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郭延林的故事4.4

风中的历史 2025-03-14 09:00:40

郭延林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铁道兵后勤部政委。

八、抗美援越中的“三条腿”铁路

1964年8月5日,美国策划了“北部湾事件”之后,后又直接入侵越南,把战火从越南南方烧向北方。

1965年2月7日,美国开始“南打北炸”,并逐步升级,“以炸迫和,停炸诱和”。越南北方的铁路交通线,成为美国升级轰炸的主要目标,河内至荣市320公里铁路上5座大桥被炸坏,支援前线作战物资的铁路运输,基本上陷于瘫痪。

1965年4月,越南战争升级日益加剧。为了支援越南,中越两国签订了《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

4月18日,总参谋部奉命下达“援越铁道、工程部队预先号令”,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部队”,赴越执行抢修铁路、公路、改建铁路、公路,构筑国防工程和修机场的任务。

5月26日,铁道兵以加强第2师为主组成了中国援越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军级权限,1966年12月改为中国后勤部队第1支队,简称1支队),支队辖铁2师6、7、9团和铁1师2团、铁13师63团共5个团,另配属高炮一个团,铁道部组织一个勘察设计队,共计共2.8万余人。郭延林任第1支队指挥部政委,龙桂林任主任,铁道兵第2师师长肖春先、政委李清德分别担任副主任和副政委。

入越前,部队奉命将团、营、连代号改为大队、中队、分队,部队不佩戴领章帽徽,统一着便装。支队隶属铁道兵建制,受铁道兵和广州军区领导。

入越后,支队部先设在越南谅山省的同模,后移驻越南有陇县祝关村。

6月26日起,1支队先后分3批于同年12月3日全部入越。(1967年2月,1师2团分编组建了10团。1968年8月,调入12师58团,8月间又调入13师61团,至此,全支队共8个建制团,兵员37300人。为不影响成昆铁路建设,2师8团仍留在国内担负既有施工任务。)

1支队全部入越后,担负河内以北地区的三条铁路抢修与改建,及一条铁路的新建任务,里程总长554公里,占当时越南北方铁路总里程的56.7%。

入越后,1支队管区的原有铁路不能迂回,轨距窄,通过能力小,难以保障战时运输。为了改善路网,1支队首先集中力量解决河友线克夫至友谊关改建(1000毫米)、准(1435毫米)混合轨,克太线克夫至曲荣的准轨铁路新建,并抓紧对关键江桥抢建便线便桥、轮渡线等备战工作。

7月7日,1支队首批入越部队投入紧张的改轨战斗,从首至尾逐桥、逐段集中力量组织突击,完一段再突击一段。

实际上,入越部队的条件实在太差。天气热得让人吃不上饭,没有新鲜蔬菜,洗不上澡,生活用品奇缺;感冒、中暑、口腔炎、结肠炎、阴囊炎、夜盲症、营养不良等患病人员甚多。

至1965年12月23日,1支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提前7天完成克夫至友谊关正线97.267公里,站线15.778公里的改轨任务。

1支队修建了世界上唯一的全长166.7公里的三根轨铁路。这种三根轨铁路可以走准轨机车,又可走米轨。

这样,地球上的第一条“三条腿”铁路在此诞生了。

1965年7月至1968年3月,两年9个月时间里,美军共出动飞机2.35万多架次,投掷各种炸弹2.57万多枚,破坏铁路总长180.6公里、桥梁181座次、车站579站次。狂轰滥炸的程度,比朝鲜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这种情况,1支队进行了周密部署:在敌机分批轰炸时,以铁路抢建为主,随炸随修;敌机轮番轰炸时,转入全面的反轰炸抢修,重点地区重点把守。

越南北方的交通咽喉——全长1681米的河内龙边特大桥遭到轰炸后严重破坏,郭延林和支队领导亲临一线指挥。

担负大桥抢修的10团1营、6团1营不顾毒蛇、蚂蟥,冒着敌机的轰炸、袭扰,经18昼夜的轮班顽强战斗,比原计划提前22天修复,当天就有24对列车通过。

第1支队进行顽强的反轰炸抢修斗争,把被炸坏的桥梁、车站、铁路都一一修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第1支队抢建新线和改造旧线共479.5公里,其中隧道14座、桥梁30座。同时,第1支队高射机枪部队,对空作战668次,击落敌机119架、击伤135架,俘获美军飞行员8人、击毙4人。

1967年春节,越南胡志明主席亲临第1支队63团看望慰问。

郭延林后获越南二级军功勋章。

1969年2月,1支队第2、10、58、63团分批回国归建。

1969年12月,1支队第6团奉命回国。

1970年6月,1支队第7团和支队部离开越南回国。

在所有援越抗美部队中,1支队从1965年下半年进入越南到1970年全部回国,是出国最早回国最晚的部队,在越南历时五年余。

参加抗美援越战争,1支队共有615个单位受到奖励,其中有2个营和2个连获中央军委通令嘉奖,3个连 4名个人被树为铁道兵标兵,54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559个单位荣立三等功,12人荣立一等功,46人荣立二等功,10751人荣立三等功。1支队有1834人负伤,有392人牺牲,长眠在越南的国土上。

九、最后的铁道兵

1968年8月起,郭延林先后任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1979年,国务院、总后勤部决定,铁道兵的经费开支同国防费分开,所需经费从国家铁路工程费开支,铁道兵开始承包外委工程。

1980年1月,铁道兵在北京火车站贵宾室召开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第一政委吕正操、铁道部副部长(1981年任部长)刘建章、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居英等。

会议认为:铁道兵和铁道部工程局合并,铁道兵从业务和经费上归铁道部领导,仍保持军队序列,属解放军的一个兵种,是可行的。

会后,以陈再道、吕正操、郭维城(铁道部部长)、刘建章的名义,报告送国务院和军委,得到“原则同意”。

此事,在铁道兵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把这次会议称为“背着党委,违背广大指战员意志召开的黑会”。铁道兵第二政委旷伏兆、铁道兵原司令员李寿轩分别给上级写报告,要求保留铁道兵。

1980年下半年,铁道兵裁减兵员17万人。

至1981年,铁道兵已实现经费自给,并略有结余。

1982年2月,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陈再道主持了铁道部党委常委会,会议决定:个人的安排,是党考虑的事情,叫干就干叫退就退;铁道部体制问题,只要上级正式决定了,坚决执行。

1982年4月,铁道兵组成交接工作领导小组,铁道部成立了移交工作班子。

198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成立铁道部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铁道兵当前施工的办理移交工作。

1983年1月,郭延林任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至1986年底,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后,终止工作。

参考资料:

1、史之《铁兵将军:郭延林》

2、《铁道兵的先驱——四野铁道纵队》

3、顾克美《三根轨铁路》

4、《铁道兵二师在越南》

5、黄进琪《铁道卫士郭延林》

6、熊玉祥《百团大战中的晋察冀三团》

7、龙桂林《铁道战线上的艰苦征战》

0 阅读:3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