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下):国民党在东北胜利爬到顶峰,过了顶峰便是败落

玫瑰有溢 2024-04-14 07:00:15

四平阵地战

四平战役,决定两党在东北前途发展,一个必守,一个必攻。毛泽东多次下达命令,四平决不能丢,守住四平便可以长春为中心,建立背靠苏联稳固的东北根据地,与国民党在东北平分秋色,进而谋取全国胜利。而国民党志在独霸东北,不承认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位。虽如此心愿,却力不从心。原定4月2日攻占四平,被民主联军迟滞于四平外围,第71军87师在金山堡地区惨败。两次进攻本溪,被民主联军打得损兵折将,不能越雷池一步。而长春又被苏军与共军内应外攻轻易被攻占。

蒋介石十几天前还大肆叫嚷:不拿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而今两处受挫,如此尴尬局面如何了却?他自言自语地说:"熊式辉无能,看来还得杜聿明去东北。"他立即电告杜聿明:"速回东北,收复主权。"

杜聿明因患肾结石,2月18日去北京就医,在医院等待切除手术痊愈。正满脑疑云,上层高官权欲相互倾轧,不知自己还能重返东北?接蒋电报,大喜过望,忘记了身体尚未复原,于4月16日飞回沈阳。

参谋长赵家骧引杜聿明至作战室,对已经标好的敌我新态势军用地图,向杜介绍最近战况:两次进攻本溪受挫,进攻四平迟滞不前,接连吃败仗,特别是长春眼看着被共军吃掉。

杜聿明原对林彪看不起,此时却不敢小觑。但他不无怨言,他说:"我初到东北,2个军就从山海关打到锦州,如今有了7个军兵力,居然与共军闹了个僵局。国军5大主力,2个在东北,全套美式武装,还有空中支援,居然打不开局面,岂有此理!"

赵家骧说:"国军受阻,当与情报不准有关,应立即布置谍报网收集本溪、四平方面共军情报,同时命令郑洞国加紧向四平进攻。"

"立即进攻四平!"这是杜聿明的第一道命令,军令如山倒,国民党军各部队不敢怠慢,全力前进。

4月18日,郑洞国指挥新1军3个师,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对四平正面民主联军发起猛攻。第30师进攻四平南郊之海东屯和鸭湖泡等阵地。这一带是民主联军主要阵地,每分钟30多发炮弹落在阵地,阵地大部分被轰平,可民主联军仍在顽抗。入夜,第30师害怕夜战,不得不收兵。

次日,郑洞国兵分两路,一路沿铁路以西进攻飞机场,一路继续进攻鸭湖泡,新30师火力虽猛,却不敢率步兵进攻,行动迟缓,黄昏后,只攻占鸭湖泡一处阵地。

新38师推进到飞机场,防备民主联军夜间进攻。此时,林彪将其指挥所移至四平的梨树,准备寻机歼敌。当日,中共中央来电说,长春已占领,林彪即调长春杨国夫20师南下,增强四平兵力。随后,双方展开激烈争夺战,战况进展甚微。

21日,新38师突然改变进攻方向,转而向四平的三道林子北山方向迂回,企图占领北山制高点,与新30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林彪命令:"必须死守三道林子!附近部队立即增援,丢了三道林子等于丢了四平。"原来三道林子距离四平城中心四平市只有1公里,在地势上居高临下,可俯瞰大半个四平城,关系四平安危中央支撑点,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三道林子成为必守必攻双方争夺四平之焦点。新38师连续4次冲锋,不到半天就占领民主联军一处阵地。

守卫在这里的民主联军保一团,据死力夺,牺牲一批,续上一批,鲜血将山坡黑土染成红土,最后终于夺回阵地。

危急关头,恰巧长春援军到了。杨国夫带着7师赶到,见了林彪,林彪只回了4个字:"立即战斗!"

