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方知我是我”--《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二

敏于行 2024-01-26 08:10:54

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鲁智深圆寂时的偈语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浙江坐化”

申荷永教授编写的《荣格与心理学》一书中的第三章“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有些地方其实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比如书中讲到的荣格与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艺术中的“道家炼丹图”,也可以结合《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来看。《太乙金华宗旨》据传是距今1200多年的吕洞宾所作,也有一说是距今900年前的道教传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所作,书中描述更多的是关于学道之人如何通过静坐,摒除万念,对自我意识的不断净化和提升,最终达到自我意识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金花的秘密》: 科学理性与神秘主义

还有一种“集体表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原型,笔者认为,“集体表象”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和继承中的刻在骨子里的某种文化、记忆、意识或符号,它的存在并不因某个个体的消亡而消失。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书中第58页)中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说: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从老子和庄子的论述来看,道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道既存在于物质中,又高于物质,并且孕育出世间万物,这就是“道”的内涵,如果用西方思想来看的话,它更偏向于是一种意识或者思维。

理解了这一点后,再来理解书中荣格所提出的原型意向的概念,和他提出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多种原型意向,对于“意识以及无意识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这一方面就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了。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再回到本文开头引用的鲁智深的偈语“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话的含义,是不是另外一种肉体与灵魂的贴合,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呢?

1 阅读:8
敏于行

敏于行

读书感悟,教育思想,杂文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