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舒民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器材部部长。
一、将军简介
席舒民(1913—1970),原名席汝竹,曾用名席庶民,河南省罗山县(今属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1军31师战士、排长,红25军第73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司令部参谋,115师冀鲁豫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5大队代大队长,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旅副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辽热军区独立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第36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7师参谋长。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渡江、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49军147师参谋长兼广西军区桂林军分区副司令员,广西军区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桂林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空军伞兵师副师长,空军干部学校参谋长,第4航空学校参谋长,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兵器材部副部长、部长,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基本系学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0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二、将军生平
席舒民(1913—1970),原名席汝竹,曾用名席庶民,1913年生于河南省罗山县(今属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席家湾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席永璜,母亲席翁氏,有四子一女,席舒民在男孩中排第四。
少时读了四年私塾。
1929年1月,和三哥席汝满一起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11军31师战士、排长。
1931年10月任红25军第73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4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书记。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司令部参谋,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1939年3月任115师冀鲁豫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5大队代大队长。
1942年任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4月~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后到太行山参加接收工作,后奉命转赴东北。
1945年12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旅副参谋长。
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热军区独立旅参谋长。
1947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参谋长。
1948年2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第36师参谋长。
1948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9军第147师参谋长。
参加了三下江南、辽沈、平津等战役。
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第147师参谋长,参加了渡江、广西等战役。
1949年12月兼任广西军区桂林军分区副司令员。
1950年3月任广西军区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
1951年7月~1954年,任中共广西桂林地委委员。
1951年12月~1953年6月,任桂林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后任空军伞兵师副师长,空军干部学校参谋长,第4航空学校参谋长,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办公室副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8年5月~1960年7月,任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器材部副部长。
1960年7月~1962年4月,任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器材部部长。
1960年12月~1962年12月,任工程兵军事建筑部器材部党委书记。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2年12月~1969年12月,任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
196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
1970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三、黄海遇险(一):去延安学习
1943年初,新四军第3师作战科科长席舒民与陈思静结婚。
陈思静,1916年出生于香港。父亲陈军衡是广东兴宁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参加了黄花岗起义。母亲刘瑞云,出生于檀香山华侨商人家,在香港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陈思静在中华书局当排书工5年,参加了“海员洋务余闲乐社”。
1937年5月,陈思静参加了香港海员洋务战地救护队学习,“七七”事变后,到内地参加抗战。在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任新四军1支队军需处会计。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时,任会计股长。
1943年初,经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批准,陈思静与席舒民结婚。
1943年1月底,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接到军部转来中央的电报,要求华中抽调前线部分团以上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以保存干部,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
新四军第3师经过紧急商讨,经请示华中局,选派彭雄、田守尧等11位团以上干部组成干部队赴延安学习,并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干部队名单为:
队长:彭雄,师参谋长;
副队长:田守尧,8旅旅长;
党支部书记:张池明,8旅政治部主任;
张友来,滨海县县总队副总队长;
曹云,师军需科长;
吴毅,涟东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
伍瑞卿,8旅供给部长;
席舒民,师作战科长;
彭少英,8旅卫生部副部长;
黄国山,盐阜军区政治部保安处长;
程世清,8旅24团政治处主任;
陈洛莲(女),8旅政治部干部;
张明(女),8旅政治部干部;
赵鹤英(女),8旅政治部干部;
张锗英(女);
吴为真(女),阜东县民运干部;
陈思静(女);
田友平(女)。
当时,黄克诚还指示,已经结了婚、爱人是干部的,可以随同去延安。这样,有7位学员可以携妻同行。这7对夫妻分别是:彭雄、吴为真,田守尧、陈洛莲,张池明、张明,伍瑞卿、赵鹤英,黄国山、田友平,吴毅、张锗英,还有刚结婚不久的席舒民和陈思静。
2月10日,干部队到师部驻地板湖集中,师部派了一个警卫连护送。决定分两路走,一路由彭雄带队,成员主要是师直和地方的干部,从陆路走;另一路由田守尧带队,成员是第8旅和独立团的干部,从海上走。两路都到山东的滨海区柘汪会合后,再取道去延安。
2月11日晚,干部队从板湖出发,有一股日军尾追被击退。
2月14日,干部队到东坎镇附近,遇到新四军3师两个连,临时拉来当了掩护部队。
尾追之敌把干部队包围在李家圩。敌人有2000多人,两门大炮,还有三架飞机支援。每一个干部都带着几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抗击敌人,战斗从上午8点多钟一直打到傍晚,敌人的六次冲锋全被打退。
夜晚,干部队突出包围,过义河后隐蔽在五汛港,第三天又转移到北蔡桥以东宿营,但又被敌人包围。
在数次转移突围中,警卫连牺牲很大。夜晚行军至八滩附近时,遇到盐阜行署主任宋乃德,他分析敌情认为不宜再集中行军,应分散行动。
3月13日,从海上走的分队从废黄河口出发,两天后因风向不对又退回到五垛;而陆路分队,因敌人对盐阜区的大“扫荡”已经开始,沿途封锁很严而无法通过,第二天也退回到五垛。
此时,3师师部正在五垛,田守尧把日军一路尾随、干部队突出重围的详细情况向黄克诚做了汇报。
田守尧向黄克诚说,24团缴获了一些海盗船,也经与海防大队联系,决定乘海船北去山东。
黄克诚详细询问后,同意了干部队从海上走。
之后,彭雄、席舒民也去找黄克诚,汇报干部队多次遭遇敌人,警卫连伤亡很大,现在只剩下一个排,要求增加一个连护送。
黄克诚告诉他们,部队都在执行着战斗任务,一时难以派出,彭雄十分理解地告别了黄克诚。
参考资料:
1、《马迹塘战斗》
2、蒋永龙、王兆标、周兆茂、徐振理《黄海悲歌——纪念新四军三师赴延安学习干部队海上血战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