北线激战,南线更是炮火隆隆,南线的新1军第50师,于20日起炮击民主联军万毅纵队的第56团,与北线遥相呼应,在猛烈的炮火配合下突破了第56团的鸭湖泡阵地,直攻泊罗林子。

林彪立即调动刚刚赶来的王东保等7旅的21团,前往支援。但敌50师炮火凶猛,最终民主联军被迫后撤到下道防线。

从4月18日到26日,短短9天,新1军先后向四平南郊、西郊,西北及东南各处阵地发起无数次进攻,双方你来我往,进进退退。阵地上尸积如山,双方都无大进展。此时,双方皆有筋疲力尽之象,转而开始大修工事,进入对峙阶段。这是惨烈无比的一仗,双方受到同等重创,大伤元气。

三道林子战斗刚刚结束,毛泽东电令林彪,要死守四平,挫败敌人锐气,争取战局好转,可增加一部分守军,化四平市为马德里。

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1936年10月,西班牙人民军在那里为反对德意法西斯支持的佛朗哥叛乱,坚持了两年半的守卫战,成为"二战"前的最著名的保卫战。

"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简单的8个字包含着多么沉重的使命!林彪觉得几乎难以承担了。

第3师师长黄克诚在战壕里走来走去,眼冒红光,他眼看着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战士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急得连连跺脚,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排一级的干部在短短9天内换了好几批,战前排以下的干部几乎全部阵亡。他匆匆地给林彪发去一封电报,"四平丢了,可以再来夺取,我们的骨干力量倒下了,却再也起不来了。我们一定要拼光我们所有的主力吗?"

林彪看着黄克诚的电报,只是沉默不语,"化四平街为马德里",令他心急如焚,无可奈何啊!

要守四平,谈何容易?现在我军元气已伤,几仗之后,弹药将要告罄,地位日趋被动,战场局势愈发严峻。

身患肾病的罗荣桓正在大连养病。他密切关注北面战争。得知四平军队弹药短缺,他设法找到了苏军的支持,争取到足足8列火车的武器弹药和医药,经海路运到朝鲜,再由铁路转到梅河口。然而,此时适值东北局机关由梅河口向长春搬迁,辎重繁多,火车头紧缺,已装车厢大批弹药只得暂停在站台上。

4月28日,国民党获知这个情况,派飞机轰炸了梅河口车站,有260多节车厢当即报废于火海之中。

林彪获知情况,一言未发,目露怒气,愤愤地砸在桌上。不知他是愤恨国民党的飞机,还是愤恨东北局机关行动拖拉,但可明确的,他对四平战役的担忧又加重了一层。

鉴于毛泽东坚守四平的压力,林彪决定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四平压力。他将本溪方面第三纵队的第7、第8两个旅、保安第3旅由程世才率领北上,开往国民党右翼昌图、开原一带,断敌交通运输,歼其有生力量。

此时,民主联军集结了10万兵力,以四平为中心东西展开长达百里,这是中共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阵地战,东北战场受到中外关注。

攻占本溪﹣﹣战场契机

第三纵队被调,造成本溪兵力弱势,这给国民党攻占本溪造成契机。当郑洞国在四平前线求援之际,杜聿明有了新的打算。他命令郑洞国坚守待援,静候改变战局。4月27日,杜聿明召集第52军长赵公武、新6军军长廖耀湘,说明战局情况,四平陷于僵局,非增兵不可;本溪与沈阳唇齿相依,抽兵本溪,本溪共军难以对付,不如四平取守,进攻本溪。赵、廖两人沉思片刻相视大笑,认为策略高妙,可操胜算,熊式辉害怕两次本溪失利,未表态,杜说万无一失。杜聿明当日下午下达命令,新6军和第52军兵分两路向本溪进攻。

在民主联军方面,由于当时三纵已经北上,守卫本溪的只有肖华四纵3个主力团:27团、30团、31团,守城兵少,每个团的正面防线宽达10公里,部队只能一线摆开,没有纵深和预备队。

