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蓝庭辉的故事2.1

风中的历史 2025-03-19 09:18:50

蓝庭辉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铁道兵副参谋长。

一、将军简介

蓝庭辉(1913-1983),原名蓝亿昌,畲族,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补充大队副大队长,红12军第35师105团特务连连长,红12军第35师特务连政委,红1军团第1师第1团营部文书、团部文书、团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2连指导员,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教导队、3大队3营教导员,苏鲁豫支队游击7大队政委,115师教导第5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新四军独立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15师教导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山东分局党校学员,延安中央党校第2部学员。参加了平型关、程道口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嫩江军区参谋长、齐齐哈尔城防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9师副师长、副政委,东北野战军独立第3师代理政委,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总务部政委,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第1师党代表。参加了临江、辽沈、广西剿匪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52军214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21兵团214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铁道工程兵第9师政委,兼太平口北闸指挥部副政委,志愿军铁道工程兵第9师政委,铁道兵第7师师长,铁道兵第1军副军长,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铁道兵副参谋长、第一副司令员。1953年1月入朝作战,参加了反“绞杀战”,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9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二、将军生平

蓝庭辉(1913-1983),原名蓝亿昌,畲族,1913年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丰康村杨屋一个贫农家庭。

少时在庐丰联珠小学读书。

1926年3月转入庐丰平民学校学习。

1928年参加农会和赤少队,任赤少队副队长。

1929年参加上杭暴动,随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补充大队副大队长,红12军第35师105团特务连连长,红12军第35师特务连政委。

参加攻打长河、吉安、文家市等战斗。

1933年5月任红1军团第1师第1团营部文书、团部文书、团部技术书记。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随军参加长征。

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2连指导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1938年10月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教导队、3大队3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游击7大队政委。

1940年10月任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政治部组织科长、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41年1月任新四军独立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瓦子口、二郎庙、钊村、程道口等战斗。

后任115师教导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42年5月入山东分局党校学习。

1943年3月入延安中央党校第2部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

1945年11月,任嫩江军区参谋长、齐齐哈尔城防司令员。

1946年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9师副师长、副政委,参加了四保临江和湾口镇等战役战斗。

1948年5月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3师代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总务部政委。

1949年8月任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第1师党代表。

1949年12月任第52军214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1年11月任第21兵团214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广西剿匪作战。

1952年3月任铁道工程兵第9师政委,兼太平口北闸指挥部副政委。

1953年1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铁道工程兵第9师政委,奉命参加了朝鲜北部腹地铁路的修建,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4年7月任铁道兵第7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鹰(潭)厦(门)铁路130公里的修建,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1955年9月授大校军衔。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4月任铁道兵第1军副军长,率3个师修建包(头)兰(州)铁路公庙子至银川段434公里的路段。

这段铁路要穿过150公里长的沙漠地区,两跨黄河,要在三盛公、三道坎修建两座黄河铁路大桥。

1957年5月全面展开施工,部队克服风沙、严寒、冰凌和急流等困难,用1年零3个月时间建成通车。

1958年11月入政治学院学习。

1960年7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4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铁道兵泰安比武大会。本次比武,参加官兵813人,设置了土木、机械作业、汽车驾驶、军事共同科目和其他专业等5个类别、48个项目的比赛内容。通过比武,促进了铁道兵专业素质的提高。

1971年2月~1983年1月,任铁道兵副司令员,主管工程和战备训练。

1983年9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三、浴血长征

1926年3月,上杭县学生、中共党员蓝维仁邀集同学蓝维龙、蓝树荣、蓝晓垣等人,在庐丰的七厅角创办了一所平民学校,蓝庭辉遂由庐丰联珠小学转入该校学习。

同年冬,中共上杭支部成立后,庐丰是党的早期活动主要地区之一,蓝庭辉积极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

1929年,蓝庭辉参加上杭暴动,随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补充大队副大队长。

1930年6月,红4军、红6军、红12军合编为红1军团,全军团共2万余人,参加了攻打长河、吉安、文家市等战斗。

在文家市战斗中,红军长途奔袭,向孤军冒进至文家市之敌戴斗垣纵队进逼,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毙敌纵队司令戴斗垣以下1000余人,俘敌1000余人,缴枪1500多枝(含机枪37挺),缴获无线电台一部。

此战,是红1军团组建以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为红1、3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两攻长沙,均末奏效,转而攻占吉安县城,使赣江以西和以东地区联成一片。随后,红军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蓝庭辉任红12军第35师105团特务连连长。

1930年12月,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围歼孤军深入龙冈的敌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歼敌近1万人。接着,又在东韶歼敌谭道源师半个师3000多人。

