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徐介藩的故事3.1

风中的历史 2025-04-09 10:50:56

徐介藩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一、将军简介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字介藩,曾化名徐配,安徽省固镇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转入苏联共产党,194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志愿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学运委员,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学员,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列宁格勒红军航空理论学校学员,苏联红军第2飞行学校学员,莫斯科东方大学学员,苏联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干事,布拉戈维中斯克(海兰泡)州公安部门责任科员,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公安部门科长,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公安部门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莫斯科外交出版社翻译,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专员,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秘密机关中国问题参谋、主任参谋。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获苏联保卫莫斯科奖章一枚、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一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局编译局俄文编辑、《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兼中共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中国驻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兼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

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在北京,终年82岁。

二、将军生平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字介藩,曾化名徐配,1901年阴历六月初六出生于安徽省固镇县马场乡前马场村(今石湖乡徐祠村前马场圩子)。

1917年入固镇县高等小学学习。

1920年7月,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

1921年6月,参与组织 “六二学潮”,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后任学运委员。9月,由柯庆施介绍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初,到南京私立东南高级中学读高三。

1924年夏,回乡当了固镇高等小学教师。

1925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不久,经许继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入党登记档案遭到遗失。

1925年底,考入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

1926年2月,由广东航空学校同学李清源和戴勋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

1926年7月到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理论学校学习。

1927年转入苏联红军第2飞行学校学习。

1928年10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2年级学习。

1929年4月转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0月,东方大学毕业后,任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干事。

1931年任布拉戈维中斯克(即海兰泡)州公安部门责任科员。

1932年4月,被苏联共产党(联共)批准为正式党员。

1934年9月任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公安部门科长。

1936年加入了苏联国籍。9月,任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公安部门科长。

1938年底辞职,任莫斯科外交出版社翻译。

1939年7月任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专员。

1943年5月任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秘密机关中国问题参谋、主任参谋。

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获苏联保卫莫斯科奖章一枚、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一枚。

1948年回国,任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李立三。

由于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入党介绍人和证明人许继慎已牺牲,组织决定他的党龄从1926年2月在广东航空学校时算起。

1949年2月任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兼任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不久担任书记。

1949年6月,随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后留在莫斯科,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筹备新大使馆。

1949年10月任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

1950年6月任驻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

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2年11月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后任装甲工程系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1958年11月,兼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

1959年4月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0年8月,到西安负责筹建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1年5月任装甲兵工程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4年年底,特邀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5年离职休养。

“文革”开始后,被诬蔑为“苏修特嫌”。被非法关押在通县进行“隔离审查”,受到了残酷迫害,造成了脑血栓后遗症。

1975年12月被解除审查。

1979年3月平反,被恢复名誉。

1981年享受正军级待遇。

1982年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三、参加学运

徐介藩的父亲徐恩初是清朝贡生,所以他从小就读私塾。

1917年,徐介藩入固镇县高等小学学习,曾对同学说: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我必步其后尘!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消息传到安徽,徐介藩组织高小学生积极响应,在固镇县城张贴标语,并在学校演讲,声讨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政府,声援五四运动。

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在省立一中参与组织安徽学生会,并创办了《安徽学生会周刊》。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联合会为反对军阀侵占全省教育经费,组织安庆全城各中学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史称“六二学潮”。徐介藩等10余名学生代表在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方洛舟、彭干臣、吴展等的率领下,到省议会门前抗议。

活动遭到军警的镇压,省立一师学生姜高琦被刺七刀,不幸遇难;周肇基等50余名学生受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安庆“六二惨案”。

惨案发生后,徐介藩等人立即通电全国,组织各校学生继续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罪魁祸首。安庆各界先后成立“六二惨案”后援会,徐介藩被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后任主管学生运动的学运委员。

在学联和省内各界的压力下,安徽省长公署作出妥协,减免受伤学生费用,给予死难学生治丧和抚恤金,省议会同意增拨教育经费。

8月下旬,安徽军阀贿选省第三届议会议员,又以40万银元买通北洋当局,任命李兆珍为安徽省省长。

安徽学联通电全省,宣告“誓死力拒”,迫使北洋政府收回成命,改派许世英出任安徽省长。

9月,徐介藩与许继慎等23人在安庆市菱湖湖心亭,由柯庆施介绍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省立一中只有3人加入,徐介藩是其中最坚定的一个。

入团仪式结束后,柯庆施主持召开了青年团安庆支部的成立大会。

10月,直系军阀曹锟,以每张选票5000块大洋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贿选中华民国“大总统”,并于10月6日宣誓就职。当时,安庆也有几个被曹锟收买的“猪仔议员”。

徐介藩等人利用“双十节”游行,到这些“猪仔议员”家里教训了他们,他自己带领学生到省议会抗议,痛陈“猪仔议员”舞弊丑行,赶跑了前来劝说的前省长李兆珍,面斥安徽省参议长,掀了省长吕调元的办公桌,在全安徽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初,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被强行解散,徐介藩、王步文(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等30余人被开除学籍,并遭到通缉。在老师的掩护下,徐介藩逃往南京私立东南高级中学,化名徐配,就读于高三级。

1924年夏,徐介藩报考东南大学,由于被通缉未被录取,后回乡当了固镇高等小学教师。

参考资料:

1、毕一功《少将徐介藩》

2、陈辉《徐介藩:黄埔三期毕业的开国少将,毛岸英牺牲后接替其职,拥有中苏朝三国勋章奖章》

3、于杰《徐介藩将军的传奇人生》

4、《林彪大女儿林晓玲的命运归宿》

5、滕叙兖《林晓霖“代父谢罪”》

0 阅读:5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