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自开国以来,国家一直繁荣昌盛,但传位到了英宗,由于他为人软弱,宠信宦官,国家渐渐变得腐败起来。此时蒙古中的瓦刺崛起。瓦刺的实际领袖也先率大军来犯。
也先亲自率大军进攻大同,由于宦官王振贪功,他一直怂恿英宗出征。可是英宗并没有继承他祖先的天赋,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仅仅准备了两天就带着二十万精兵出征。最后明军大败于土木堡。英宗也被敌军所俘。
也先自己也没想到,这仗打赢得如此轻松。还把大明的皇帝给抓了。
大明的内部也陷入了慌张,皇帝被抓,太子年幼,人心涣散。大明的精锐已于此役丧失殆尽。况且成祖为了让天子守国门,把国都定得离边境太近。打出去是方便了,他们打过来也快啊。刚刚赢下大战的瓦刺估计不日就会攻到北京。到时候自己的安危也成了问题。于是大臣们纷纷建议迁都南京。这时于谦站出来大声呵斥:“京师乃是国家的根本,一动,大势去也。”于是监国的郕王决定坚守。
由于精兵都已失陷土木堡现在京城只剩残兵不到十万,于谦凋各地兵马至顺天府已备大战,随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防卫。
郕王第一次上朝之时,群臣上书要将罪魁祸首王振的一族伏诛,郕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下令改日再议,群臣不允许。王振的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来呵斥百官。群臣本来就一肚子火,大臣王竑突然带头在朝堂之上殴打马顺,大家纷纷跟随,直接将马顺活活给打死了。
朝堂乱成了一片,郕王哪看过这种场面,吓得要逃离。于谦站出来,来到郕王跟前拉住他的手臂。“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群臣终于停手,恢复了冷静。场面终于被控住住了。这时大家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也把江山社稷作为己任。随后于谦请示太后以郕王为帝,稳定人心。于是景帝登位。
十月也先率兵前来,他挟着英宗直破紫荆关,直奔北京石亨主张坚守,于谦认为不可示弱,遂分遣诸将率兵二十二万。列阵于九门之外,自己与石亨出兵德胜门外,抵挡也先。将城门关闭,下令临阵不顾军而后退者,斩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士气大振。
也先以为此时明军应该士气低落,京城唾手可得。见明军严阵以待,心里不免失望。投降的太监喜宁献策让群臣出来谈判,索要金帛丝绸万万计,于谦不理会。也先更加沮丧于是决定攻城。于谦亲自穿着盔甲,领军作战。他让神机营设下埋伏,然后派人诱敌深入,敌军果然上当,领着一万军队来袭,于是万炮齐发,敌军大溃,也先的弟弟也被射死了。
瓦刺军转攻数门,都被明军英勇的抵挡下来。也先知道自己打不下来,又听闻各地勤王的军队到了,怕被断了后路于是赶忙撤退。于谦率军一路追到了居庸关。
大同参将许贵主张送钱与他们谈判求和。而于谦认为之前派人讲和,也先立即入寇,不是个诚信的人。现在两家不共戴天,万一与他们讲和,提出过分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带来负担,不答应则又来扰乱。许贵作为大臣如此怕死于法当诛,于是请求皇帝严厉责骂他。自此朝廷无人再敢言和。
于谦又让大同镇将杨俊诱杀喜宁,除掉了也先进攻大明的参谋。也先见在于谦带领下图谋大明已是不可能,留着英宗也没有什么用,于是放回英宗以求和谈。于是英宗被俘虏一年多时间后回到了北京。与北宋的两位末帝相比他是幸运的,大明的强硬反而使他没有受那么多的苦。
随后瓦刺也陷入内战之中,也先被刺杀,瓦刺的势力也随之削弱,不再为大明之害。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所有人都陷入慌张与混乱之际,于谦站了出来,拯救了风雨飘摇中大明。他的强硬与坚决避免了大明重蹈宋朝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