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主席心里有了一个梦想,14年之后完美实现

执笔读春秋 2023-12-18 17:15:44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时候,毛主席曾经在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梦想——将来要在中国的首都,修建一座可以容纳万人的大会堂。

那么,在毛主席的梦想里,为什么要修这么大一个“万人大会堂”呢?那自然拿来给我们的国家权力机关开会用了。

一、毛主席1945年提出的梦想

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国家的最高权力始终是掌握在皇帝和贵族等少数人手中。当他们开会讨论国家大事时,只需要找一间可以容纳几十至一百人的房间,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明朝实行的“内阁”制,除了皇帝就是“阁老”权力最大。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六、七个“阁老”和宦官头目关起门来商量一下就完事了。这样的情况,到了近代才起了一些变化。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之时,全国所有代表加起来只有二百出头。其中一百二十三人,都是由孙中山“指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数很少,要开会有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礼堂就行。

但是中国共产党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际行政工作中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因此我们的国家权力,是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

全国上下有亿万民众,大家要行使这份权力,就必须要选出自己的代表,再让所有代表集中到同一个空间里来开会。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毛主席已经开始设想,在未来,全国各地的代表,都可以到首都的大会堂里集体开会,行使自己作为主人的权力。

四十年代的中国,全国约有四亿同胞。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全国各省市,再加上工、农兵学商等不同行业的代表们全部集中到一块儿来,那么几百人的小礼堂肯定是装不下的。

毛主席当时这个梦想,在很多人看来是比较“大胆”的。因为那个时候侵略者还没有打跑,在普通人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前途会怎么样,都还不知道呢。

中共七大结束后,很多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1953年,考虑到国家对外已经没有大的战事,国内经济开始恢复了,毛主席在“一五计划”制定时,又将这件事重提了一回。

然后又过了几年,北京市政府准备改建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就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广场的空地上盖一个建筑物。

这个建筑可以是博物馆,也可以是政府机关办公楼。毛主席知道以后,当即做出指示:就盖一座人大代表开会用的大会堂。

二、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过程

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场所,这座大会堂的规格是和美国的“国会大厦”,英国的“议会大厦”同级别的。

当时修建人民大会堂的工程,属于“一九五九年国庆献礼系列工程”的一部分,要求必须在1959年国庆前完成。

当时北京市委国庆工程的负责人万里,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个大会堂的设计,既要经济实用,又要突出全国人大的政治地位。

同时还有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还要与天安门相协调。要超越老祖宗,不能连国民党和清朝的皇帝时代都不如。

为了做好大会堂的设计工作,北京市委的领导马上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发出邀请,仅仅用了4天的时间,三十多个专家都一起来到了首都。

专家们坐在一起研究了半天,弄出了十几套设计方案,又公布出来征求所有人的意见。结果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们看了以后,却不太满意。

原来,这些专家设计的建筑样式作为普通的建筑是可以使用的,可是这一次修建的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上要有创新,不能比国民党时期的差,自然也不能比国外同等级的建筑物差。

最初北京市政府提出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大约在三至四万平方米,后来实际设计中,这个数据改成了七万平方米。但是设计出来以后,还是达不到毛主席和周总理要求的那种规格。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毛主席他们最初设想的人民大会堂的规格,是和美国“国会大厦”一个级别。

美国“国会大厦”的建筑面积大约13万平方米,所以最后我们这个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经过多轮改动,达到了17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

当时在设计中,还有一个关于建筑的高度问题。有人提出,这个建筑的高度“能不能超过天安门的高度”。

天安门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有人提出要让大会堂的建筑高过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最后北京市长彭真拍板说,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高度超过天安门,这正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体现,符合全国人大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政治地位。

建筑的面积和高度确定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建筑结构和风格方面的问题了。工程的负责人万里发现,前面请来的三十多位专家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他们的设计都显得比较保守,缺乏创意。领导想让专家开会,互相取经,再取长补短。

可是这三十多位专家都是社会经验丰富,“情商超高”的老人,他们对于别人的设计稿,就算有意见也是闭口不提。

最后,万里把这个情况向周总理一汇报,周总理就出了个主意,让人到建筑学院找了一些年轻人来帮忙。

因为年轻人来搞设计,老专家发现不对,就敢立马给他指出问题。这样一来,很快就把设计方案敲定了。

图纸有了,剩下的就是施工的问题了。说出来你也许不会相信,一个占地面积比故宫还广的建筑物,当时我们中国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要知道,我们前面提到了美国的13万平方米的“国会大厦”和英国10万平米的“议会大厦”,都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不断地添砖加瓦才建成的。

而我们中国,修了一座比美国“国会大厦”、英国“议会大厦”的建筑面积大得多的大会堂,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五十年代末,中国物资十分匮乏。修建人民大会堂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要搞“拆迁”,将原来在广场上的大约四千户民居、商铺迁走。

这么多房子要拆,光靠施工人员肯定不行。于是政府动员了30万北京的群众,大家齐心合力,很快就把拆房工作完成了。

后来发现要修房子,缺钢筋了。也是全国各省份的钢铁厂加班加点,24小时不停赶工,一个月的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

当时打地基,还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麻烦。1958年11月的某一天,有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挖出来一堆鹅卵石。当时工程师们一看,就知道事情要麻烦了!

鹅卵石是河流上游被河水冲下来的石块,经年累月在河道里被水流冲刷形成的石头。挖到鹅卵石,就意味着工地的下方是一个河床。

河床里面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质地松软,房屋的地基根本不可能打在上面。平时遇到这种事情,只要换一个地方再打地基就好了。

可是现在工程的时间非常紧迫,前期的工作也已经做了很多,要再改地方也就不现实了。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工程师们就想:这个河床的底下应该会有坚硬的岩石,只要地基打深一点,挖到河床底下的岩石不就解决了吗?最后,人民大会堂这个地基打了八米深。

当然,这也是在数十万热心市民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的。后来大礼堂建成时要取名字,万里去找毛主席商量。毛主席问他准备起个什么名字的时候,万里说,要不就起个“某某宫”?

像美国这种国家讲究“三权分立”,总统、议会和最高法院都是他们的最高权力机关。所以美国的“白宫”理论上来说,也是和“国会大厦”同一个等级的建筑。

那么,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办公地点叫“某某宫”,其实也不是说不过去。不过毛主席听了之后说,叫“某某宫”就太封建了吧。

北京当时已经有故宫了,这里还有一个“什么宫”,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于是毛主席说,就叫它人民大会堂吧。

“人民大会堂”于1959年8月完工,当年国庆前正式投入使用。它的诞生,创造了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同时也展现了我们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集体主义精神。

结语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美国人的撮合下搞了一次和谈,即著名的“重庆谈判”。直到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人认为:要争天下,共产党绝对不是国民党的对手。

而就在日本投降以前的四个月,毛主席已经开始在中共七大上,设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万人齐聚在一个大礼堂里面开会的场景了。

这件事说明毛主席很早就已预见了中国共产必将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

人民大会堂的兴建,创造了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反复上演。

现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也许还记得,当初我国有许多重要城市的桥梁和公用建筑施工之时,很多热心市民都会去工地上帮忙。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科技与经济不那么发达,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年代,我们的前辈就是这样齐心协力,共建我们的家园的。

参考资料:

《人民大会堂的故事》——《中国政协文史馆》2020.05.09;

《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红色地标》——《人民政协报》2020.06.23;

《十大建筑: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力量》——《光明日报》2021.03.15;

《“大跃进的产儿”: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建造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8.07.01;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北京卫视》;

4 阅读:177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