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全面断供风险,华为还能坚挺多久?
最近,对中国科技产业来说,有两个坏消息:一是M国撺掇日本和荷兰组成的芯片联盟,近期达成共识,三国将共同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阻止中国获取高端芯片,其中涉及技术深紫外线光刻机(DUV)、尼康等;二是M国政府正在考虑切断M国供应商与中国华为的所有联系,禁止包括英特尔和高通在内的M国供应商向华为提供任何产品。
如果说第一条消息,会让许多中国科技企业感到可惜,那么第二条消息,则会让喜欢华为产品的人感到愤怒。当然,目前只是传闻,不过有先例在前,这样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碍于M国的政治压力,麒麟5G芯片不能制造,再加上产业链的问题,这几年华为手机的困境,我们有目共睹。即便销量最好的mate50系列也不过卖了1000万台,与巅峰时期动辄过亿的销量仍有较大差距。
然而肉眼可见的是,随着华为手机逐渐完成大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以及产业链的逐步恢复,2022年,华为手机终于挺过来了:在行业下行的大趋势下,2022年四季度不仅实现了同比15%的逆势增长,更是从others重归主流阵营,直逼第五名小米。
PC销量方面,华为也表现亮眼,增幅高达95%,仅次于联想,位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二。
经历过多轮制裁,依然坚挺,且有绝地反击、王者归来的态势,不禁使人佩服华为的韧性和顽强生命力。
华为不仅是绝无仅有的科技行业典型案例,更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楷模。说到楷模,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认为我们过于吹捧华为了。但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能有几个这样有骨气、有韧性的企业呢?
其实,通过M国制裁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但凡被M国政府盯上的中国科技企业,基本都是在行业乃至全球比较有影响力且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比如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当然,也有一些误伤,不过这个不重要)。M国越打压,越说明这些企业走对了路子。
政治规则完全不适用于商业世界,因此你没办法通过商业法则去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据悉,M国最近的两个动作很可能是为M国访华提供筹码。然而,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伎俩,总有一天会失算。企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别人发展的路子,在三体世界里可行,但在现实世界却未必行得通。有限制才会有创新,限制越多,创新越多。满大街都是机会的年代,不会有太多创新;反而是机会越来越少的时代,创新的星星之火却呈燎原之势,尤其是一些小创新机会。
“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线选择,“风口论”和“产业为基”的争论,在大趋势下做选择很容易,但坚持初心却很难。当然,面对形势,企业做出哪种选择,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需要变通,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既要善于乘风借势,又要懂得未雨绸缪。
对于“完全国产化替代,实现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同样需要辩证去看。当下形势下,应该考虑,以确保中国产业链安全;但长期来看,其实弊大于利。对此,华为也有清醒的认知。企业不是孤立的,严格来说,每个企业其实都是全球化企业,从原材料到成品,往往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零件背后,都跟全球相关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保持全球产业链的活力,各国通力合作,才能互利共赢。什么都自己做,跟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区别。
全球是一个大的经济体,华为也深知全球市场和全球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只是地缘政治使然,为了生存,华为也只能变通。但如果M国全面断供,那么华为生存压力无疑会更大,但鉴于过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华为还会照样活着,只不过生存处境会变得更加艰难而已。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也都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离了中国,很多产业都会受影响,汽车、PC、金融、零售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会被波及。这两年,中M两国科技、互联网企业裁员不断,除了疫情和局部战争影响,由地缘政治导致的“自残”和误伤也比比皆是。
据统计,M国企业宣布今年1月裁员人数超过10万人,创2020年以来新高,比2022年1月增加了440%。其中,科技行业占41%。
结语蹲下或者跪着很容易,只要听别人的话就可以了,但那绝不是一家有骨气的企业应该做的。
不偷不抢、腰杆挺直,别人才会对你表示尊敬;不偷不抢,还能发奋图强,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乃至全球发展,别人才会对你竖起大拇指。
当然,有些人免不了会对你有所忌惮,进而开始无端攻击和打压,因为你断了人家的“财路”,但对企业家来说,那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