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福生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政委。
一、将军简介
袁福生(1916—1993),曾化名颜福胜,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腰陂区苏维埃政府、区警卫连团支部书记,茶陵县苏维埃独立营、茶陵独立团、湘赣独立2师2团、茶陵团理发员,红18师53团1营理发员,湘赣军区补充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18师通讯连通讯员,红6军团18师师部勤务员、53团团部理发员,红6军团保卫局学员,红6军团保卫局检查科内勤检查员,红6军团17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6军团保卫局侦察组长,红6军团17师直属队副特派员(未到任)、补充团特派员、53团特派员,红军前线总政保卫部训练班学员,红6军团49团特派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1营特派员(对外称教育干事)、独立2营政委、团政治处锄奸股股长,120师政治部保训队队长,120师359旅政治部锄奸科副科长、科长兼军法处副处长。参加了串道战斗、反攻同浦路战役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公安总局警政司法科科长,东满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50师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7军139师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47军139师政委兼湖南省沅陵地委第二书记、军分区政委,志愿军第47军第139师政委、志愿军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负责人,志愿军第47军干部部部长,志愿军司令部军法处副处长,武汉军区炮兵政委,武汉军区后方勤务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方勤务部、后勤部政委,工程兵工程部后勤部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及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3月5日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7岁。
二、将军生平
袁福生(1916—1993),曾化名颜福胜,1916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巨田村。
1926年参加农民革命运动。
1929年参加儿童团,任儿童团团长。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4月任腰陂区苏维埃政府和区警卫连团支部书记。
1930年8月参加红军,任茶陵县苏维埃独立营(不久扩编为茶陵独立团)营部理发员。
1932年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任湘赣独立2师2团理发员。
1934年春,任红18师53团1营理发员,湘赣军区补充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18师通讯连通讯员。
1934年8月任红6军团18师师部勤务员,红6军团18师53团团部理发员。10月,任红6军团18师53团特派员秘密工作纲员,红6军团保卫局学员,红6军团保卫局检查科内勤检查员。
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4年11月随军长征。
1936年6月任红6军团17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6军团保卫局侦察组组长。
1936年10月任红6军团17师直属队副特派员(因病未到任),红6军团补充团特派员,兼总支书记。
1937年2月任红6军团53团特派员。
1937年5月底,到红军前线总政保卫部训练班学习,后任红6军团49团特派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1营特派员(对外称教育干事)。
1937年11月任120师359旅717团独立2营政委。
1938年1月任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锄奸科股长,120师政治部保训队队长,120师359旅政治部锄奸科副科长、科长兼军法处副处长。
抗战胜利后,任长春公安总局警政司法科科长。
1946年初,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50师政委。
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1949年6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7军139师政委,参加了宜沙、西南等战役。
建国后,任第47军139师政委兼湖南省沅陵地委第二书记、军分区政委。
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47军第139师政委、志愿军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负责人,志愿军第47军干部部部长,志愿军司令部军法处副处长,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及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回国后,任武汉军区炮兵政委,武汉军区后方勤务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8年4月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后方勤务部、后勤部政委。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2年,特种工程指挥部改为工程兵工程部。