5月2日,廖耀湘和赵公武带领5个师的兵力聚集于本溪城下,以师为单位,集中炮火,向四纵发起进攻,7架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扫射。

四纵死守不动,以3个团对5个师,不顾伤亡,拼死抵抗,最后展开白刃血战。

由于部队伤亡过大,所筑工事在国民党军的空中轰炸和炮火猛轰中大部踏平,没有外来支援,防线逐渐被突破,肖华纵队司令员只得于5月4日凌晨含恨撤出本溪。此后,肖华带领四纵转向凤城地区,在南满展开游击战争。

对杜聿明来说,攻下本溪,解除了南满共军威胁。随后,他命令廖耀湘率新6军,和附属新6军作战的71军的88师,出发北上,开向四平。

林彪立即电令正在北上途中的程世才第三纵,速至昌图、开原一线阻止新6军进入四平。

国民党对四平发起总攻

本溪战役刚一结束,杜聿明便抽调了所有力量,集结了6个军10个师兵力,在坦克、重炮、飞机配合下,由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指挥,于5月14日,分为3个兵团向四平全线发起进攻。

双方展开的战场之庞大,运用火力之凶猛,连远离战斗数千里、身在南京的蒋介石,都感到来自内心的震动。他害怕杜聿明有所闪失,更确切地说,他害怕输了这场战争,特派出足智多谋而著称的"小诸葛"白崇禧飞抵东北,督师助战。

林彪指挥所里一片繁忙,电话声、发报声、跑步声、报告声交集一片。林彪坐在一张木椅上,死死盯着作战地图,一言不发,头脑中在周密地计算着自己将采取的每一步策略,耳朵中却在不断地听取来自各方战情汇报。

激烈的战斗已在左、中、右3条战线上同时打响:左翼向四平西北獾子洞、海清窝棚进攻的国民党71军,遭受民主联军第1师顽强抵抗,进攻受挫;中路,新1军连续向三道林子北山阵地猛攻,但进展不大;其中战报最为频繁的是右路,程世才的三纵抵挡一路急速北上的廖耀湘新6军,已在威远堡门地区一带厮杀。

关系四平战役全局的塔子山战斗

程世才自本溪三纵北上后,一路奔波,途中接到林彪电报转而向南回防,根本没有修整时间,正在疲惫不堪之时,其先头部队7旅一部与国民党新6军新22师的前卫65团,在威远堡门地区相遇,双方立即进入战斗。65团先派出一个连战斗,战果未遂,连长被打死。该团团长集中全团所有山炮、迫击炮向三纵炮击,三纵部队只有机枪、步枪,火力不足以抗敌,只好后撤。

廖耀湘为加快进军速度,命令65团竭力拖住三纵,其余大部队却悄悄地用600辆汽车装运,很快冲破三纵防线。

廖耀湘随后赶到威远堡门,巡视战场,在一名阵亡者身上,发现一份文件,才知刚刚被打跑的就是三纵主力部队,不禁信心倍增,下令新6军全力推进,夺取前方的叶赫和哈福。

新6军主力超越三纵主力许久,待三纵主力到达威远堡门,程世才登上山顶,举起望远镜远眺之时,新6军早已不见踪影。

林彪闻听战情,紧咬嘴唇,面无表情地说:"告知359旅,火速南下增援三纵,必须将廖耀湘阻止在昌图、开原一线。事关全局。"

359旅长途急行,可刚出四平,即于16日与新6军主力相遇于叶赫车站。这支当年在陕北南泥湾曾因大生产闻名全国的359旅,由于仓促应战,实力相距甚远,只坚持了一天战斗,即被迫退出叶赫。

廖耀湘争分夺秒、率新6军于17日又推进到哈福屯,与中路冲来的新1军50师相会。两大国民党王牌军构成了对民主联军塔子山阵地的三面包围。

塔子山位于四平东北方,距四平只有10余公里,是这一带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平东北的全部阵地,比三道林子更具战略地位。失去塔子山,则四平危在旦夕!

