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好也得做:坏感觉可以给,但把握2个关键分寸

内驱力谈家教 2024-10-15 04:11:56

7-16岁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若要“根治”,根源就在内驱力和心能量!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动力。众多家长见证有效!

内驱力的本质在“好感觉”,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和沟通感觉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有的家长出现了一些“偏差”——凡事让孩子有不好情绪的事情都不做,或一切都顺孩子的意,或者害怕孩子出现负面情绪……

其实,核心在于分寸的把握,关键在两个点。

01

不能给孩子不好感觉吗?

看完这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如果孩子生病了要吃药,但是药不好吃,难受呀,这是不好的感觉,那还要他吃吗?孩子遇到一个难题,想不出来,有点烦躁,这是不好的感觉,难题还做吗?孩子训练打篮球,训练过程中感觉很累,这也是不好的感觉,就不练习了吗?

……

当然都要做,就算感觉不好也要做,至少要尝试去做,而不是直接放弃。而过程中引起的不好感觉,孩子需要去经历和承受,而父母得允许和接纳。

02

“坏感觉”值得存在

第一个,需要结合实际

我们需要关注感受,尊重感受,但结合到现实,不代表事事只跟着感受走。

比如上班,有的人确实更多为生计或养家糊口,即便感觉工作枯燥又心累,感受很不好,就可以随意撂挑子走人吗?

再如婚姻,有的夫妻相处确实不算融洽,会有苦闷难受的时候,但真的可以随意因为一言不合就分道扬镳吗?

之前看《志愿军·生死存亡》,14小时得急行军140多里山路,都跑死了好几个兵,那个过程不可能不累不难受!还有之前的长津湖,零下40多度还穿着单薄的衣物过夜的战士们,相信单纯论感受来说,没有一个人愿意……但这些事情难道可以不做吗?

第二个,好坏往往一体

几乎做所有事情,都是好、坏感觉相伴,“痛苦”和“快乐”一体的。

吃药确实不好受,这是“痛苦”。但是,吃药后身体能得到恢复,内心会期待,身体好了之后,更是活力,这都是“快乐”。想难题的过程可能很烦躁,这是“痛苦”。但是,题目想出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是“快乐”。篮球训练过程中也是有苦有累,这是“痛苦”,但是,看到自己不断精进又觉得十分欣慰,这是“快乐”。

每经历一份痛苦,后面往往都能感受到对应的快乐,而且是那种能滋养人心的高级快乐,一旦回想起来就会觉得内心充满温暖和力量的持久快乐。

经历不起任何痛苦,一定没有办法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也基本上培养不出自信、勇敢、坚毅等品质。

所以综合来讲,不是不能有坏感觉,有的时候很需要也很有必要。

03

“好”与“坏”分寸如何把握?

没错,分寸把握是非常大的关键!同样有两点。

第一,具备给“好感觉”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就我接触的这么多家长,尤其是孩子内驱力缺乏的家长,都有个共同点——非常缺乏对孩子感受关注的意识,或给予孩子好感受的能力。

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从小到大,更多都是生活在心理紧张,压力和恐惧中,而家长自己却毫无觉察,更享受着孩子的“懂事”,“乖巧”,“听话”,甚至引以为豪,其实这是很要命的。

“好”与“坏”,如同“阴”、“阳”两端,只有阴阳兼具,才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才具备谈“分寸”的前提。

第二,多数时候给好感觉。

所谓“多数”,比如八二分,80%的时都是好感受,剩下的20%可以经历不好的感觉,像难受,挫败等。

现实生活中,可能相反,有的孩子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处于不好的感觉当中,只是家长没有觉察到。

总的来说两句话:知道如何给孩子好感觉,允许孩子经历坏感觉;多数时候给好感觉,少数可以给坏感觉。

-

不要说“这我知道”,只要没有做到或不是体会,就等于“不知道”……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接触2000多个孩子后,我总结出一套方法,确保提升孩子内驱力!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我用“五感”法,帮你解决内驱力问题,让孩子自律有动力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半个修行人。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

0 阅读:2

内驱力谈家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