1988年7月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3月5日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7岁。
三、红军的小理发员
1930年,湘东悍匪陈光中等部对苏区进行了大规模围剿,匪徒所到之处,奸、烧、杀、掳。躲进城里的土豪劣绅也纷纷返乡,施行反攻倒算,贫苦农民分得的土地和财产又落到他们手中。
袁福生家分得的田地和原有的财产全部被抢走,房子也拆了修碉堡,一家人被迫逃难在外。
袁福生因为当过儿童团长,参加抄过土豪劣绅的家,后来又参加了红军,家中还住过区委和苏维埃区政府,敌人说他家是“匪窝”,要捉拿他杀头示众。
1930年8月,上级动员党、团员带头报名参加主力红军。14岁的袁福生是团支部书记,首先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在茶陵县苏维埃独立营(不久扩编为茶陵独立团)营部当理发员。平时为部队理发,战时同通讯员、司号员一样参加战斗。
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夜袭腰陂,后又参加了尧水、严塘、高陇等战斗。严塘战斗中,红军打跨了敌人,连老百姓都拿起锄头、斧子、梭抢蜂拥出来缴敌人的枪。有一个老太太拿着烧火棍,缴了敌人一挺机枪。
1932年1月,由于在工作和战斗中都表现不错,袁福生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上级从红8军抽调三个连,与茶陵独立团临时组成湘赣独立2师。红8军的三个连编为1团,茶陵独立团编为2团。
独立2师组建后不久,就从江西莲花县出发,直插攸县境内。一路上,在黄土岭打垮打垮敌人一部,还打了不少土豪。有次闹了个误会,错把湘赣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的家当土豪打了,并把他的母亲也抓了起来。
敌人急忙抽调部队前来阻击,这样正好达到独立2师这次行动牵制敌人的目的。
有天夜晚,独立2师从攸县进入茶陵县的北门老虎山,直接威慑了茶陵县城和飞机场,吓得县城守敌乱作一团。
快天亮时,独立2师进入红白交界的王家塘。到王家塘后,由于四天四夜连续行动部队实在疲惫不堪,一坐下来就躺倒睡觉,连哨兵也睡了。
突然,敌人上来了,冲到离袁福生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指导员急忙跑过来抱起他一跃翻过土墙,回头一看一枚手榴弹正好打在他刚才睡觉的推盘上爆炸了。
回到苏区后,红8军的三个连返建,茶陵独立团仍归茶陵县苏维埃指挥。
1933年,敌人疯狂“围剿”湘赣苏区,对苏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钱、粮、布匹、药品等都非常缺少,特别是没有食盐吃。
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湘赣军区指挥部决定抽调部分优秀的班长、副班长、战士组成一个短枪队,深入敌后筹款和扰敌。
一天早晨,短枪队背好短枪和手榴弹出发了,然后连续冲破敌人几道封锁线后直插敌后方。下午,短枪队来到湖南安仁境内的一家客店时,敌人的挨户队也向这个客店走来,离开客店已不可能。
店老板是同情红军的,赶紧拿来一架梯子让他们上楼。他们刚上楼,敌人也进了门。
就这样,敌人住楼下红军住楼上。
这么多人长时间隐蔽在楼上,店老板想了许多办法应付。他怕楼上有人瞌睡时打呼噜,就设法送来了生姜和辣椒;怕楼上弄出响声来,就在楼上放了一只猫;还到别人家里做好菜饭,伪装成送谷子,上楼拿给红军吃。
短枪队不敢走动、不敢咳嗽,一直熬到第二天天亮,始终没被敌人发现。
第二天早饭后,敌人开走了。
敌人走后,短枪队下了楼。队长紧紧握住店老板的手表示感激,并拿出十五吊光洋塞到老板手里,但店老板说什么都不肯要。他说:我们知道你们是打富济贫的军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红军早点打回来。
吃过早饭后,短枪队谢别了店老板又继续出发了。店老板望着短枪队走远后,回到店内,发现桌面上亮闪闪得放着三摞光洋。
在资兴通往广东的大道上,短枪队遭遇了湖南省督察处的督察官,将他们全部消灭后,化装成督察官和随行,然后大摇大摆地向盐卡走去。
盐卡驻有敌人一个排,卡官听说是省城督察处督察官来了,急忙带着几个部属出来迎接,而后又办了几桌好菜招待吃了饭。
饭后,在敌人奉命集合队伍时,短枪队立即上去把敌人的枪缴了,枪毙了盐卡官。然后,打开仓库和钱柜,将食盐及一些贵重物品背上带走,其余的现大洋、布匹、衣物等东西都分给了当地群众。
1933年4月7日,敌陈光中部由江西莲花返回茶陵,茶陵团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九渡冲一个山垭口进行阻击。
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下午4时,打垮了敌人几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伤亡很大。袁福生脚上的草鞋也不见了,一双脚被树枝划得满是伤痕和血迹。
危急时刻,红8军22师赶来增援,一下子把敌人打了下去。紧接着,23师和24师也从敌人的腰部和尾部插过来,猛击敌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陈光中部一个师被打垮。
此战,共歼敌几千人,缴获的重机枪就有30多挺,茶陵团第一次装备上了重机枪。
1933年5月下旬,茶陵团配合红8军在茶陵打了一仗,缴获了敌人三个师的夏装,解决了部队的穿衣问题。
袁福生有一条皮带,就是在一仗缴获的。这根皮伴随着他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长征中因饥饿,他曾解下皮带准备把它吃掉,无奈裤子掉了下来,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带子扎裤子,就只咬了几口,又把它扎在身上,所以皮带上一直还留着牙齿印。
1933年11月,茶陵团和湘赣军区警卫师守卫湖南茶陵和江西永顺交界的五佛岭。守了大约一个多月,敌人调来了三个师,用重炮把红军的碉堡摧毁了,但红军仍顽强死守。
第二天,敌人集中了班、排长和兰衣社分子组织了敢死队,穿着白褂子、手拿大刀和手榴弹,玩命地向红军阵地扑来,但一次又一次都打退。
主力部队赶到时,从阵地前沿和西侧冲了下去,歼敌约三个团。
参考资料:
1、曾纪荣《袁福生传奇二三事》
2、袁福生《想起当年成亲时》
3、袁福生《在红军中成长》
4、袁福生《劲旅跃马伫太行——回忆战斗在晋西北的日子里》