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胡云生的故事1.1

风中的历史 2025-03-11 09:03:34

胡云生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沈阳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

一、将军简介

胡云生(1908—1980),原名胡镇香,曾用名吴永生,江西省庐陵县(今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1师33团宣传员、32团第2连文书、团部书记,红4军第10师29团团部书记、师部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师部统计员、第6团统计员、第3师第4团统计员,红1军团司令部1科(作战科)科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军事训练班学员、侦察科科长,115师总务科科长,115师苏鲁支队参谋长,115师教导第2旅5团团长,山东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延安中央党校1部学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白彦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副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2团政委,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后勤部政委,东北军区司令部副官处(管理处)处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辽沈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营房管理部部长,沈阳军区后方勤务部、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12月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2岁。

二、将军生平

胡云生(1908—1980),原名胡镇香,曾用名吴永生,1908年生于江西省庐陵县(今吉安县)北源乡中胡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读过几年蒙馆、经馆,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做了二年篾匠,当过土馆的教书先生。

1928年到吉安城一药店当学徒,参加了吉安青工学徒联合会。

1930年9月,红军攻克吉安城,遂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军第11师33团宣传员。

1931年2月任红4军第11师第32团第2连文书。6月,任红4军第11师第32团团部书记。9月,任红4军第10师第29团团部书记。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3月任红4军第10师师部政治指导员。

1933年9月任红1军团第2师师部统计员。

1934年2月任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统计员。

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

1934年10月随军长征。

1935年6月任红1军团第3师第4团统计员。

1936年7月任红1军团司令部第1科(作战科)科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1938年9月~11月,在115师军事训练班学习,后任侦察科科长。

1938年12月任115师司令部总务科科长。

1939年10月任115师苏鲁支队参谋长,参加了白彦战斗。

1940年11月任115师教导第2旅第5团团长。

1941年12月任山东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

1943年1月赴延安,5月到中共中央党校1部学习。

1945年4月出席了中共七大。

1945年9月赴东北。

1945年12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副参谋长。

1946年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第2团政委。

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后勤部政委。

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后勤部政委。

1948年8月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副官处(管理处)处长。

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等战役。

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营房管理部部长。

1955年2月东北军区改称沈阳军区,任沈阳军区后方勤务部、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80年12月1日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

三、115师进入鲁南与白彦战斗

1938年12月20日晚,八路军115师师部和第686团在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从晋西灵石县出发东进。

部队冒着大雪,越过敌人封锁的汾河和同蒲路,翻越绵山,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

此时,国民党为了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决定在敌后成立苏鲁和冀察两个战区司令部,并要求115师归还第二战区建制,八路军在山东的地方部队统一由苏鲁战区总司令兼51军军长于学忠指挥。

面对国民党的无理命令,八路军置之不理。115师以八路军“东进支队”的名义翻过太行山,跨过平汉路,然后穿过已被国民党军炸开花园口改道的黄河平川,直插山东。

八路军东进支队的先头部队是115师685团,于1938年底改称苏鲁豫支队,率先进入微山湖以西地区,创建了苏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队伍由1700余人扩大到近万人。

1939年3月2日,陈光、罗荣桓率115师师部、直属队和343旅686团抵达鲁西郓城,连续取得樊坝歼灭战、陆房突围战、梁山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打开了津浦路以西、黄河以南的抗战新局面。

1939年4月,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率东北军第51军、第57军约2万人,由皖北进入鲁中、鲁南,驻扎于沂(山)鲁(山)、莒(县)日(照)、临(沂)费(县)等山区。

山东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沈鸿烈立即拉拢于学忠,以“防区划分”的名义,把八路军山东纵队的防区划在泰山以南,津浦路以东,滕县以北,石莱以西的狭小山地,企图依靠东北军的力量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并借机挑拨八路军和东北军的关系。

为了支援鲁南,115师主力积极调整部署,准备向津浦路东的鲁南发展。

5月下旬,115师司令部参谋处长王秉璋、师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司政机关、直属队及冀鲁边7团首先进入鲁南的费县西北地区。

8月1日,新成立的八路军第1纵队致电115师,要求将第686团调往鲁南。

于是,686团立即由鲁西出发,9月初进入抱犊崮山区。

8月上旬,由王秉璋、黄励率领的115师师部机关、直属队由费县南下,于9月1日到达抱犊崮山下的大炉。陈光、罗荣桓率领少数参谋人员和两个连队仍留在泰西。

为了站稳脚跟,王秉璋率东进支队进入抱犊山区的先头部队一个连,在阎王鼻子山下伏击了一个日军小队,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

随后,遭受日伪顽围困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在万村和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会师。

10月,义勇总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苏鲁大队。张光中任支队长,李乐平任政委,胡云生任参谋长,闫超任副参谋长,李荆山任政治部主任。

115师由鲁西进入鲁南后,在当地抗日武装的配合,开辟与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14日,为向天宝山区发展,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指挥第686团、特务团、苏鲁支队一举攻克位于抱犊崮山区与天宝山区之间,费(县)滕(县)公路上的要地白彦,全歼了据守该村的伪军。

日军为控制鲁南山区,重占白彦,恢复费县与滕县的联系。

3月7日,日军百余人,第一次向白彦进犯,被115师特务团一部击退。

12日,日伪军700余人再从城后、大平邑、梁丘等地出动,分3路向白彦发动第2次进犯。115师第686团、特务团、苏鲁支队依托白彦周围山地,阻击敌人。

由城后进犯的日伪军,被第686团阻于柴山,并追至黄草坡,歼其大部;由大平邑出动的日伪军在白彦北遭打击后,于16时会同梁丘出动的日伪军进占白彦。

当夜,第686团趁日伪军立足未稳袭入白彦。至13日拂晓,日伪军残部向西北方向逃窜,第686团、特务团各1个连追至南径,再歼其一部。

日伪军连遭打击,又纠集2000余人,向白彦发动第3次进犯。

3月19日晨,由大平邑来犯的日伪军1000余人,分两路攻击白彦西北的官庄和西南的太皇崮高地。第686团、苏鲁豫支队1大队和特务团在官庄、太皇崮高地顽强阻击,给日伪军以大量杀伤。

同日,由滕县出犯的日伪军300余人进抵柴山,被苏鲁支队一部击退。

20日,由费县出犯的日伪军 500余人,行至白彦东南的魏庄、张家庄时,遭苏鲁支队伏击,被歼一部。

21日晨,日伪军重占白彦和官庄。

当日晚,第686团、特务团、苏鲁豫支队第 1大队分别从西北、东南方向隐蔽接近白彦,随即发起冲击,与敌展开激烈巷战。

至22日拂晓,日伪军大部被歼,残部施放毒气后逃窜。

在白彦3次争夺战中,八路军共歼日伪军800余人,为向天宝山区发展扫除了障碍。

1 阅读:20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