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之梦为周与?--《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一

敏于行 2024-01-25 21:09:55

在申荷永教授编写的《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一书中,第一章“荣格成长的足迹”关于荣格“神秘的体验”里曾描述到童年的荣格:一个7,8岁的孩子,常常独自坐在花园的石头上,陷入冥想:我现在是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或是我是“石头”,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童年的荣格常常茫然于石头与自我的思索中:那么,我到底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在“求学与成长”中,荣格报考大学前做的一个梦,对于他报考医学专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梦中的他,顶着强劲的大风在黑暗中痛苦地前行,随身带着一盏灯,在夜风的吹袭下随时可能熄灭,他尽力用自己的两只手去护住飘忽的灯火。突然他发现背后有个东西向他走来。他回过头去,只看见一个巨大的黑色人影------

荣格是这样分析的:梦中的灯是他意识的象征,他自己的理解力是他所拥有的财富。而梦中提灯的人是他的“第一人格”,那巨大的黑色人影,就是他的“第二人格”。

荣格

读到这里,忽然想到了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庄周在《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说,有一天,他在草地上睡觉,做了一个梦,在睡梦中他化身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然飞舞,四处游荡,快乐得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也忘记了自己是由庄周而变化成的。过了一会儿,庄周忽然醒了过来,但是当时的梦境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起身看了看自己,又想了想梦中的事情,一时间迷惘起来,他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梦中的那只蝴蝶。究竟是他在自己的梦中变身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它的梦中变身成了庄周呢?这件事让庄子很有感触,他认为,有时人生中的梦境和真实的生活其实是很难区分开来的,梦境有时会给人一种无比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有时也会让人有如在梦中的感觉。庄周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断变幻着的,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当我们把这两个梦境比对时来看,可不可以说成庄周本人是他的第一人格,而梦中化身的蝴蝶是他的第二人格呢?两种虽有不同,但就像荣格的梦境一样,其实两种人格是在一个人身上共存的。

而之后荣格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缘分,又促成了荣格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易经》的不解之缘,他开始将道家“自然”、“无为”的意义付诸心理分析的技术之中,他将自己作为中国文化的学生,接触并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书中第43页)。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可以说,东学西渐的卫礼贤做为一个媒介,促成了十八世纪的荣格与距今31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距今2500多年前的老子和距今2300多年前的庄子的隔时空灵魂对话。

“东学西渐”的杰出代表、德国汉学家

卫礼贤

0 阅读:2
敏于行

敏于行

读书感悟,教育思想,杂文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