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与华歆都是汉之老臣后仕于曹魏,位列三公。两人都是极其重视自身利益之人,但他们却有不同之处。《世说新语》之中记载了两人的一段小故事。
华歆与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也请求一同上船。华歆不答应,王朗就说:“船上还有位置,为什么不带呢?”于是便带着他一起逃难。后来贼兵追了上来王朗就想把带的那个人扔了。华歆说道:“刚才我不肯带,就是因为怕这样,现在我们已经答应他的请求,怎么能把他扔下呢?”于是继续带着他一起逃难。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朗表面看上去助人为乐,心地善良。但是一旦发现触及他自身利益的时候卖队友比谁都快。而华歆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但他一旦做出抉择之后,便不会轻易更改。
华歆本是东吴大臣,东吴对他也是极为礼遇。在曹操的邀请下,他毅然选择为曹操效力。古人都注重名节,公然投靠对手为天下所不齿。华歆却不在乎。曹魏代表着朝廷,格局更大,仕途更广,投靠曹操显然对自己更为有利。
自加盟曹魏之后,华歆就不遗余力的为曹魏贡献着,捉拿伏皇后,帮助曹丕篡汉,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华歆一直冲在最前面。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看重利益。他的努力收获了回报,他成了曹魏重臣,官至太尉,获封为侯。
王朗能够升任司徒,为列三公,也定没少在曹魏篡汉时出力,只不过不如华歆那般冲在最前头。那时候的人忠君思想很重,对刘汉也极其怀念,都认为曹魏是国贼。而王朗作为天下名士,汉朝大元老臣,儒学大家,满口仁义道德,却是其帮凶,恬不知耻。帮人篡位这种事,是孔子教你的还是孟子教你的?
王朗这种人又注重表面名声。估计的确常用“天下纷乱,靠着曹操横扫四方,才使得天下太平,曹魏乃天命所归。”这样的话来洗白自己。
诸葛亮骂死王朗虽是虚构,但真要骂起来,被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揭了他的短,以他这种性格,再加上年纪大了,指不定突发心脏病脑血栓什么的。
王朗又与司马家交好,司马家篡夺曹魏权力时,王家也是主要支持者。如此反复无常,也能看出他们家对利益的看重。
两人的本质都是追求利益之人,华歆追求的直白果断而王朗则属于干了坏事还要立一块牌坊。他们虽都是有才学之人,却难让人钦佩。对比起来还是荀彧管宁这样的人方才配得上名士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