新6军速度之快,实出林彪意料,一向冷静无言的林彪此时也显得沉不住气了。他"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请黄克诚派3师7旅轻装疾进,速至塔子山!"此时正是5月17日的黄昏。

然而,事情越是紧急越容易发生意外,3师7旅未能如期抵达战场。当黄克诚黑夜赶到辽河岸边时,只找到两只船渡河,待全旅过河后,战机失去,塔子山失守已成定局。事后得知,当时辽河根本不用船只,完全可以泅渡。

就在黄克诚焦急渡河之时,新6军已集中兵力,用强大炮火向塔子山方圆七八十米的山头,展开暴雨般的轰击,几分钟之内倾泻了500多发炮弹,炸得山上乱石横飞。随之而来的双方拼杀一波接一波,横尸遍地。恰在此时,中路新1军在三道林子的进展不大,林彪得以集中精力指挥塔子山战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塔子山战斗越来越不利,几乎走到了防线崩溃的边缘。

17日晚,林彪电令塔子山守军,"无论如何,要尽可能再支持一天。"

"我们人员伤亡惨重,弹药极度缺乏,恐难当重任。"塔子山守军迅速回电。林彪枯坐无语,咬了咬牙,再次电令,"最少明天要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电令发出了,但林彪心里清楚,塔子山的失守已成必然。一旦失守,廖耀湘将四面封城,到那时民主联军将被围四平,毫无出路。18日天还没亮,林彪紧急向毛泽东请示:"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未等到毛泽东回电,塔子山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林彪不能再犹豫了,他果断决定:"7师于三道林子北山,7旅于四平东南高地负责掩护,其余部队全线撤退。"

18日夜20时30分开始,各部在黑夜掩护下,穿过国民党未来得及封闭的缺口,分头撤向后方。由于组织严密,保密工作做得好,国民党军队近在咫尺,却毫无察觉。

在这场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中,民主联军伤亡总数高达8000人以上,部队元气大伤。其中包括数千名当初从井冈山走下来的红军老战士,他们经历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最终却过早地捐躯于东北这片黑土地上。

林彪满怀战败的沮丧,越过公主岭,开往长春方向。满脑子里反复思索着毛泽东得知四平失守后,刚刚发来的电报:"望坚守公主岭,如公主岭不能守,应坚守长春,以利谈判。即使公主岭能守一星期,长春能守三个星期,即对大局有利。"

林彪望着身后逶迤的行进部队,暗自摇头。这些元气大伤、弹尽粮绝的战士们,还有多大能力守住公主岭、长春?现在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北撤,撤到敌军打不着的地方,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

夜是黑暗的,满天星斗闪烁不停。林彪带着这支疲惫的部队,乘着星夜,拖沓着脚步,一路奔走。

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以8000余人伤亡代价,重创国民党军1万余人。中共在评价这一战役时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了一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的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追击

5月18日晚,就在林彪带着民主联军暗含泪水,悄无声息地撤出四平的时候。国民党军中却有一位名声显赫的将领来到四平。这就是在印缅战场立下卓越战功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

1946年1月,孙立人接到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电报,要他出席华盛顿召开的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议。会后,去英国接受英国女王为仁安羌解围英军授勋。当国共军队在四平外围时,孙立人接到回国指挥作战命令。他兼程回返,于5月15日下午抵达南京,次日即飞返东北,赶往四平新1军。

5月19日清晨,天色微明,孙立人刚从郑洞国手中接过新1军的指挥权,亲自驾驶一辆坦克,率先向四平城内冲去,尾后编队坦克直随其后,孙立人未遇到任何抵抗。纵横交错的堑壕,却沉寂如水,空无一人。坦克车队加大马力,一路飞奔,直入四平。在市中心广场上,与正带着71军的陈明仁相会,这才确知,林彪已于18日晚带着部队撤出了四平。

此时,正在塔子山一带筹划下一步进攻计划的廖耀湘,闻知孙、陈已进驻四平的消息,十分气愤。攻打四平,新6军无论伤亡和战功都是最大的,不想胜利果实却落到孙、陈两人手中,特别是那个傲气凌的孙立人,刚从欧洲回来,居然也成了攻取四平的功臣!

