不在嘲笑那个人尽皆知的往事。
本田当然也有i-MMD混合动力系统,很牛逼,能PK丰田的那套THS混动,但打不了比亚迪的DM-i。
现在人们看得很清楚——用户选择了DM-i,因为更简单、更便宜、更像纯电车。
很多时候,其实真的不能指望本田能够做出什么超越时代、超越自身认知的神迹。
因为本田就是做油车起家的,而且做到了登峰造极。
你绝对不能想象本田能像比亚迪一样,拿出来一个以电为主的混动系统。
它永远不会有那个想法,也没那个能力。
就像诺基亚捏着鼻子做塞班系统一样,全世界都看到了它的不甘心、不愿意、不擅长,直至被历史埋葬。
本田也一样。
你能说本田不努力?2019年本田就展出了几款电动车,其中一款叫“本田e”,堪称本田工业能力的巅峰。
我超喜欢这款车的颜值,呆萌二次元风格,一看就是小日本的走心之作。
而且内饰堆了很多屏幕,一看就是深得目前彩电冰箱大沙发的精髓。
但如此无敌的电车,最后也只能沦为吉祥物。
因为在那个节点,就不再是车企之间的对决了。
这是产业链的对决。
本田e很吸精,但续航只有200公里,而且成本高得吓人。
这还玩个屁啊。
2019年对中国汽车来说,是什么节点?
正是蔚来、理想、小鹏大规模交付的时候。
其实从那时开始,攻守就已经易形了。
当然本田还在继续努力。
比如和索尼合作造车。
这表明本田的确洞察到了汽车娱乐化的需求。
但很可惜啊,还是产业链跟不上。
索尼当然很牛逼。
不过你能说现在的索尼,还是那个能够制造出Walkman,并在全球率先量产锂电池的索尼吗?
索尼大法和本田大法,一起失灵。
比如关键的自动驾驶,日本有谁?
肯定有人会说,索尼也有啊。
所以有摄像头,相当于有视觉识别技术,但自动驾驶只是识别吗?
再看看中国,有名有姓的自动驾驶供应商都有好几个。
本田当然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剧变。前几年我记得本田还搞过噪梦节,聚拢本田的粉丝,大家一起来聚会。
这很好,因为大家一起在搞本田文化。
但文化是基于技术驱动的。
当本田的技术不再领先,文化的枯萎也是必然。
这让本田在中国的沦落,看上去更像一个与国运有关的悲剧。
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止不住血。
更悲剧的是,这场超级悲剧才刚刚开始。
因为在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刚刚摧毁了日本汽车在全球的神话。
本田是日本汽车的图腾之一,所以还是早点找后路吧。
但对我而言,还有点小遗憾。
我还没真正买过一台本田,类似于思域那样的公路闪电,还没体验过,颇为可惜。
这种情况在十多年前就发生过。
当时我正盘算着买一个诺基亚N95,没想到报社给了一个小米1。
于是我很快就忘记了有关N95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