1931年3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军取得五连胜,在半个月中,横扫700余里,歼敌3万余人。

第二次“围剿”失败仅一个月,国民党军动员30万人,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

莲塘良村战斗,红军歼灭敌1个旅又1个营,击毙敌旅长谭子钧。

良村战斗后,红一方面军主力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在兴国东北一带隐蔽休整。红12军伪装红军主力,忽东忽西,把敌军主力拖住约半个月。

国民党军在祟山峻岭中疲于奔波,不断受到游击队的袭扰。红军主力适时出击,给敌第47、第54、第8师以歼灭性的打击。红一方面军六战五捷,歼敌17个团共30000余人,缴枪15000余枝,电台六部,打破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粉碎第三次“围剿”后,红军又进行了整编,兰庭辉任红12军第35师特务连政委。红12军返回闽西,改隶闽西军区。

1933年2月,红12军归建红一方面军,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5月底,红一方面军再次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师缩编为团,团缩编为营。蓝庭辉到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担任营部文书,后任团部文书、团部技术书记。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大雄关战斗,红1军团伤亡惨重,3个师中一名师政委牺牲,两名师长负伤,被迫撤出战斗。

1934年2月9日,国民党军第94师、第14师猛攻鸡公山,驻守阵地的红1军团红3师第7团在多次肉搏中牺牲殆尽。

红1团团长杨得志奉命率部增援鸡公山,冒雨先敌占领三甲峰,连夜构筑工事,掩护军团主力开进。

第二天拂晓,敌第94师全力向红军阵地猛攻,红1团沉着应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

下午2点许,敌第67师与第14师赶来增援。红1团与敌浴血拼杀,坚守最前沿主阵地的一个营打得只剩100多人,仍牢牢扼守阵地。红1军团主力陆续开进,反击后将敌3个师击溃。

国民党军攻占从泰宁至德胜关一线阵地后,集中11个师的兵力猛攻广昌。红1军团、红3军团等9个师共约3万人,奉命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争”,死守广昌。

敌人优势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向红军猛烈进击。在大罗山,红1军团经多次肉搏,阵地得而复失,被迫撤出战斗,退至饶家堡地区与红3军团会合。

敌军继续前进,突破红军饶家堡防线,逼近广昌。另两路敌军分别从北面、西面逼近广昌,广昌处于敌东、北、西三面包围之中,红军被迫弃守广昌。

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红军毙敌2600人,自身却伤亡5093人。

国民党军攻占广昌后,又攻占建宁,中央苏区的形势日趋恶化。

1934年8月下旬,红1军团、红9军团、红24师在连城温坊毙伤敌2000余人,俘敌2400余人,取得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少有的胜利。

1934年9月26日,国民党各路大军发起总攻,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不断后撤。狮子岭一仗,红1团损失过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总兵力由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为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红1团及一个工兵连组成先遣队,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兼先遣队司令员,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兼先遣队政委。

红军先遣队进至冕宁北25公里处的袁居海子地区,遭到彝族群众的拦截,工兵连的武器、器材甚至连衣服都给彝民缴掉,但红军以民族政策和严格的纪律为约束,尊重彝族民俗习惯,忍耐为上,在彝民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随后,刘伯承和彝族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歉血结盟,结拜为兄弟,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吸收了一批彝族同胞参加红军。

1935年5月24日,红1团冒雨兼程,急行军80多公里,歼灭安顺场守敌2个连,控制了大渡河渡口,并缴获渡船一只。第二天,红1团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全军打开了前进道路。

同时,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的红1师和干部团日夜兼程北进,进逼泸定城,配合右岸红4团夺取泸定桥,使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计划彻底破产。

长征途中翻越夹金山时,当地老百姓都认为,夹金山是“神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别靠近它。

大雪覆盖了整个山顶,反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蓝庭辉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艰难地行进着。

连续不断的行军作战,他已经极度虚弱,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人都倒在了地上,再也无力爬起来。他的身体很快就被雪花埋住,只露出一角红军帽,后面的战友们赶忙把他从雪地里拉出来。

蓝庭辉嘴唇青紫、四肢僵硬,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一位战友想从他身上找一件东西留作纪念,发现他还有微弱的心跳,急忙为他取暖。战友们轮流用自己的体温来为他取暖,蓝庭辉渐渐地苏醒过来了。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终于跟随大部队翻越了这座“神山”。

参考资料:

1、郭娜、张烨《畲族勇士蓝庭辉浴血长征》

2、唐宝洪《畲族虎将兰庭辉》

3、王跃《铁九师》

1 阅读:18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