正在气愤之时,忽有喜报:林彪总部高级官员王继芳向国民党军"投诚"。王继芳任林彪总部作战科副科长,随身还携带一大批机密文件。

王继芳本是红军长征途中被大家轮流背着过雪山的红小鬼。在延安学习后来到东北,跟随林彪在指挥所中工作。不想林彪总部住梨花镇时,王继芳与镇上的国民党三青团一个女区队长相识,并坠入爱河。民主联军撤出四平时,王继芳以为林彪大势已去,自己又无法忍受相思之苦,遂于撤退途中悄然溜走投向了廖耀湘。

廖耀湘马上向杜聿明请功,杜聿明闻后,不胜大喜,传令以贵宾礼遇迎接王继芳。

王继芳感激涕零,将民主联军所有机密尽皆泄露。

杜聿明获悉林彪真实情报,当即提升王继芳为少将参议,推荐给沈醉、毛人凤等,继续为国民党效力。

杜聿明安排好了王继芳,顿觉心中开朗,胸有成竹。他面含微笑来见督战白崇禧。白崇禧此时正在举棋不定,略作思考以后说:攻下四平在谈判桌上就有了面子,委员长的意见不再向长春推进,国人和盟邦都反对内战,向长春进军恐怕引起舆论责难,不如就地整训半年,待与共产党彻底翻脸,再进行大战不迟。如果共军在公主岭进行像四平一样的抵抗,使我帅老兵疲,就连美国特使马歇尔也不同意向长春进军。

杜聿明不同意白崇禧的意见。他说:攻打四平市是为了击破共军主力,一举收复长春永吉。共军扩充部队比我们快。去年11月26日,打到锦州后停了下来,到今年3月为止,共军增加了100倍。当时以两个军兵力就拿下了锦州。现在7个军还不能顺利拿下四平。停战对敌有利,对我不利。现在新6军已在行动,大军作战朝令夕改兵家所忌。接着杜聿明诡秘一笑,把林彪的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投诚"一事,报与白崇禧。杜说:"现在我已得到确切情报:我军损失严重,共军损失更为严重,根本无力与我再战。此外共军的去向,尽在我掌握之中。此次我军乘胜追击,可一举拿下长春。我可用生命担保。"

白崇禧又惊又喜,"真若如此,确可为之,若能攻下长春,委员长也不会不高兴吧!"

说到此,两人相对大笑。笑罢,杜聿明说:"我现在马上令各军向长春挺进,加资鼓励,先入长春者,可获东北流通券100万元。"

"好!"白崇禧笑容未消,接着说:"攻克四平,这里就没有我的事了。至于长春,我先回南京为你请功,让委员长先有个准备。"

白崇禧未曾想到,杜聿明怕错失战机,早已私令廖耀湘先行向长春追击。杜为表示对白崇禧的尊重,又正式向四平各军下达一次命令,各军因知有金圆券奖励,立即向共军乘胜追击。

廖耀湘正带着四平首占之功,趁此机会,带领新6军急驰疾奔。5月21日占领公主岭,次日占领范家屯,23日就进了长春。

国民党军重新占领长春,蒋介石在南京拊掌大笑。

千里大撤退

四平失守对共产党引起巨大震动。毛泽东原考虑到四平战役是国共两军主力第一次会战,不仅关系到和谈的前途,也关系到和平后的双方态势。因此,从政治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采取了在军事上打阵地战常规战役的部署,丢弃了自己善于打运动战的长处。他们错误地想以阵地防御阻止国民党军占领四平,保住长春,从而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而其结果却恰好给予装备精良和善于打常规战的国民党军队以大好机会。

撤出四平后的民主联军,拥挤在通往长春的公路上混乱不堪,大量逃跑,减员5000余人,就像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时王继芳这样的红军居然在四平战役叛变了,可以想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动摇,如何收拾这样残局,这给东北局,特别是林彪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林彪听令于毛泽东的指挥,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他毕竟要考虑自己的安危。就在四平撤退前夕,毛泽东发给林彪坚守公主岭和长春的命令。

5月19日,林彪来到了范家屯,他一路思考如何执行毛泽东的命令。他决定请彭真和罗荣桓到范家屯共商下一步行动。仍在大连养病的罗荣桓接到林彪电报,心急如焚,拖着病体于19日夜赶到范家屯。

星光洒满范家屯,如重霜在地。罗荣桓经过民主联军战士宿营地时,见到许多缠着绷带,满面烟尘的士兵席地酣睡。他的忧虑又加深了一层。

东北局的紧急会议在暗淡的油灯下召开了。是守,还是走?林彪默默地听着几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有主张守的,有主张走的,走与守都有各自理由。最后,罗荣桓发表了他个人意见。他从敌我情况说起,认为"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如果守长春,敌人从梅河口吉林,就会把我们的后方打得稀烂,不但长春守不住,非推到西满蒙古大沙漠不可。我赞成撤出长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东北局通过了罗荣桓的意见,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天未亮,疲惫的民主联军再次上路,直奔松花江。

这是一次满怀伤痛的长途行军,不仅仅是败退,由于王继芳的叛变,使国民党洞悉我军情况,对后来作战十分不利。

敌强我弱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怎样改变这个事实,林彪的确费了一番思考,也的确找到了改变民主联军不利的形式,这就是后来的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和最后辽沈大决战,彻底歼灭国民党军队战略性的《七七决议》。

《七七决议》

1946年7月初,在东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和各地领导云集哈尔滨,举行东北局扩大会议。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陈郁、萧劲光、吕正操、古大存等都出席了会议。7月7日,大会正式通过了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即著名的《七七决议》。毛泽东对这项决议亲自进行了细致的修订。

《决议》确认东北当前的形势特点是敌强我弱,必须准备进行长期的斗争。因此,要克服各种混乱思想,不可再寄希望于和平,走出城市,脱下皮鞋,到农村去广泛发动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7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是针对1946年6月22日,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发起全面内战后,一篇应对内战、打败国民党的战略性纲领文件。

毛泽东这篇对党内的指示,对打败国民党提出若干方针。在军事上,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的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在政治上,"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就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在农村中,一方面应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紧紧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另一方面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应将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分子和汉奸、豪绅、恶霸分子加以区别……在城市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一切反内战的人,孤立好战分子。"

从东北政治局的《决议》,和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是以农民为主,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手段的一场农民革命战争。也正是毛泽东掌握了农民战争的规律,才使得共产党取得胜利,夺取蒋介石的资产阶级政权成功。

胜利冲昏头脑

5月18日夜,林彪带着民主联军撤出四平,19日晨,新1军军长孙立人带着坦克车队进占四平。5月23日,新6军进占长春,这一连串胜利使蒋介石在南京拊掌欢笑,趾高气扬地说:"还谈什么和谈?"

他一甩手,当日便携着夫人宋美龄乘飞机去了沈阳。

国民党将军奔走相告:"蒋委员长亲临东北!"沈阳一时成了各路将军汇集中心,他们纷纷向蒋介石表功,并力贬"共军不堪一击"。

蒋介石措辞强硬地给马歇尔发了一份文件,提出有关国共和谈的新条件:中共必须同意政府有权接收东北主权并恢复交通。言外之意,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位不被承认,东北归国民党政府统辖,共产党不能有任何干预行动。

国民党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有"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种得意忘形,因初步胜利就轻视敌人,哪知四平之战,国民党在东北胜利爬到了顶峰,过了顶峰便是败落,垂直而降了。

0 阅读:33

玫瑰有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